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絡上有一個說法:在英國,要想改變階層,需要5到7代人的時間。在國內,要想改變階層,需要3到5代人的時間。 何謂階層?就是你所處的層次。你是低產,還是中產,亦或是高產,都會影響你,和你的子孫后代的命運。 階層這種東西,不是你想立刻改變,就能立刻改變的,它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當然,如果你有劉強東或者任正非一樣的機緣和能力,那你一代人也能改變。 只是,這些精英都是鳳毛麟角。在現實當中,99.9%的人都是才華一般的平凡人。平凡人所能依靠的,一是個人的努力,二是耗下去的時間。 就跟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樣,比不過主公曹操,也比不過對手諸葛亮,但他的壽命足夠長,熬死了他們。因此,司馬懿就改變命運了。 無論是做什么,還是實現什么夢想,沒有時間的積累,基本無法成事。 02 有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競爭加大的根源,就在于人人都想跨越自身的階層。 為什么當下的內卷會那么嚴重?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想突破瓶頸,改變命運。比如,99.9%的普通人,都幻想自己可以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 這,真的可能嗎?很遺憾地說,不可能所有人都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總有些人需要洗廁所、掃大街、端盤子、送外賣、送快遞,或者干底層的活。 這就符合“金字塔”的社會結構理論了。依舊是底層人居多,中產占了小部分,而頂層的精英居少。 我們就拿底層人逆襲到中產階層舉例子。一個普通人,該怎么做,才能勉強達到中產的水平呢? 首先,在學歷方面,至少是重點本科及以上。其次,在一二線城市,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并且沒有任何的貸款。第三,事業和工作都特別穩定,不需要擔心什么時候就被裁員了。 這三點,表面上看,很普通,也很簡單。可實際上,能夠全部滿足的人,沒有多少。 03 粵西那邊有個比較窮的家庭,養了三個小孩。前兩個都是女兒,第三個才是兒子。 父母對這三個孩子,只有一個期盼,那就是走出大山,去到廣州或者深圳這兩座一線城市讀書,或者打工,能夠落戶生根就最好了。 多年后,大女兒考上了廣州這邊的大學,二女兒考上了其他省份的大學,而小兒子讀了技校,陪伴在父母的身邊。這,讓父母兩人特別心塞。 大女兒大學畢業后,就留在廣州打工,月入六千到七千,還算可以了。二女兒不想留大城市,就回到了老家,在家隔壁找了一份工作,月入三千。 小兒子,沒工作,但已經結婚生子了,目前靠父母和姐姐養活。他最大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努力讀書,未來可以改變命運。很諷刺。 試想,在競爭激烈的年代,你這代人走錯一步,就等于白活一場了,需要把希望放在后代的身上,那試錯的成本,不就很高了嗎? 對于貧窮家庭的孩子來說,一步錯,步步錯,所以貧苦,才會圍繞在他們的身邊。 04 普通家庭,要想改變自己的階層,為什么需要3到5代人的時間呢? 第一代人,最好要考上大城市的大學,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不留在大城市,依舊等于白忙一場,因為回到農村,一切也都打回原形了。 很多人不理解,回到農村不好嗎?你辛辛苦苦走出了大山,然后又回到大山,讓孩子繼續你的死循環,那你辛辛苦苦多年,有什么意義呢? 第二代人,最好從大城市出生。從小到大就在大城市生活的他們,會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資源,有幾率考上更好的大學,找到更好的工作,有買到房子的機會。 無論通過什么方式,是貸款也好,還是掏空六個錢包也罷,只要順利上車了,那你基本就等于在大城市落戶生根了。 第三代人,有大城市的房子和一定的家庭資源,那就有機會晉升到真正的中產階層,改變以往窮困落魄的局面。 前提是,第三代人也要跟前兩代人一樣,考上不錯的大學,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不然,照樣會讓前兩代人的心血付諸東流。 05 寫到最后 難道說,奮斗了三代人,就能改變命運了嗎?在以往,可能性比較大。而在今時今日,可能性小一點,因為市場飽和了,階層不好突破。 市場飽和的問題就在于,人人都為了一丁點的資源而內卷。哪怕你成為了幾百萬人中的卷王,也未必能得到多少資源。到了35歲,依舊被淘汰。 要知道,資源是有限的,而人是無限的。在龐大的群體中,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員,不見得有什么突出的地方,那改變階層,就無從談起了。 但還是要說,把時間交給自己和后代,把結果交給命運和上天。成之,我幸。不成,我命。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