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安街實現新的功能定位,是在歷史進入新世紀的十年(2010)以后。根據中央對首都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的要求,長安街不僅要實現從“十里長街”到“百里長街”的躍升,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完善沿路文化功能,形成多個文化承載體系,使長安街成為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可識可賞的“神州第一街”。 改革開放后長安街規劃升級 80年代初全國改革開放起步后,長安街的規劃與建設再次成為北京城市建設的重點。198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原則批準了《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首次將長安街作為北京的東西軸線編入總體規劃。 1983年11月12日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成立,中央決定由萬里同志負責北京市的城市建設工作。市委、市政府、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組織在京的中央、地方規劃設計和主要院校等7個單位,在1964年市政府上報的長安街規劃綜合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功能定位,分別編制了7個方案,組織各方專家參與討論、修改、綜合,對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的性質,建設內容,建筑的布局、高度、體量、風格,以及綠化的配置,交通的組織和現代化設施的要求等方面,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和綜合方案,不僅要鞏固長安街傳統的政治性地位,而且要提升長安街的文化的功能。方向明確了,長安街的建設由此步入了快車道。 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依據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決定對1985年城市總體規劃加以修訂,形成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簡稱“三十年規劃”),這是改革開放后長安街建設的新藍圖。 為體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的新內涵,針對長安街的規劃建設工作,“三十年規劃”明確了在繼續完成上一版規劃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安排商業服務設施,形成莊嚴、美麗、現代化的中心廣場和城市中軸線。 1985年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規劃方案圖示 政府機構為商業化讓路 在長安街沿線的建筑建設方面,80年代長安街上新建的建筑有9座,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國際飯店、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大樓等,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 西長安街上的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90年代長安街上又新建了21座建筑,如長安俱樂部、商務部、中糧廣場等,建筑面積約266萬平方米,建設量是前40年建設總量的4倍。 位于東長安街十號的長安俱樂部是國際化企業在中國的頂級會員制俱樂部。 據統計,長安街20世紀90年代新建的建筑中,屬于商業金融和寫字樓類的占總數的67%;而在20世紀50年代,這一比例僅為17%。從政府機關大樓聳立到商業文化機構鱗次櫛比,長安街原本牢固的政治邏輯開始受到現代沖擊,這一變化真實反映了市場經濟大潮下的時代特征。 貝聿銘指導設計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位于西單路口) 在道路建設方面,繼70年代建造了復興門、建國門立交橋之后,8、90年代長安街上又陸續建造了大北窯、公主墳和木樨地立交橋,極大提高了長安街的通行能力;同時在長安街沿線配套建設了一批地下通道和人行過街天橋,解決了行人橫穿長安街與機動車相互干擾的問題,保證了行人通過與長安街上的行車通行的安全。 為增加綠色空間,將復興門到建國門段道路兩側縱深1公里的空間范圍,作為規劃編制的重點,打造連續、開放的“長安街綠帶”,全線建設了42個帶狀綠地公園、21處標志性節點、4條中華文化探訪路徑,使之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國家名片,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亮麗、舒適、綠色的公共環境空間。 1997年李嘉誠在北京飯店東面、王府井與長安街交匯處的黃金地段投資。幾經博弈,“東方廣場”突破長安街建筑限高的規定,在1999年如愿落成。 東方廣場是新世紀東長安街上的一個重要建設項目,廣場占地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80萬平方米,是亞洲最大的商業建筑群之一,是真正的北京“城中之城”。坐擁東長安街之絕佳地理位置的東方廣場,可以提供各種完善的設施與服務,其東方經貿城擁有8幢甲級寫字樓,云集了眾多財富500強企業與各行業龍頭公司在此;東方豪庭公寓擁有2幢豪華服務式公寓,為優雅、時尚與便利生活提供了保證。 最初的設計的東方廣場,是從王府井一直到東單建成一幢建筑,但如此體態龐大的建筑,在長安街整體規劃中會顯得鶴立雞群。當年,多位專家將問題反映到中央,東方廣場的設計被要求重新論證。最終分成了三組建筑,每組又分為3—4幢,高度相應降低,弱化了建筑體量。東方廣場控高、控大調整后,整體建筑風格并沒有打破長安街的天際輪廓線,這也是長安街在發展中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 在這座建筑建設的過程中人們更關注的是,東方廣場的興建讓長安街上20多個部級單位、40余市級單位、100余區級單位、1800余戶居民為之讓路。搬遷工作在半年內就全部完成,開創了政府機構為商業機構集體讓路的先河。 1998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慶,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長安街及其延長線進行全面整治。主要包括拆除沿街違章建筑、臨時設施和全部商業廣告(約3000多塊)等8項內容。此次整治,堅持貫徹“莊嚴、美麗、現代化”的建設方針,盡量做到設施標準化、規范化,環境優化、美化,美而不俗,堅決按照規劃執行,豐富而不繁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長安街沿途環境的藝術水平。 經過近一年的整治,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的面貌為之一新,道路交通、環境景觀、照明系統等各方面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形成了莊重、素雅、大方、協調的長安街新風貌。 上世紀末的西長安街延長線(公主墳東側) 2002年,在國慶50周年全面整治長安街的基礎上,北京市繼續深入研究了長安街尚余的十個樓座如何建設。此次規劃,從歷史沿革、建筑功能、建筑藝術、街道空間、環境行為、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等方面對長安街建設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進一步肯定了長安街的
“莊嚴、美麗、現代化” 性質的方針。 為進一步提升長安街的環境品質,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首規委認真總結了2008年奧運會前環境整治的經驗,從2009年初開始對長安街進行了綜合整治,主要包括路面大修和景觀提升兩大項工作。這次整治強調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多的展現了長安街和北京的傳統文化特色。 構思新穎、設計獨特的功能型、智能型、環保型的北京國際新聞中心 同樣,設計前衛但充滿爭議,建造上一波三折的國家大劇院,經過六年多建設,也在2007年建成。圍繞大劇院的約30萬平方米人工湖,別出心裁的綠化和大量的考究設施,使大劇院看起來就像一個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為北京增添了現代的美麗,讓長安街顯得更加包羅萬象。 歷經六年建設,2007年9月國家大劇院宣告完工。 “十八大”以后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的提升與完善 2012年以后,首規委按照黨中央新的要求,再次調整修訂了《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年9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是城市空間結構“兩軸”中的重要橫軸。 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繼續向東西延伸:從首鋼園向西跨越永定河延伸至門頭溝的西山定都峰,從通州城區向東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北運河、潮白河水系。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第35條專門就“完善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提出了具體要求:“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以國家行政、軍事管理、文化、國際交往功能為主,體現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形象氣質。 1、以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地區為重點,優化中央政務環境,高水平服務保障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和重大國事外交活動舉辦; 2、以金融街、三里河、軍事博物館地區為重點,完善金融管理、國家行政和軍事管理功能; 3、以北京中心商務區、使館區為重點,提升國際商務、文化、國際交往功能; 4、加強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觀大道建設,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綜合功能和環境品質; 5、整合石景山、門頭溝地區西部空間資源,為城市未來發展提供空間。 延伸的長安街,不僅從空間上拓展了北京的功能,還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帶動了北京的進一步發展。 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文化資源分布 文脈是城市軸線的本底內核,規劃通過挖掘梳理長安街及其延長 線的各類文化資源,形成“以國家政治為統領,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承載體系,形成一條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可識可賞的軸線。 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功能集聚軸線分析 紅色文化:天安門廣場其見證了百年以來重大革命甚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展現社會主義精神的承載紀念地,是舉行國家慶典禮儀最大的公共空間。 皇家文化:其核心紅墻段(府右街-南河沿大街)的紫禁城空間格局和皇家建筑,得到了完整保護與傳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遺產和國家精神文明象征之一。 外交文化:CBD及使館區擁有特殊的國際交往資源,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未來將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科創工業文化:沿線集聚了首鋼園等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是凝聚無限活力的發展軸,未來將轉型升級,引領科技創、文化創新發展。 山水文化:長安街延長線連接了北京母親河永定河和西山,以及東部的大運河,自山入水,是山、水、城關鍵的維系紐帶,是“和諧共生、巧為因借”營城哲學的重要體現。 奧運文化:長安街見證了亞運會、奧運會圣火的傳承,展現了“公平競爭、相互理解、友誼團結”的運動精神,是首都北京走向世界的象征,標識著中國正式位居世界綜合性體育大賽舉辦者之列。 博展文化:長安街沿線的國家博物館、國家大劇院、故宮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文物古建豐富,是不同時代北京歷史文化成就的縮影,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認知場所。 商務文化:沿線的中央商務區和金融街等地區為經濟支點,是北京重要的城市名片,是現代化大都市風貌的集中展現區。 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文化承載體系 選擇重要的文化資源,在規劃設計中給予突出文化形象、文化功能,構建文化線路行程,以及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體驗。 “十八大”后,長安街的文化定義被逐漸擴展。隨著首鋼搬遷,長安街西段開始進行更新,科技感十足的永定河大橋于2019年建成通車,成為長安街延長線上的新地標;隨著北京市重要政府機關搬遷至城市副中心,也為長安街東部沿線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長安街延長線上跨越永定河的大橋于2019年建成通車 長安街歷經了600多年的歲月變遷,從只有區區3.7公里的所謂“十里長街”,延長到如今的51.4公里,成為真正的“百里長街”,是共和國最長的城市道路,是名副其實的神州第一街。 長安街見證了共和國和人民軍隊的成長 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地,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它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長安街是中國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它見證了眾多的重大歷史事件。 1983年元旦,武警部隊“國旗班”成立。當年3月1日凌晨,國旗班邁著整齊莊嚴的步伐,手托國旗從天安門門洞出發,越過長安街,國旗與太陽一同冉冉升起。 如今,到天安門廣場參加升國旗儀式,成為許多國人到首都活動的重要內容。每次升旗儀式廣場上的參與者少則幾萬,多則數十萬,已經成為凝聚中華民族意志的莊嚴活動。 長安街是新中國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見證者,新中國成立后的18次大閱兵中有16次是在長安街上進行的。 從開國大典展示的“萬國”裝備,到建國十周年我軍裝備實現國產化;從建國初期的單一陸軍,到逐步實現多兵種軍種合成;從五十年代部隊的騾馬化,到八十年代后的全面摩托化、機械化; 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已全面實現摩托化、機械化。 從單純常規作戰手段,到諸多高科技含量的合成戰法;從只能近疆近海積極防御,到能以戰略手段維護祖國在世界的利益完整;長安街見證了人民解放軍從弱到強,見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見證了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展示的戰略核導彈部隊 作為國家首都的重要政治形象和公共空間,長安街是共和國歷史的重要見證,訴說著歷史,也憧憬著未來。它承載了千年古都的變遷與更迭,傾注了一代代首都規劃工作者的智慧和深情。我們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偉大祖國日益繁榮昌盛,長安街必將以一個更加欣欣向榮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面前,繼續見證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新一代的首都規劃工作者,將繼續深入發展完善規劃策略,努力踐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實施任務,描繪出共和國首都發展復興的宏偉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