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正式發布了《2022北京腫瘤登記年報》(以下簡稱《年報》)。誰是北京市癌癥中的“頭號殺手”?癌癥發病和死亡情況有什么特點?一文速覽!
① 每天百余人確診患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增長明顯 《年報》顯示,2019年北京市惡性腫瘤新發例數為58234例,這相當于北京每天有159位居民確診患癌,發病率為419.97/10萬,10年間年均變化百分比為2.54%,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甲狀腺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增長較為明顯。 ② 腫瘤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 死亡例數為27350例,死亡率為197.24/10萬,10年間年均變化百分比為-1.42%,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與甲狀腺癌和結直腸癌占比增高、診療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增強、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等腫瘤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有關。 但惡性腫瘤仍是北京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惡性腫瘤的疾病負擔仍在不斷加重,制定符合衛生經濟學要求的預防和控制策略仍是當務之急。
① 男性癌癥發病率低于女性,但死亡率高于女性 從性別上來看,男性發病率(414.40/10萬)略低于女性(425.48/10萬),但男性死亡率(235.01/10萬)高于女性(159.89/10萬),呈現明顯的性別差異。 ② 無論男女,肺癌都是“頭號殺手” 數據顯示,男性發病順位前5位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其中甲狀腺癌由2018年的第6位和上升至2019年的第4位。女性發病順位前5位依次為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和子宮體癌,與上一年度相比發病順位前5位沒有變化。 惡性腫瘤死亡無論男性和女性首位均為肺癌,其次是結直腸癌。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第3至5位分別為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女性分別為乳腺癌、胰腺癌和胃癌。
①發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 北京市惡性腫瘤年齡別發病率自20至24歲由于甲狀腺癌的拉升開始上升,于80至84歲達到高峰;惡性腫瘤年齡別死亡率自40至44歲開始上升,在85歲及以上年齡組達到高峰。年齡別發病率和死亡率變化趨勢與上一年度相同。 ② 城區發病率高于郊區 從地域分布看,北京市城區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于郊區,但死亡率低于郊區。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癌癥作為一種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日常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行為方式、病菌感染和自身代謝等因素均會影響癌癥的發生發展,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4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 除選擇健康生活方式外,采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措施,將癌癥消滅在萌芽狀態,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也會極大降低癌癥治療費用,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有癌癥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重視癌癥的早期篩查。比如,胸部低劑量CT可以篩查肺癌;B超和甲胎蛋白可以篩查肝癌;乳腺B超和鉬靶可以篩查乳腺癌;胃鏡可以篩查胃癌和食管癌;HPV和TCT可以篩查宮頸癌等。 針對居民高發癌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癌癥防控措施和癌癥篩查惠民工程,涉及肺癌、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和宮頸癌,居民可咨詢居住地所屬社區,了解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的相關事項。 真正預防癌癥的秘訣就藏在你生活的點點滴滴里,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預防,給自己的健康留出更多的時間。 注:腫瘤登記數據一般于3年后發布,依據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的腫瘤登記原則,腫瘤發病病例需要與死亡和隨訪資料核對以補充信息,因此本年度發布的數據為2019年北京市腫瘤登記數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