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永注,碧水常新 ——富春江抒懷(一) 湯遜夫||湖北 富春江很有名,宋代一位詩人說“一篙殘臘雨,千古富春江。”元代一位詩人說“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這些流傳極廣的詩句,形象畢真地寫出富春江的好處,讓富春江名聲格外響亮。寫富春江的詩詞文章很多,從詩仙李白,到現代作家巴金,無不用生花妙筆,情深意切寫過富春江。李白寫得含蓄溫婉極具詩情畫意:“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巴金則直抒胸臆,文章的標題即為“我愛富春江”。李白高聲贊譽,巴金喜愛的地方,能不向往?! 還有位文人郁達夫,他出生在富春江流經的富陽,在其名作《沉淪》中描寫:“他的故鄉,是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市,去杭州水程不過八九十里。這一條江水,發源安徽,貫流全浙,江形曲折,風景常新:唐朝一個詩人贊這條江水說'一川如畫’。他十四歲的時候,請了一位先生寫了這四個字,貼在他的書齋里,因為他的書齋的小窗,是朝著江面的。雖則這書齋結構不大,然而風雨晦明,春秋朝夕的風景,也還抵得過滕王高閣。”郁達夫拿富春江與滕王閣比,說“抵得過”,王勃寫滕王閣“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富春江也當得起這贊詞。 富春江是條神奇的江,發源于神秀蓋過五岳的黃山,從發源地到建德市梅城鎮,上游一段稱為新安江,建起新安江水庫有千島湖景區聞名于世;從建德市梅城鎮,流經桐廬市、富陽區,到蕭山區的聞家堰,中間這段稱之富春江;聞家堰以下稱為錢塘江,有著名的錢塘潮及比美天堂的西湖風景區。名聞遐爾的富春江,實際指這條江中間那一百一十公里的江段。新安江千島湖曾游過;為觀錢塘潮,數度到杭州到海寧,潮卷浪激的壯觀景象長存于心;只有中間段的富春江,向往已久,早想暢遊,未能如愿。富春江何等樣的好?佳勝絕妙何以體現?不實地考究難以印象明晰。三年疫情之后2023年早春難得的機會到杭州參加學術會議,馬上與富陽的友人聯系:會議結束,即來富陽,游富春江。 富陽本名富春縣,春秋時屬吳越的地盤,戰國時屬楚地,秦始皇統一六國,置富春縣,轄境包含今桐廬、建德等地,東晉為避簡文帝生母宣太后鄭阿春諱,更名富陽,富陽之名始于此。歷經沿革,叫過富陽縣,富陽市,現在又成為杭州下轄的一個區。地方還是這塊地方,原本稱富春縣后來叫富陽,境內有富春江,有富春山,富春之盛名遠播,情理中事也! 到富陽,友人說先去游覽黃公望結廬隱居景區吧,客隨主便,欣然前往。 自從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有關海峽兩岸統一問題時,提到黃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成了人們熱心談論的話題,過去不知道黃公望其人,不知道“富春山居圖”其畫,一下冒出許多的典故傳奇。其實,就“富春山居圖”本身言,它就是一幅畫,至于這幅畫如何流傳?如何僥幸從火中救出時已燒成兩半?歷經戰亂如何海峽兩岸各收藏一半?談起這分成兩半分藏兩處的“富春山居圖”,如何讓人聯想到兩岸分裂的現狀?如何讓人為“國家何時能統一”而焦慮?等等,諸般“故實”,其實都與這幅畫及畫作者本身無關,是這幅畫創作出來后發生的,并被人們附會于這幅畫的“重大意義”。 “富春山居圖”確實是難得的好畫作,有人評價,富春山居圖“表現的是富春江一帶連綿不斷的山川秋景。展開畫卷時,人們會看到: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汀平疇,云煙掩映村舍,水波出入漁舟,近樹蒼蒼,亭臺小橋,清代畫家稱此作為'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這評價,大體是實在公允的。 黃公望一生遭際,可用“顛沛流離”來形容。年少由陸家過繼到黃家,取名黃公望,黃家讓他讀書并期盼他通過科舉考取功名為官。天不遂人愿,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廢止科舉考試,黃公望像當時許多漢人士子一樣,選擇去做小吏,企圖“熬資歷”獲得一官半職。那知“跟錯人”,黃公望的“領導”張閭,隨右丞相鐵木迭兒在南方經理田糧,也就是核實土地,增加稅收,平均差徭。張閭為人苛暴,鬧出人命,引發江西蔡九五起義。為平民憤,元仁宗將張閭逮捕,黃公望受牽連入獄。也就在黃公望入獄這年,通曉儒術的元仁宗恢復科舉考試,真是造化弄人呀!黃公望出獄后已對做官失去興趣,開始邊旅行邊賣卜作畫,人稱他“俠似燕趙劍客,達似晉宋酒徒”,但此時黃公望還未找準人生位置,體現人生價值。后來,黃公望拜趙孟頫為師,與倪贊、王蒙、無用等人為友,創作一批新畫,讓文人山水畫達到新境界,黃公望才達到人生巔峰。 至正七年,黃公望應同住富春江邊的好友無用之請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此時的黃公望已再不糾結于功名利祿,生活平淡,心無旁騖,有時為畫一副畫面,呆呆坐在石頭上,一坐就是一天,被人稱作“大癡”。“富春山居圖”畫了六、七年,畫完不久黃公望逝世,享年八十六歲。 黃公望曾隱居富陽是真,但是否隱居在現今指認地點,待考證,因為茅廬等景點,皆為溫家寶提及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后新建的“假古董”,煞有介事,到底難讓人信服。不過景區內風景極佳,早春季節,料峭風寒,已然滿山綠色夾雜艷花,嬌俏柔媚,那遍布山嶺的翠竹,品種繁多,堪稱一絕。外來車輛不能進景區,景區內交通靠獨家經營的遊覽車,景區也不見農戶,大概都搬遷了,但留下一家單位——據說是專門研究竹的科研機構。想這安排也有幾分道理,景區內多不同品種的竹,又生長得那么好,大概與這家科研單位不無關系。竹,在中國文化語境里有高潔好名聲,所謂“梅、蘭、竹、菊”四君子,代表了士子的價值取向和喜惡偏好,黃公望是高人雅士,用竹來象征他的品德格局,時間一長,也許會成為這紀念遊覽地的一大特色,讓人對黃公望更仰慕傾倒。“隱居茅廬”小而求“陳舊”,景區規模大而宏偉的建筑是建在大門不遠處的“黃公望紀念館”。我們先去“隱居茅廬”再倒過來看紀念館,除文字解說,藏品如畫作等多為復制品,欣賞價值不高,倒是有樁公案“乾隆皇帝錯將明代仿品《子明卷》當'真跡’,而將《無用師卷》當'贗品’”值得說說。乾隆先得到《子明卷》,以為是“真跡”,帶身邊形影不離賞玩,并在畫之空白處寫滿“御筆”題識。又有人將《無用師卷》進獻給乾隆,他一看,后者雖是半幅畫,但筆力畫風似乎遠勝過先前被他定為真跡的《子明卷》。乾隆于是將一些大臣召來判定“真偽”,大臣們知道乾隆先已將《子明卷》定為“真跡”,誰還敢講真話?乾隆心知肚明其中的“蹊蹺”,于是仍宣布《子明卷》是“真跡”,《無用師卷》屬“贗品”,但畫得也不錯,出重金收納宮中,仿作被欽定為“真跡”,真跡反被當成“贗品”的荒唐事延續,直到乾隆風光過世后才糾正。這樁“公案”說明:權力介入專業領域蠻橫判斷是非對錯,危害大,很荒唐;世上沒有樣樣通曉的“圣人”,掌握權力自以為是無所不知的真理化身,往往淪為笑柄。 黃公望晚年擺脫功名利祿羈絆,歸隱富春江畔,才顯現值得稱許的品德格局,最恰當的贊詞莫過于黃公望好友倪瓚的一句詩:“只傍清水不染塵”。中國歷代的士子,多自視“清高”,推崇“清流”。“清流”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補樂志》里:“鄭衛之聲興則淫辟之仕流,而欲黎庶敦樸家恰,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是說品味低下的音樂與人物,張揚招搖,要普通百姓家敦厚樸素和諧,就像源頭變混濁而要流水清澈一樣,是十分困難的事。晉左思《吳都賦》則說:“樹以青槐,亙以綠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意思說栽種青蔥大槐樹,不斷有碧綠的水流入,巨大的樹蔭遮蔽,清流連綿不絕地流淌,會促進人心靈的凈化澄澈。到蘇東坡,則有“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清流”既是止渴的甘泉,又是疏解倦怠的“提神湯”。明、清兩朝對“清流”贊譽更多。“清流”人物的最大特點是潔身自好,正直不阿,絕不阿諛奉承,吹牛拍馬,對同流合污、助紂為虐的丑行更切齒不屑,深惡痛絕。可以說,倘佯山水,不慕權貴,躬耕垂釣,甘為“清流”,是中國士子的精神寄托,而富春江正是士子們歸隱的理想之地,這情結讓我急切要去看富春江。友人說,天晚,風生寒,大老遠來,得吃飯,休息,明天雨停,正好遊富春江。 第二天早起,雨停了,風不再夾裹寒意,友人陪我先到富春江邊漫步。 見到了,向往已久的富春江! 真是一川好水呀!平靜、舒緩、優雅地流淌,流多少年,仍不緊不慢不急不徐流著。遠望青山疊翠,峰巒起伏,伴隨這長流不息的一江清水,組成一幅絕妙的圖畫。江邊打理得整潔有序,岸柳隨柔風婆娑舞動,嫩嫩細葉,翠翠綠色,格外賞心悅目。行道兩側擺放些圓桌靠椅,任何人都可坐下小憩,平心靜氣觀賞江景,一看就知是當地人的老者,三三兩兩坐一起,談笑風生,神仙也不會比他們愜意。江邊有座“澄江亭”。我進亭子眺望美景,記起唐朝詩人羅隱寫富春江的詩:“遠岸平如剪,澄江靜似鋪。……冷疊群山闊,清涵萬象殊。”羅隱是富陽人,他愛家鄉,對富春江的特點捕捉得極準確:平,靜,闊,清。亭取名“澄江亭”,怕也源自這富陽詩人的天才詩句。 從“澄江亭”前行不遠,是有名的“鸛山公園”。有介紹說:“鸛山,位于富陽城東富春江畔。一峰獨峙,臨江處有石磯,似鸛,迎江而立,故名。”我沿石階拾級而上,尋找那臨江的石磯。找到了,臨江一突出的懸巖,狀若展翅的飛鳥,一定是那似鸛的石磯。這并非無根據的臆斷,小徑轉彎處立有“嚴子陵垂釣磯”石碑。我念叨“嚴子陵”的名字,這可是與富春江聯系最緊密的人物,名望格調遠在黃公望之上,而且嚴子陵是東漢時人,年久名高,值得專門細細言說。 石磯下江水拍岸,浪花朵朵,有許多持竿垂釣者,眼睛盯著釣竿,悠閑專注,旁若無人,活脫脫似在表演嚴子陵歸隱垂釣富春江的“行為藝術”。嚴子陵是否真在此處垂釣過,考據家們可能會起爭議,但眼前的富春江,清流永注,碧水常新,孕育了中華文化的正氣、清氣、浩然之氣,生生不息,悠悠久遠,真切實在,予人啟迪。 理學家朱熹古板,但他兩句詩寫得頗為生動而靈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富春江一直清澈明凈,碧水長流,緣于清流永注,活水源源不斷。 富春江,永遠清純澄澈的江! ![]() 插圖/網絡 作者簡介 ![]() 湯遜夫,湖北人。向法學致過敬,愛文學來牽手。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北京盈理律師事務所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趙繼平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審校:嚴圣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