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同位于天津紅橋區與南開區交界處,北起金鋼橋,南至北馬路,中與南運河南路、張自忠路、估衣街等街道相交。因擁有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大胡同批發市場而聞名全國。大胡同批發市場最火爆的時候,號稱“南有義烏,北有大胡同”。6月30日,大胡同將停止營業,遷至位于西青區王頂堤的“萬隆大胡同商業中心”。 【大胡同自清代起就是天津的商業中心,可謂生意人的風水寶地】 大胡同可是幾百年的風水寶地。清代,南運河院門口浮橋,與北運河窯洼浮橋之間有一條胡同,因地處南運河北側,得名“河北大胡同”。1648年,直隸總督督院衙門也設立于此。1918年南運河裁彎取直,大胡同的位置變為南運河南側,遂去掉了名中“河北”二字,更名為“大胡同”。這一時期,大胡同兩側開了三十多家商店,包括風靡一時的德華馨鞋店、聯興齋帽鋪、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南味稻香村、祥德齋、耳朵眼炸糕店、正興德茶莊、天盛號醬肉鋪、溫泉浴館、華盛頓表行、文閣紙局、商務印書館、大陸銀行、官銀號。 民國初期是大胡同的鼎盛時期,西邊有侯家后(風月場所)、鳥市,東邊有金鋼橋魚市,附近還有聚慶成、會羅春、十錦齋、天一坊、一條龍、素香園等飯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金融、文化、商業區。 大胡同的根在于估衣街,估衣街也是作為商埠的天津最久遠的根。 估衣街是大胡同地區最繁華的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寬10米,長800米,沿估衣街從西至東,兩側依次有:五彩號胡同、歸賈胡同、范店胡同、金店胡同等;估衣街南側還有多條路可通達北馬路,依次有:耳朵眼胡同、萬壽宮胡同、邑翠里胡同、沈家胡同、楊家胡同。這些胡同寬窄不一,寬的七八米,窄的如耳朵眼胡同寬度不足一米五,這條胡同也是天津最有名的小吃、天津三絕之一耳朵眼炸糕的誕生地。 最初估衣街是小販擺攤賣舊衣服的小街,到清光緒年間,賣綢緞、棉布、皮貨、瓷器各業商店聚集于此,20世紀30年代初達到鼎盛,成為華北地區綢緞、布匹、毛皮、服裝、筆墨文具、中藥材及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一些老字號如謙祥益、瑞蚨祥、瑞生祥、元隆、老胡開文、老茂生、洋廣雜貨商店“范永和”、五甲子老煙鋪、京都達仁堂等都集中在這條街上。 估衣街一直有開曉市的傳統。曉市不賣估衣,每天拂曉五六點鐘,各路攤販在估衣街擺開陣勢,貨物主要是干鮮果品、糖果、蜜餞、干炒貨、干臘制品、各種兒童玩具。一般持續到早晨九點多。 清代文人李慈銘(莼客)來天津,常到估衣街游玩,他在《越縵堂日記》中描寫這條街“廊舍整潔,幾及二里”,繁華絕似“吳(蘇州)之閶門”。 傳統相聲《賣估衣》的吆喝,“這布真不賴,禁鋪又禁蓋,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這一件皮襖呀,把它賣了吧!”大體就是說估衣街上的吆喝。出生于天津的已故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回憶少年時所見“喝估衣”的遺俗:店員故意用壓扁的嘶啞嗓音,逐件喝賣從當鋪出來的好衣服,聽上去沒有相聲里說的那么夸張。 【1999年馮驥才多方奔走保護估衣街,拆遷方趁馮在巴黎講學拆毀了百年建筑】 1986年,天津市政府決策修復,估衣街再現昔日歷史風貌。130多家大小店鋪裝上宮燈,掛上金字匾額。一些著名的老字號,如瑞蚨祥鴻記、謙祥益慶記、謙祥益保記、達仁堂藥店恢復了老店風姿。 天津市紅橋區大胡同拆遷指揮部,于1999年12月8日發布《致紅橋區大胡同拆遷居民的公開信》,估衣街即將拆除。得到這個消息后,馮驥才一方面趕緊給李盛霖市長寫信,一方面召集天津有志于城市文物保護的志愿者,決定做四方面工作:第一,請專業攝影師將估衣街挨門挨戶地進行攝像,留下音像史料。第二,通過拍照片,將估衣街所有有價值的文化細節留在底片上。第三,訪問估衣街的原住民,用錄音機記錄,保留估衣街的口述史。第四,搜集相關文物,必要的文物花錢買,挽留估衣街實證性的文化細節。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估衣街街,近處商店分別是瑞蚨祥、麥氏咖啡廳、寶明齋眼鏡店) 經過半個月的努力,馮驥才和他的團隊對估衣街的保護工作收效顯著,新發現了許多磚刻、石雕、牌匾或傳之久遠的原住民的生活用品。在估衣街上第七號院的“天津總商會遺址”,搶救下來兩處門楣處的磚雕和房屋托檐石的雕刻。石件巨大,石色青碧,至少200斤,雕為博古圖案,應為天津磚雕鼎盛期的精品。在一處房主已經搬走的空房內發現一塊石碑,是山西會館和江西會館之間的界碑,立于清光緒辛卯年(1891年)。 2000年2月10日(正月初六)、2月19日(正月十五),由馮驥才主編的《估衣街》一套五枚明信片在估衣街簽售,意在喚起百姓對估衣街的感情。正月十五簽售時,第一位排隊者凌晨5時到達。兩次簽售,2000套明信片全部售完。 隨后,馮驥才在當年(2000年)全國兩會中作了題為“拯救城市文化刻不容緩”的發言。由兩會返津不久,市文化局開會論證,準備把估衣街上幾個重要建筑(大概是六所建筑)保留下來不動。當時,馮驥才以為估衣街好像要保下來了,街道寬窄不變,六座重要建筑也不變,便放心地去法國講學。 回到天津,估衣街的五個建筑,包括木結構建筑天津總商會遺址都已經拆了——這是周恩來當年活動的地方,五四運動時學生領袖馬駿就是在這兒以頭撞柱,欲以肝腦涂地的方式,喚起眾商的覺悟,讓他們罷市支持學生。整條估衣街一片狼藉,馮驥才站在廢墟上痛哭。他的助手跟了他那么多年,從沒見他這么哭過。最后,馮驥才只搶救下來兩根馬駿當年撞頭的柱子,花了200塊錢,從工頭兒手里買下。(文:何玉新) (今日估衣街) |
|
來自: 積沙成塔0u3svg > 《天津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