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瑞幸的哆啦A夢貼紙而忘掉不能喝咖啡的教訓,影片最后30分鐘孫一通升天,我也快了。 但說實話手持鏡頭并沒有帶給我太多暈眩感,大致歸功于我沒有盯著畫面試圖捕獲所有細節。 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與接受的細讀訓練截然相反,尤其對于這部電影,對于瞬息全宇宙——過于充盈、精心的形式,細看會帶來暈眩。 朋友不太喜歡這部電影,說這里的語匯“看似思索許久實則空洞無物”。事后回想很是贊同,但我覺得,在這里,語匯如何并不重要——孫一通兼具顧城和海子的影子預言般念詩只是一種姿態,唐老師對人類存在的追問和影片結尾向親情的回歸也只是,只是在那里而已,在故事表面構成完整的一部分,而并無什么警惕與挖掘意義的必要。 這一閱讀體驗或許來自特殊的敘事視角——手持鏡頭,偽紀錄片,畫中人對著鏡頭講話。搖晃的鏡頭不斷提醒著我,這些人又不是什么小說電影的主人公。小心上當,不必共情。在影片的第40分鐘前后,我突然意識到老唐不是戲謔悲情的英雄,他也可能就是個民科(xs 學院中人提起來就嗤之以鼻的民科 又不想讓人家進校園進教室 今天又坐在這里感動極了x)大約是這種特殊的鏡頭語言消解了細讀的必要。 與“空洞無物”的語匯不同,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紀錄片最突出的)是真實與落地。那些最科幻的想象用最田野的鏡頭表達,極其原生態的語言/肢體動作/場景讓我無暇去思考人類的存在有什么意義,但如果非要想,也早已得出答案(點題破題很棒x) btw,偽紀錄片也太以假亂真了,奧森旁邊的大釘子還是修建狀態,當真懷疑是零幾年拍的,壓了很久沒讓上呢…畢竟這么文藝x直到流浪的球客串哈哈哈(似乎還在路上看到小藍車hhhh) 哦哦說起這么文藝,這部影片導演風格過于明顯了,天馬行空到不像是在大熒幕上播出的片子,不知道是不是認為流浪地球和瞬息全宇宙已經完成了消費者教育。 很喜歡的地方在影片對商業片結構的打破,沒有快感堆積的高潮,也沒有隊友們在最后一分鐘出現上演不離不棄的理想至上。只是像河流一般敘事。 又有諸多拼剪和致敬。 所以ta是如何完成“文藝風格”(這個詞很不準確但不知道怎么說了…)和“商業化”融合的呢?好奇。大約需要界定一下ta是否算是“商業化”成功(可以對標類似影片票房)or只是一些文藝青年的自嗨。如果確實算是特殊,那為什么會這樣吶? 在找對標影片的時候,想到瘋狂的石頭,寧浩的一系列作品。想到sheldon(老唐好像…)而且TBBTS5E24 Howard&Bernie結婚時也是俯拍鏡頭逐漸拉遠,這里結尾也是!而且都涉及宇宙/外星人系列,嗯,可以合起來做文化研究了?? 又因為sheldon想到前幾天春逝的瞿健雄,進而想到理想主義/堅守-喜劇/正劇的關系(TBBT 春逝 宇宙探索編輯部 里我最喜歡這一部了嗚嗚嗚是甜辣醬!) 當然很有意思的還有2000年前后的社會文化因素,民科也可以寫寫blabla看上去又是可以寫論文的題目,但寫論文多沒意思,還是拍片好玩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