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之宅”校本課程實施與評價探究
馮雪瑩 李欣竹
學校教育目標除了基于學習者本身的研究,還應來源于當代校外生活的研究。“房屋”是基本的民生問題,其需求性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而在被稱為“房價洼地”的長沙,僅需30萬首付就可以購置一套商品房,購房更是普遍且持續的事情。大多數學生或家庭已經經歷或在10年-15年內將持續經歷這一過程。因此對于學生房屋是真實且必要的生活情境,它的不同類型、構建、交易、環境等方面更蘊含不少學科問題,但這些綜合的、在以后社會中必備的知識卻難以在學校常規課程中獲取。 為了平衡“應試”和“素質教育”,對于這樣圍繞一明確主題的綜合課程,可以用STEAM教育形式,在教學上輔以PBL項目式課程在選修課期間開展。從2020年起,長沙市麓山濱江實驗學校就開始探索這一學科融合校本課程。憑借在不同年級開展的新式教育積累的經驗,依托“雙減”政策和學校大力支持,于初一開展了《夢想之宅》校本選修課。課程融合了物理、化學、經濟、空間、政治、歷史、人文、藝術、口語表達、信息技術、團隊合作等多個科目,除了讓學生了解到關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有關房屋的知識,更通過多項綜合活動,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分析、批判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夢想之宅課程目標的確定
本課程每個章節的設置都圍繞課程的主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如下:
1、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能力,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發揮出所有成員的作用;
2、立足社會熱點“房屋”,讓學生對現代住宅政策、形態、產品等知識有一定了解,并具備基本的現實問題分析能力;
3、通過搜索資源、研讀資料、辯駁分享、房屋搭建等活動,培養自主學習、空間想象、工程思維、實驗動手等能力及4C核心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維);
4、以“長沙望城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為基點,通過危房調研環節,以認識、分析、行動三步培養調查研究力、洞察力、思辨力、聽知力;
5、通過匯報、答辯、售賣房屋等課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軟件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整個課程的知識與素養融會貫通。
二、夢想之宅課程內容選擇與實施策略
夢想之宅校本選修課從五個階段展開。
(一)準備階段
基于進步教育理論:學習者自身的興趣是教育目標的首要基礎。選擇的基礎是意愿,選擇的關鍵是性格,希望挑選出個性與群性兼具,思想獨立自由,性格嚴謹活潑的學生。因此:首先通過在公共區域播放宣傳視頻、粘貼宣傳海報對課程進行明確的介紹以吸引學生。感興趣的學生將填寫多維度考察報名表,表中題目設置如下:通過第一題“你最喜歡的老師及原因”學生回答的側重點,考察學生的性格與評判準則。通過第二題考察學生特長,便于分工互補團隊組建。通過第三題“選擇參加這門課程的原因”,選出對學科融合真正感興趣的學生,保證成員的內驅力。第四題需畫三視圖,考察學生基本的空間想象能力,為3D建模和房屋搭建打下基礎。第五題“畫出你夢想的單身住宅”考察學生的想象力、創意和參與態度。我們還與每個報名學生的班主任單獨溝通他們的基本情況和家長的支持接受程度,最終選出28名學生開啟《夢想之宅》選修課。
(二)啟動階段。
第一次見面會對課程內容、分組要求進行介紹,并發布前置任務,學生在提供的課題中自選完成,在初步了解課程、尋找角色定位中推進對課程的期待。之后組織團建,通過破冰游戲活躍氣氛,再通過限時選隊長,設計隊名、口號、隊旗,上臺展示等,讓不同班級學生互相了解、增加團隊凝聚力。
(三)房屋搭建
根據初一學生的學情,先設計兩節建筑結構和設計賞析課,介紹了我國古代建筑、少數民族特色建筑和國外著名建筑,用學生學過的知識簡要介紹榫卯等建筑結構,了解房屋發展歷史和建筑風格。然后帶學生一起分析現代房屋的結構,所用材料和基本戶型。最后開啟學生第一次自主設計,利用廢棄物品設計一個至少兩層、6個房間,底面積在200cm2-1600cm2,高度在10cm-50cm間的房屋模型。對于無法手工做出的藝術設計和周邊環境,可以手繪或用電腦軟件制作。最后完成房屋介紹PPT,準備好進行4分鐘的匯報展示。
在學生自主設計的過程中,老師們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不評價不參與,只充當“工具人”,給學生提供硬件設施、軟件使用的指導和機房、實驗室等場地。學生在興趣和集體榮譽的驅使下,自主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取需要的知識,用 四周的時間,設計出了高水平作品。作品評價分為匯報展示、承重測試和微信投票三個環節。學生介紹作品后由評委老師提問,團隊進行答辯。一些初一學生不會3D建模軟件,也能想到用自己熟悉的小游戲,如“我的世界”做出了很優秀的作品,整個介紹和答辯的過程思路清晰,語言表達自信流暢。
由于各小組的選材不同,課程通過承重比衡量測試承重。用最大載物重除以房屋自重,數值越大越優,加重物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層坍塌,即結束挑戰。有的小組結構非常穩固,甚至能承載一個人的重量。為了推廣學生作品與課程知名度,于學校官微推出投票通道,并收到1500多有效投票。在收尾環節通過總結大會頒發獎狀,暢談收獲,真正觀測出學生全方位的成長。
(四)危房調研
根據4·29望城樓房坍塌事故,由此設計展開危房調研活動,根據問題導向布置任務。讓學生利用暑假對危房的形成原因,市民對危房的態度,有關部門的處理方法,身邊的危房等進行調研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調研報告進行展示。學生積極參與,發現了身邊很多危房和自建房,分析了這些房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的同學還對市民進行了街頭采訪,小組成員間對收集到的材料集中討論,形成報告做成PPT,進行精彩匯報。
(五)我是大富翁
危房調研匯報后開展了收官環節《我是大富翁》,先帶學生了解現代樓盤板塊、交通、景觀、噪音、地段配套、周邊環境等,之后由學生化身開發商設計樓盤,在最后一節課作為銷售進行售賣,老師和家長代表作為購房者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購買心儀的房屋,從全方位對學生的各項能力再次拔高。
三、夢想之宅課程評價
1、課程基礎評價分團隊和個人兩方面進行。從課堂參與、課堂紀律、作業表現、匯報表現、文字材料、上交作品等方面進行評價。
2、思維類的評價標準主體則參照胡衛平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科學創造力測驗》,發布一具體的活動后,在流暢性、靈活性、原創性的基礎上再增設參與性,從這四個方面共同評價。
3、而對于藝術類、設計類這樣主觀性強的活動,則采取師生自由投票+網絡投票的方式,在方便簡潔的方式下擴大評審面。
通過夢想之宅課程的推進,學生邏輯思維、學習能力、主觀能動性、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等方面都獲得了很大提升,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更有信心和方法,開始自主學習,并發揮團隊的力量自發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完全依賴老師的授課,實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設立把握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的課程,而我們將一直探索、開發適合每個年級的學科融合校本課程,麓山濱江的老師們一直在路上。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指向生命整全的育人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JK22CJC02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