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祺 文廟是紀念至圣先師孔子的所在。文者,文化之意,孔子是教師爺,文化了得;文者,唐朝皇帝曾加孔子文宣王。 鄭州文廟歷史悠久,始自東漢,傳承至今已1900多年。但今文廟已非昔文廟,面積從鼎盛時期的占地50000平方米衰減到今天的8326平方米,歷史上三次大火讓古文廟蕩然無存?,F在的文廟修整于2004年,雖境況大不如前,但規制出于一轍。 進得門來,兩坊分列,東曰“金聲”,右曰“玉振”,喻善始善終,盡善盡美,是對孔子思想與為人的極度贊美。 兩坊后中,又一三開漢白玉牌坊,“欞星門”也。天有欞星,古代皇帝祭天,欞星居首。又說欞星即文曲星,喻孔子乃文曲星下凡。文廟建欞星門,表達了尊孔如尊天的意思,這道門也成了紫陽高照、瑞氣云集的象征。不過,在古代,牌坊的三個門是不能隨便走的。西走官,東走民,中間過的不是皇帝便是圣人。如今就不那么考究了,如我一介草民,民道可走,官道走得,皇帝圣人專道也走得,這可能就是孔子所痛斥的“禮壞樂崩”吧。 過欞星門,中軸線上是一條“神道”,類漢白玉鋪就。但凡皇宮、皇陵,皆有神道,天子即神靈,所走之道便是神道,神靈,神通??鬃樱男酰弁躅?,曰文廟“神道”亦合規制。 又不幾步,有池當道,“泮池”也。相傳孔子講學傳道泮水之濱,后歷代太學皆設泮池,遵圣賢之道,步圣賢后塵。泮池的重要作用是學習累了,小憩池邊,洗臉醒腦,緩解疲勞,重振精神。 泮池之上,架漢白玉石拱橋一座,曰“泮橋”,又名“狀元橋”,寓過此橋者如非當下狀元,亦應是未來之狀元,此橋得過,更官運亨通,平步青云;又云有資格過此橋者,才可拜見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老先生。不過,現在沒那么講究了,所有人一視同仁,人人過得。我就正兒八經地趨步橋上,感覺也似中了狀元,心安理得。 一些古代官衙正殿前的中軸線上,亦多有池,池上拱橋飛架。池中植蓮,故曰蓮池,寓為官者當厚廉寡恥,清白做人,清白做事。池上所筑之橋何名,不得而知。 下了狀元橋,沿中軸線續走二十幾步,便是文廟的正殿——大成殿。大成殿坐落在青磚臺基上。臺基自下而上筑于四個時期,最早是明朝年間,最晚2005年,間有清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整個大殿單檐歇山結構,重心略低,穩重非常;但因飛檐外張上翹,穩重而不沉重,又有飛升之感,達到了穩重與靈動的高度統一。 大殿上覆青瓦,青瓦之中又鑲嵌三個金色菱形圖案。按照規制,金色當非皇非佛不能用也,有僭越之嫌,故雖圣人而用青瓦。但圣人畢竟是圣人,不同凡響,因而用金瓦裝飾了三個菱形,以示地位之崇高。殿額高懸“大成殿”三個鎏金大字,系當代著名書法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歐陽中石手書。字如大殿,端莊不失飄逸,飄逸不失端莊,書法功夫,文化氣象,與大殿交相輝映。 上殿階道,正中鋪有龍雕,五爪龍,用龍等級與帝王齊一了。過去,但凡只有皇帝,用龍五爪,余者最多四爪,否則就是僭越,該斬立決。為什么用五爪龍,不得而知。殿左右廊柱上有楹聯一副:“教垂萬世養德修仁, 氣備四時安邦富國 ?!笔①澘鬃蛹捌鋵W說的歷史功績和社會意義。大成殿帳龕之中,一尊金碧輝煌的孔子加冕塑像,威儀嚴整,仁厚萬方。帳龕之上,有“萬世師表”額匾,據說當年康熙皇帝下詔,全國但凡孔子文廟,必于大成殿上懸“萬世師表”匾額,以成規制,并為之御筆。想必,“萬世師表”四字,也應是康熙手跡??鬃酉駜蓚?,各有兩位學生拱從,因視覺距離較遠,辨認不得,大約是七十二賢人中的四位吧;也許不是,是得孔子真傳后繼如孟子、朱子者,也是大有可能的。 大成殿東西兩側,各有廊廡建筑,東為祈福廊,西為碑刻廊。西廊觀者寥寥,羅雀可也,大凡碑廊記史,癡心者少,且碑石年代久遠,文字難以辨識。東廊則不同,紅火得很,祈福牌紅牌紅繩,層層疊疊,滿掛廊廡一壁,游人如織,其間不斷有人將現場購得的祈福牌上認真虔誠地書寫文字,小心翼翼地掛于廊壁,然后雙目微閉、雙手合十,念念有詞,作祈禱狀。因為好奇,隨便看了幾個祈福牌上的文字,非是為升學來祈禱,便是升學已成來還愿。不知文廟祈福是否有用,但祈福者應是相信的,希望文曲星能助一臂之力,或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 大成殿正后,有一座高高佇立于漢白玉底座之上的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筑,是文廟藏書閣(亦稱尊經閣)所在。其性質和如今的大型圖書館異曲同工。古時文人紳士、達官顯要到這里禮孔讀經,研討儒學,是一處重要的文化沙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