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條“寶媽因孩子吃了同學生日蛋糕發飆”詞條上了熱搜。 簡單來說,就是六一兒童節時,學生家長買了一個蛋糕帶去學校,讓同學們一起吃,也慶祝孩子的生日。 本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結果其中一個學生家長,因為自家小孩吃了這個蛋糕而發飆。 因為這個蛋糕是植物奶油的,她覺得很不健康,于是在班級群里瘋狂輸出,不僅陰陽怪氣,甚至還自述讓孩子喝油、催吐,令人震驚。 01 起初,先是有家長在班級群里感謝了那個買了蛋糕的家長。 于是這位寶媽立馬跳了出來,表示自己有不同想法。 她說她今天批評了孩子,因為孩子不懂得拒絕 。 她還表明他們家從來不吃這些,就算過生日也一定是吃動物奶油的蛋糕。 接著她開始瘋狂輸出,先是認為同學媽媽有討好老師的嫌疑,她認為對方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家班級、在老師眼里更“吃得開”。 陰陽怪氣地表示,自己的孩子評不了優,是因為她不會“精準舔”。 不僅如此,更是將同學媽媽買蛋糕的行為,稱為是給班里其他孩子“投毒換名聲”的小恩小惠。 接著她質疑學校不讓帶零食,卻只要給全班帶就允許,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 不僅錯了還大錯特錯,因為帶了這種有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蛋糕,她說:“而且,水果、干果,實在不行瓜子,這些都可以,反式脂肪不健康就跟棒棒糖一樣。” 有家長出來打圓場,說孩子過節開心最重要,她反駁說“我不高興”。 隨后,她發了幾張網上的截圖,都是她搜的問題回答。 第一個問題是:“植物奶油身體永遠代謝不掉嗎?”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進行催吐有效的方法。” 她搜索到的答案是,植物奶油完全代謝掉要50天,她覺得事情很嚴重,考慮要給孩子催吐了。 后面她發了幾張孩子平時的食物照片,都是蔬菜瓜果,在她眼里大概這就是健康。 可能是她覺得自己之前做的努力,被別人輕易毀掉,她十分憤怒。 她說自己氣到手發抖,因為覺得托管的油不健康,孩子都不敢放托管,一直不允許孩子亂吃,他們家寧可餓死也不吃垃圾食品,結果被別人喂了植物奶油: “我兒子今天被投毒啦。” 隨后,更炸裂的發言來了。 她為了補救孩子吃的一口植物奶油之害,竟然摳孩子嗓子催吐,讓孩子生喝橄欖油、椰子油、亞麻籽油,總計50毫升的量,希望孩子能將奶油“逼出體內”。 孩子嚇得哭了,直喊“以后真的不敢了,以后誰給我都不吃了”。 只因為吃了一口蛋糕,就被媽媽摳嗓子眼,還要生喝各種油,可以想象孩子的心理陰影該有多深…… 02 對此,網友們炸開了鍋。 很多人都質疑,生喝50毫升的油會比一口植物奶油健康?更何況還喝椰子油?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 這位寶媽所謂的健康、養生之道,其實不過是基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得出的結論。 她強硬的態度,更體現了她對孩子的控制欲。 而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同樣發生在六一兒童節,浙江寧波的一位爸爸,為了送女兒節日禮物,帶女兒去一寵物店購買了一只小貓。 隔天,孩子的媽媽來到寵物店,稱家里養不了貓,要退掉,寵物店店員解釋稱小貓沒有健康問題是不能退。 哪知道,孩子媽媽聽到不能退,直接把小貓大力往地下一摔,小貓咪掙扎了幾下,當場死亡。 即使是真的家里不好養,那也可以將小貓送給能養的人啊,明明有很多選擇,但這位媽媽選擇了最殘暴的一種方式。 孩子高高興興從爸爸的手里抱過她愛的小貓,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份很貴重的兒童節禮物。 結果卻被媽媽否定,小貓更被無情摔死,可想而知孩子的心情。 可能她以后在路上遇到小貓,都會想起那一只貓咪吧。 03 如果說,上面說的都是一種“暴力式”的控制欲,那么讓人無法爭辯的“我相信你”,就是一種“微笑式”的控制。 有《少年說》的一期節目里,一個初一的女孩,站上了天臺。 從三年級開始,她就喜歡用小說的形式記錄生活,到初一時已經寫了56本,一共有30多萬字。 大概是出于文學的天生熱愛,她的文科成績非常不錯,但理科成績卻成為她的短板。 爸爸很著急,認為是她寫小說耽誤了學習。 在一場爆發中,他撕碎了女兒50多本一筆一劃寫的小說。 “爸,你把我的小說都撕毀了,那段時間我像失去了靈魂一樣。”女兒在天臺勇敢地說。 爸爸依然還是表示女兒偏科嚴重,影響以后的升學。 女兒解釋:“我不是不想努力,是我真學不進數學,看著其他數學好的同學,感覺我一輩子努力都追不上。” 爸爸直接反駁: “別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你會把這個成績趕上去的。” 本來還在強顏歡笑的小女孩,再也忍不住,背過身哭起來了。 這一句看似鼓勵的“我相信你”,讓她崩潰了。 因為她明白,爸爸嘴里的相信,意味著“你必須這樣做”,意味著不允許反駁。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女兒努力去學,只要沒有達到爸爸期待的水準,在爸爸的眼里,也是沒有努力過。 她在文學上是有天賦的,爸爸不但沒有培養,反而毫不在意,甚至打壓。 要知道被譽為中國童話大王的鄭淵潔,小時候數學也老是不及格。 他數學學不好,便更專注在寫作方面發展自己,最終,他在童話創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創作了無數深受廣大中小學生喜愛的作品。 每一個人的人生走向都是不同的,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根據孩子的長處、天賦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不是更好嗎? 孩子需要的,其實是理解與支持。 04 無論是“暴力式”的控制還是“微笑式”的控制,父母覺得自己所做的都是為孩子好,出于對孩子的愛,但其實,它們帶給孩子的卻是傷害。 就像《非誠勿擾》里黃瀾說的: “很多父母是對孩子一種深深的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 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而走向反面。” 作為父母,最該學習的一課就是適時放手。 如同《肖申克的救贖》里說的:“那些鳥兒注定不會被關在籠子里,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主自由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