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山西沁水縣尉遲村一個貧農家庭,卒于太原。從小深受農民的生活、情趣、語言的影響與民間文學、地方戲曲的熏陶。1925年考入長治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接觸到新文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躲避國民黨的搜捕潛回家鄉,失掉學籍與黨籍。1929年在沁水縣小學教師招考中被錄取,但旋即被捕,押送太原自新院。1930年獲釋。此后長年流浪奔走于太原、沁水及河南開封等地,并開始創作活動,寫有古詩、小說及小品、評論等,并開始考慮文藝大眾化問題,立志為農民寫作,做一個“文攤文學家”。他自覺嘗試各種通俗文學的形式,并有意識地將現代思想融入其中。如1935年嘗試寫作的長篇小說《蟠龍峪》即采用說書人的敘述語言。1936年,趙樹理任上黨鄉村師范語文教師,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宣傳。1937年加入山西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同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 位于山西沁水的趙樹理故居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趙樹理在長治、陽城等地任山西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干部,負責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后歷任《黃河日報》《抗戰生活》《中國人》等報刊編輯。1943年發表小說《小二黑結婚》,講述了解放區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揭示了封建觀念對農民思想的束縛,并反映了新老兩代人的意識沖突與變遷。同年發表小說《李有才板話》,揭露農村民主改革中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現象,被譽為“反映農村斗爭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之作”(周揚《新的人民的文藝》)。趙樹理的小說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活靈活現的人物,深受解放區讀者的歡迎。同時,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趙樹理的作品正好與文藝大眾化運動不謀而合,被視為中國新文學的方向。 1944年趙樹理到華北新華書店任編輯,1945年后參加《新大眾》報的編輯工作??箲饎倮螅瑢懥碎L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力圖以更廣闊的目光去觀察近代農村社會的變遷,表現出趙樹理創作中具有史詩性追求的一面。此后,趙樹理集中描寫翻身后的農民為改造舊農村、改變舊風俗所作的斗爭,如《福貴》(1946)、《小經理》(1947)、《邪不壓正》(1948)、《田寡婦看瓜》(1949)、《傳家寶》(1949)等。雖然寫的是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但卻捕捉了他們在新歷史時期心靈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 1947年出版的《趙樹理小說選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趙樹理創作了短篇小說《登記》(1950)。1954年,完成反映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三里灣》,深刻揭示了農村深入進行民主改革的必要性。1958年,他以當年農村全民整風為背景創作了短篇小說《鍛煉鍛煉》。1959年后,趙樹理開始覺察到“共產風”“浮夸風”“瞎指揮風”等的危害,為糾正這些錯誤而陳述自己的意見,曾受到錯誤批判。這一時期,他完成了《套不住的手》(1960)、《實干家潘永?!罚?961)、《張來興》(1962)等小說,提倡實干精神,以針砭時弊。藝術上凝練蘊藉,平易中見深刻,為短篇小說的成熟之作。1965年到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拔幕蟾锩敝?,趙樹理受到迫害。 趙樹理在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的歐化傾向進行反省的基礎上,致力于回歸到民族的、民間的文學傳統中來,建立起一種偏重大眾化、通俗化的文學主張。他的小說多以晉東南農村為背景,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多取材于有扎實的生活體驗與長期感受的農民日常生活。常借小人小事反映時代風貌。不以雄偉氣勢取勝,擅長在平凡瑣細的生活中,依靠人物細致的語言行為,勾畫其微妙的心理活動。他的小說語言以北方農民口語為基礎進行了加工提煉,平易樸素而又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描情狀物均能曲盡其妙。同時吸收了傳統說書藝術的長處,具有可朗讀性。在語言的藝術性和通俗性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取材與語言的特點,使趙樹理的小說既通俗淺顯,又具有較高的思想深度與對生活的獨到見解,貌似直白卻相當含蓄,耐人尋味。結構上借鑒古典小說和評書,以故事完整、首尾呼應、按順序敘述、含描寫于敘述之中為特色,也有截取生活片段、采用倒敘等筆法。他的小說在文學創作的大眾化、民族化方面,有重大的貢獻,對于現代農村題材的小說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近年來,趙樹理研究又見熱潮,對其與延安文藝、主流文學等之間的復雜關系作出了重新的評價。 ![]() 趙樹理(右)同日本文學評論家中島健藏(1962,北京) 趙樹理在進行小說創作的同時,堅持戲劇和曲藝的整理、改編和創作。創作過上黨梆子《萬象樓》(1941),抗戰期間寫過新編歷史劇《韓玉娘》,1950年根據田間的長詩《趕車傳》改編成鼓詞《石不爛趕車》,1959年創作長篇評書《靈泉洞》(上),1961年整理、改編、導演了《三關排宴》,并被攝制成戲曲影片。此外還著有雜談、評論集《三復集》(1960),集中闡述了他的文學主張。 趙樹理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常務委員,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