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發(fā)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fā)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wǎng)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fā)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zhuǎn)載原創(chuàng)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清明時節(jié),在北京茶宮的七碗茶館,我們凝視茶仙盧仝烹茶圖,再次誦讀“七碗茶歌”,走進盧仝的精神世界。 每年的清明節(jié),對于茶人是一個多重意義的節(jié)日,不僅要紀念和祭祀祖先,同時要飲茶思源,紀念茶祖、茶圣、茶仙;清明節(jié)氣還是茶葉生產(chǎn)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此時正是優(yōu)質(zhì)茶生產(chǎn)的黃金時節(jié),最好的茶莫過明前。 初識盧仝 我與盧仝是同鄉(xiāng),盡管穿越了時代。初識盧仝是源于父親50年前留給我的模糊記憶;讀懂盧仝,則是從我36年前從研究冬凌草、冬凌茶、冰凌茶開始,與茶結緣,廣交世界各地的茶友。 在盧仝和我的家鄉(xiāng)——河南濟源,有一個沿襲了多年的民間俗成的集會“濟源清明會”。集會地點就在盧仝出生的武山村,因此也叫武山清明會,這是當?shù)刈畲蟮倪h近有名的民間商業(yè)集會。據(jù)說,當?shù)氐那迕鲿钤缡菫榱思o念盧仝,歷史很久了,上幾輩的老人也說不清始于何時。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當?shù)匾晃唤杏谒级Y的革命烈士,原來的武山村改為思禮村。這個清明會也就有了現(xiàn)在的名字“思禮清明會”。 我老家的村子距這里很近。有關盧仝最早的記憶,便是從年少時跟隨父親趕清明會,每年都會走到村子盡頭看看石榴寺不遠處的盧仝的墓碑。當時還并不認識這個“仝”字,也不知盧仝為何許人,只有模糊的記憶,從父親那里得知這是一位歷史文化名人。 兒時的記憶里,每年的清明會,父親都會帶我去趕集,去看外面的世界。我有兩點最深的印象,一是我們村口不遠的公路邊有個路標指向“盧仝故里4KM”(后來擴路記不清從何時起不見了),二是父親每次都要帶我到思禮村盡頭的武山腳下的盧仝墓碑前看一看,那是一塊殘缺的古老的墓碑。父親是當?shù)孛^高的中學校長。只記得當時聽父親講,盧仝是當?shù)貧v史文化名人,至于是不是茶仙和他的文化貢獻,我腦海中完全沒有印跡。中學以后,再也沒有去趕過清明會,盧仝的名字再也沒有聽說或看到過。一直到我參加工作,開始研究冬凌草、開發(fā)冬凌茶,與茶結緣。25年前來到北京,走進茶的世界,開始研究真正意義上的茶和茶文化,再次結緣盧仝,走進茶仙盧仝的精神世界,解讀盧仝的七碗茶歌。 茶仙盧仝與“七碗茶歌” 盧仝(公元795 - 公元835年),河南濟源人,生于河南省濟源武山(今濟源市思禮鎮(zhèn)),初唐四杰盧照鄰的嫡傳子孫。唐代詩人,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一生兩大愛好,飲茶作詩,以茶詩擅長,因?qū)懗瞿捴巳丝诘摹捌咄氩韪琛倍鴤魇溃蛔u為“中國茶文化第一人”和“最會品茶的人”,與茶圣陸羽齊名。 盧仝有兩大歷史貢獻: 一是對詩歌文化的貢獻。盧仝是唐代“韓孟詩派”的著名詩人,傳世詩作有100余首,其詩作頗具創(chuàng)新,自成一體,史稱“盧仝體”。代表詩作《月蝕詩》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 二是對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貢獻。盧仝精通茶與茶道,據(jù)考證,盧仝在唐朝元和年間先是寄居在長興茗嶺洞山研究茶和煎茶道;期間,孟簡出任常州太守,派人為盧仝送去新選的貢茶陽羨茶,演繹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注:孟諫議,即孟簡,貞元七年(791年)進士,唐朝大臣,先后任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諫議大夫,與盧仝私交甚好),后人簡稱七碗茶歌。詩中曰:"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在詩中,把對茶飲的審美愉悅、茶的健康屬性、品茶的意境和精神享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唐朝人的用茶形式與現(xiàn)代不同,當時是煎茶和吃茶;盧仝是煎茶道的始祖之一,創(chuàng)立有自己獨到的風格。如今日本的抹茶和煎茶就是在盧仝的煎茶道基礎上發(fā)展而成。陸羽著《茶經(jīng)》,專注茶的物質(zhì)世界;盧仝擅茶詩歌,抒《七碗茶歌》,專注茶人的精神世界。陸羽《茶經(jīng)》和盧仝“七碗茶歌”的問世成為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 “陸盧遺風”與世界茶文化傳播 中國古時茶店、茶館題字常以“陸盧遺風”四字作匾,其中的“陸”是指茶圣陸羽, “盧”即指茶仙盧仝。由此表明茶圣陸羽和茶仙盧仝之深入人心。陸盧遺風的流傳,既是紀念兩位名家對中國乃至世界茶業(yè)發(fā)展和茶文化傳播的杰出貢獻,也是倡導后人繼承和弘揚陸羽和盧仝的茶道精神、品茶技藝、茶德茶風。 自七碗茶歌問世后,歷代文人書寫茶文、茶詩,無不引用盧仝的“七碗茶”。蘇東坡的“何須魏帝一丸藥,切盡盧仝七碗茶”便是典型代表。還有“三篇陸羽經(jīng),七度盧仝碗”“人說茶香飄萬里,誰能勝過七碗茶”等。盧仝的《七碗茶歌》曾在日本、韓國廣為傳頌,盧仝被日本和韓國茶人作為茶道始祖祭拜。《七碗茶歌》演變?yōu)椤昂砦菨櫋⑵乒聬灐⑺芽菽c、發(fā)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極為推崇,韓國盧姓后人也曾到河南洛陽和濟源尋根,有研究認為,韓國盧姓為茶仙盧仝后裔。 隨著盧仝煎茶道和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傳播,世界各地習俗和文化融合演變?yōu)楦饔刑厣亩嘣牟栾嬑幕T谟嫴枋潜憩F(xiàn)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備儀式。歐美國家除了有中國傳統(tǒng)的飲茶方式,還將傳統(tǒng)茶與香草文化融合,興起“吃茶”文化。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如今已形成具有濃郁日本民族風情的獨特的茶道體系、抹茶文化禮儀。韓國人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基礎上也融入本土民族文化,農(nóng)歷的每月初一、十五和重大節(jié)日都有茶禮,通過"茶禮"的形式,向人們傳播茶文化,形成“和、敬、儉、真”的特色茶道。如今,新的茶文化熱已在全球興起,聯(lián)合國把每年的5月21日確定為“世界茶日”,中國的傳統(tǒng)茶技藝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國茶與茶文化在全球文明、健康發(fā)展和經(jīng)濟一體化發(fā)展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細雨落清明,香茶敬先人。我敬愛的父親已離開我們28年, 每一次細細品讀茶仙盧仝,就會想起我的父親,想起父親給我的有關茶仙盧仝的第一份記憶,每次誦讀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仿佛父親也在身旁。 作者簡介 ![]() 孔四新,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博士,主要從事茶葉出口安全標準和茶文化研究,國際茶文化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