一天排便1-2次是屬于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排便的習慣也會有影響,一天排便兩次或者兩天排便一次,只要糞便軟硬適宜,都屬于正常的。 ![]() 大便“前頭干硬,后邊軟粘”是咋回事? 首先,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排便過程。排便是每個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當食物進入人體后,首先會在胃部受到消化,形成食糜,食糜在胃腸蠕動下進入小腸,小腸會吸收走那些小分子營養物質,剩下的食物殘渣進入結腸即成為糞便,結腸再次吸收走糞便中的水分。 糞便一直積蓄在乙狀結腸內,積蓄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直腸,形成壓力,大腦傳達便意,機體就會排便。在這個過程當中,尤其是結腸那一步,是正常糞便形成的關鍵,其含水量在75%~80%,即為軟便。 由此可知,糞便不同的性狀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腸道的健康信息,是腸道與我們大家的溝通方式。 而大便前面干硬,后面軟黏且持續時間較長,還有疼痛的癥狀,很可能是患者大小腸出現某些障礙,導致糞便停留時間過長,例如便秘,機體的排便時間會間隔很久。 于是水分被大腸反復持續地吸收,所以糞便較前的一部分會十分堅硬,后部分被吸收水分的次數不是很多,自然是軟黏一些,堅硬的糞便前部會損傷肛周組織,出現各種肛周疾病,這樣一來,不正常的糞便性狀也往往也暗示著很多的腸道疾病,我們還是不能大意。 ![]() 1.腸息肉 腸息肉就是最可能導致這種糞便性狀的疾病之一,這種腸道疾病的發生率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雖然多見于50歲以后發病人群,但事實上,它也越來越偏向低齡化。 其實,除了基因遺傳,與腸道疾病關系最大的就屬飲食了,例如腸息肉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機體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這一類難以代謝和消化的食物,而少吃纖維食物,久而久之,腸道中的膽酸就會增加,外加與腸道細菌相互作用,腸道負荷不起來,各種腺瘤性息肉就此形成。 ![]() 多個息肉存在于腸道內的時候,就會阻礙腸道功能的正常運轉,比如,較大且分布較分散的腸息肉首先會阻擋最先形成的糞便的下行道路,容易被過量吸收水分,就造成了大便“前硬”; 以上兩點可以幫助患者辨別疾病,另外,如果患有腸息肉而沒有及時地切除,很可能會繼發感染,最后轉變為惡性腫瘤,這正是腸息肉的可怕之處。 2.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根據它的疾病名字,我們很容易推測出這是一種腸道疾病,具有脆弱且敏感的特點,而且難以忍受各種刺激的疾病。 根據其癥狀,它又被叫做腸紊亂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上腹部脹痛。 因為當腸熱急時,機體就會出現腸道痙攣,所以患者會有陣發性和功能性的消化不良,誘發腹痛和噯氣。 胃腸功能紊亂時間一長,腸胃時而蠕動緩慢,糞便被吸水太久,隨之排便也會受到影響,也就會出現大便前頭干結便秘,而后又逐漸稀軟,這類疾病容易確診,確診后積極調整生活與情緒,就可以逐漸康復。 3.腸道癌癥 腸癌同樣是這種排便異常癥狀的常見疾病之一,研究發現,20%的腸癌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除此之外,就是常見的飲食和煙酒因素增加了癌變概率。 所以,這樣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應該多注意后天養護與篩查。 否則,癌變細胞就有了可乘之機,在腸壁黏膜悄然植入,迅速繁殖,只需短短幾年,就能夠在腸腔的內部形成腫瘤。腫瘤形成之后,排泄就成了問題。 ![]() 患者出現便秘,是因為癌種在腸道內形成了阻力,不能正常讓食物殘渣正常地一次性通過,只能分為少量多次在腸道內移行,在緩慢蠕動之間,糞便的水分被大量吸收,在排出的時候,自然就十分干硬,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它是長期而持續出現的。 但是,并不是一出現這種便秘癥狀,就意味著患上了腸癌,因為腫瘤形成了以后,糞便移行時會很容易劃破癌腫,造成出血,所以排出的糞便不僅會干硬,還會在其中夾雜著一些膿和血液。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尤其是45歲以上的好發人群,應該去醫院進行一次腸鏡檢查,若能及時在早期發現,就能極大地提高治愈概率,減少痛苦。 總而言之,出現這種排泄問題時,我們最好先從簡單的方面入手,改善一段時間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戒煙戒酒,多吃纖維素含量多的蔬菜,若是問題不能解決,就要立即去醫院就診,最好排除腫瘤帶來的惡性后果。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