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拂蘇。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窒息”的新聞。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正好是學校某位小朋友的生日,也恰逢兒童節期間。 為了增添喜悅,小朋友媽媽便把生日蛋糕送到了學校里,想著給其他孩子分一分。 對此其他家長樂見其成,甚至還不忘出言道謝。 但有一位寶媽(以下簡稱“飆媽”)卻高興不起來。 特別是當得知蛋糕是植物奶油所制,她就忍不住在群里發飆。 一上來她就陰陽怪氣,先是科普“植物奶油的危害”,接著責怪那位媽媽送蛋糕影響孩子健康:
(注:動物奶油比植物奶油貴。) 還不忘警告其他家長,不許給她的孩子分吃的。 ![]() 就這還不夠。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無理取鬧,飆媽搬出某度上的搜索信息。 信誓旦旦地稱“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人體需要50天才能代謝掉”。 一想到后果如此嚴重,她怒火中燒:
先不談“投毒”一說是否有證據,就沖飆媽大庭廣眾說出這種話,就說明她情商不高。 果不其然,更奇葩的來了。 有家長看見她語氣如此激動,便想出來當個“和事佬”,結果同樣被她一頓懟。 為了強調自己并非小題大做,彪媽得意洋洋地告訴其他家長,稱為了將“毒素”排出體內,她逼著孩子喝下了整整50ml油—— 30毫升橄欖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亞麻籽油。 ![]() 見此情景,所有人都驚呆了。 我們無法確定一塊小小的蛋糕中,究竟會含有多少反式脂肪酸? 但能確定的是,那催吐的50ml的油,對一個年幼孩子腸胃造成的負擔,肯定會比反式脂肪酸大。 更何況,稍微有點健康常識的人都知道,椰子油是不建議食用的。 為了給自己的瘋狂行為“找補”,飆媽稱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孩子平時的飲食都是嚴格控制的。 并曬出了給孩子制定營養餐的照片。 還說自己為了孩子能夠吃的干凈,不惜每日都送飯到學校。 為了防止孩子吃“不干凈”的油,連托管都不愿意給孩子上。 …… 話里話外,充滿了自我感動。 ![]() 但很顯然,飆媽這套自以為“科學”的育兒措施,并不能得到其他家長的認同。 有家長認為“吃一次蛋糕不會有什么事的,孩子開心更重要”。 沒想到這句話反而發掘出事情“真相”。 飆媽承認吃一次不會有大事,但因為心里煩躁所以就想拿孩子出氣。 當看到年幼的孩子哭喊著:
她才心滿意足地停手。 多么可怕的一幕! 為了讓孩子絕對服從,飆媽硬生生逼著孩子摳嗓子眼灌油。 當然,飆媽不僅對孩子不手軟,對待送蛋糕的家長和班上的老師更是毫不留情。 在飆媽看來,那位送蛋糕到學校的家長居心叵測:
好家伙,一句話直接內涵了兩個人——家長和老師。 還不忘煽風點火,稱送蛋糕的家長會帶壞校園風氣,逼著其他家長有樣學樣。 先不談飆媽說的話是否有道理, 就說她當眾給老師難堪,這可一點都沒考慮到孩子以后在班里的處境啊! ![]() 更勁爆的是,飆媽還將矛頭對準老師。 她認為兒子評不了優,是因為自己不會溜須拍馬。 一句話,直指老師涉嫌“暗箱操作”。 就這還不解氣,飆媽更是指責送蛋糕的那位家長是“以投毒換名聲”。 好大一頂帽子扣下來,讓人措不及防。 擅長精準打擊的飆媽,最后不忘大義凜然地號召其他家長,一起針對送蛋糕的家長。 說實話,我真為這個家長感到冤屈。 人家孩子過生日,好心給其他孩子分享蛋糕,你可以不接受,但是沒必要惡語相向。 如果你不想自己孩子亂吃東西,大可以私下叮囑老師,何必在群里公然叫囂? 你是泄憤了,但你讓孩子以后在學校立足? 追求飲食健康沒有錯,但也要科學實踐。 這種照本宣科,還一副理所當然“為了孩子好”的樣子,其實就是“自以為是”。 更可怕的是,在此基礎上飆媽還多了些“被害妄想”。 她不愿意相信別人出自真心,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善意勸解,反而將這些全部曲解成一種陰謀和惡意。 敏感、多疑、自尊心強,以自我為中心……這些性格上的不足,注定了她的掌控欲望比一般人都要強。 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需要傷害孩子來獲取安全感。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做“有個偏激且被害妄想的家長是什么感受”? 底下網友的回答,令人遍體生寒。
這一樁樁、一件件,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刻畫出一個個長久而壓抑的家庭。 首當其沖受害的,就是孩子。 在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小男孩朱朝陽有一個掌控欲極強的母親。 父母離異,他跟著媽媽周春紅一起生活。 周春紅常對兒子說的話就是:“朝陽啊,媽媽只有你了。” 周春紅每晚準備牛奶,逼著朱朝陽喝下。 朱朝陽覺得牛奶太燙,想過會兒再喝。 沒想到立馬換來媽媽一個凌厲而略帶責備的眼神。 沒辦法,朱朝陽只能硬著頭皮吹著氣喝牛奶。 朱朝陽說自己吃飽了,喝不下了,周春紅立馬拉下臉說:“那倒掉。” 見此,朱朝陽無聲地端起杯子,一飲而盡。 其實周春紅對兒子的要求,不是簡單喝一杯牛奶,更多的是一種絕對服從。 她覺得牛奶有營養,就逼著朱朝陽喝,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喝,更不管他是否喝的下。 在沉重“母愛”下長大的朱朝陽,雖然是個“乖小孩”,但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卻十分糟糕,也沒有什么朋友。 因為在母親周春紅看來,兒子并不需要朋友,只要學習好就萬事大吉。 ![]() 漸漸地,朱朝陽形成了一種“綁架、控制”的人際關系模式—— 要么是孤僻內向、被同學欺負的“受氣包”; 要么是借別人之手殺死伙伴,又為自己脫罪的冷血“霸凌者”。 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實是長期被掌控下的極端反噬。 《隱秘的角落》以血淋淋的方式提醒我們,身為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習慣的人際關系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回到給孩子灌油的飆媽,她一系列“為孩子好”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變相傷害。 事情的最后,飆媽也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影響。 但她一開始拒不認錯,反而還以一副“受害者”姿態,希望其他家長不要讓孩子孤立自己的孩子。 不難發現,飆媽這把所有人都想象成狹隘的報復者,殊不知她自己才是孩子受傷害最大的隱患。 出于成年人的體面,送蛋糕的家長并沒有指責飆媽的無禮,反而還大度地和飆媽握手言和。 而飆媽終究也礙于孩子,低下了高昂的頭顱,簡單認了錯。 表面看來,一切風平浪靜。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學校是個小型的社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行為往往就是評判孩子的重要標準。 有前車之鑒在前,其他家長肯定害怕成為“第二個”送蛋糕的家長。 于是就會不自覺地給孩子灌輸遠離“麻煩源”的思想。 說到底,這也是出于“自保”本能,畢竟誰也不想惹上飆媽這么一個大麻煩。 所以啊,愛孩子不是自我感動,也不是隔絕外面一切危險……這不現實,也并非長久之計。 真正愛孩子,不需要為孩子沖鋒陷陣。 而是要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適應環境。 這才是身為家長最應該堅守的底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