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狂根原 顛狂者,即驚悸之重病也。肝為木,其氣風,其志怒,其聲呼。心為火,其氣熱,其志喜,其聲言。肺為金,其氣燥,其志悲,其聲哭。腎為水,其氣寒,其志恐,其聲呻。脾為土,其氣濕,其志憂,其聲歌。氣之方升而未升則怒,已升則為喜;氣之方降而未降則悲,已降則為恐。蓋陷于重淵之下,志意幽淪,是以恐作。方其半陷,則凄涼而為悲;悲者,恐之先機也。升于九天之上,神氣暢達,是以喜生。方其半升,則拂郁而為怒;怒者,喜之未遂也。 凡人一臟之氣偏盛,則一臟之志偏見,而一臟之聲偏發。顛病者,安靜而多悲恐,肺腎之氣旺也;狂病者,躁動而多喜怒,肝心之氣旺也。肺腎為陰,肝心為陽,二十難曰: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正此義也。而金水之陰旺,則因于陽明之濕寒;木火之陽盛,則因于太陰之濕熱。緣胃土右降,金水所從而下行;濕則不降,金水右滯而生寒;金旺則其志悲,水旺則其志恐也。脾土左升,木火所從而上行;濕則不升,木火左郁而生熱;木旺則其志怒,火旺則其志喜也。濕寒動則寢食皆廢,悲恐俱作,面目黃瘦,腿膝清涼,身靜而神迷,便堅而溺澀。此皆金水之旺也。濕熱動則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紅肥,臂肘溫暖,身動而神慧,便調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 顛緣于陰旺,狂緣于陽旺。陰陽相判,本不同氣,而顛者歷時而小狂,狂者積日而微顛。陽勝則狂生,陰復則顛作,勝復相乘而顛狂迭見,此其陰陽之俱偏者也。 【苓甘姜附龍骨湯】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龍骨三錢 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顛病悲恐失正者。 苓甘姜附龍骨湯,蜀漆可說是必加之藥,下文:“顛狂之家,必有停痰”者也。該證乃神驚之重證而病機相似,因此,治法同金鼎湯,用龍牡“藏精聚神,以蟄陽根”;龍骨加量,以示重用。其中麥冬或是為滋心陰而設;或是為金水不降,下焦陰虛而設;或是為君相升炎,上焦熱痰而設。竊以為,總不若用元肉或玄參。至于用苓甘姜附龍骨湯法,尚可參金鼎湯,少加桂枝;或加白術以燥濕培土、生姜降濁通經。 【丹皮柴胡犀角湯】 丹皮三錢 柴胡三錢 犀角一錢,研汁;生地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炙 煎大半杯,溫服。 有痰者,加蜀漆。 治狂病喜怒乖常者。 丹皮柴胡犀角湯,治法以清瀉心膽郁火為主,用藥要在柴胡、犀角。丹皮能升達乙木,合芍藥涼息乙木之風,亦要藥,是以方名之首,冠以“丹皮”。這個方向與前文強調的狂病病機“肝心之氣旺”“木火左郁而生熱”略有不同(這里涉及了膽之相火)。若乙木下郁而有熱,竊以為,清瀉膀胱之熱,尚可滑石、車前子、金錢草等。至于增強涼血并達木之功,尚可連翹,或木通,或瞿麥,或廣郁金。此方,先生似有保留犀角地黃湯方意(犀角、地黃、丹皮、芍藥。《千金要方》)的意思。實際上,地黃于此證,滋肝涼血不若生首烏。《玉楸藥解·犀角》:“凡勞傷吐衄之證,雖有上熱,而其中下兩焦,則是寒濕。當與溫中燥土之藥并用。庸工犀角地黃一方,犀角可也,地黃瀉火散土,滋濕伐陽,則大不可矣。”宜互參。 勞傷中氣,土濕木郁,則生驚悸。濕旺痰生,迷其神智,喜怒悲恐,緣情而發,動而失節,乃病顛狂。顛狂之家,必有停痰。(雖然“顛狂之家,必有停痰”,但苓甘姜附龍骨湯基礎用藥并無去痰之品,這個可認為是示法上的疏漏。但是,這個問題同時也可證明,先生所示之“某湯”,實際上是“示法”而已,并不是可以照搬照抄去治病的“藥方”。)痰者,顛狂之標;濕者,顛狂之本。顛起于驚,狂生于悸。拔本塞原之法,不在痰。若宿痰膠固,以瓜蒂散上下涌泄,令臟腑上下清空,(亦可參前文《鼓脹根原·氣鼓》的葶藶散和續隨子仁法。)然后燥土瀉濕,以拔其本。 |
|
來自: 四圣醫苑 > 《解絲集 四圣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