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答 老唐 ![]() ![]() 營養師 營養師,您好,我喜歡吃面食,比如饅頭、面條等,但是吃這些食物,我的血糖總不平穩,我該怎么辦呢? 其實,糖尿病人可以吃面食,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即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種常見的主食,對北方居民來說,面食可是每日必備的呢! 饅 頭 白面饅頭蓬松易消化,升糖也快,血糖生成指數為88%,要想升糖慢,注意以下幾點。 糖友這樣吃饅頭 ??1.選雜糧饅頭:含全麥粉、高粱粉、蕎麥粉、綠豆粉、玉米面等制作的饅頭,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于延緩血糖升高。 ??2.混合膳食: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能降低淀粉的吸收速度,因此吃饅頭要搭配其他食物,可以把蔬菜、肉類、豆類等食材夾在饅頭中,美味加倍。 ![]() 營養師溫馨提示 市面上的成品饅頭有些額外添加了糖,大家在選購時注意查看營養成分表。 面 條 對于糖友來說,選擇全麥面/粗糧面(膳食纖維含量高)或者意大利面(蛋白質含量高),升糖指數較低。此外,還要科學烹調,才能穩糖。 糖友這樣吃面條 ??1.煮硬點:面條煮得越軟爛,消化吸收越快,面條煮熟即可,切忌煮太久。煮熟的面條放在冷水中冷卻后,口感會更韌,淀粉消化速度減慢。 ??2.不喝湯:煮面的湯最好不喝,如果想吃湯面,可以另外準備清湯,如菌菇湯、西紅柿湯、醋湯等,不用油脂含量高的濃肉湯、豬油湯等來拌面。 ??3.配好料:不要光吃面,一定要搭配新鮮時蔬、瘦肉、豆皮等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食物。 ![]() 營養師溫馨提示 按照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面的順序來吃。建議選擇湯面、拌面,少選焗面、炒面,因為后者烹飪用油多。 有的面條號稱粗糧面條,但粗糧的量很少,對改善血糖的作用不大,如果是成品面條,選購時要仔細看食品標簽,選擇粗糧比例高的面條。 餅 不同的餅升糖速度大不一樣,要控制血糖,需要這樣選。 糖友這樣吃餅 ??1.選死面餅:面粉經過發酵,消化速度會更快。死面餅比發面餅升糖速度慢。 ??2.選餡餅或卷餅:餅里加入蔬菜、雞蛋、瘦肉(避免用肥肉做餡)等,可以降低淀粉的吸收速度,延緩餐后血糖上升。 ??3.選烙餅或烤餅:使用電餅鐺、不粘平底鍋烙餅,或者用烤箱烤餅,可以做到少油或無油,不選油煎油炸的餅。 ![]() 營養師溫馨提示 餅的水分含量低,所以體積小,1個小火燒就有2兩面粉了,對于大多數糖友來說,一餐吃大半個就夠了。 包 子 包子算是一種營養均衡的主食,有肉有菜有碳水化合物,吃完血糖相對平穩。包子的面皮通常是發酵的,和饅頭類似,這更利于消化吸收,為了降低升糖速度,糖友可以這樣做。 糖友這樣吃包子 ??1.粗糧死面皮:做面皮時最好加入粗糧粉,我們不用酵母,將包子皮做成死面的,可以降低升糖速度。 ??2.餡料要低脂:餡料選擇蔬菜、魚蝦、豆腐、瘦肉等,不放或少放植物油,不加肥肉、豬油、白糖。 ![]() 營養師溫馨提示 粉條、紅豆、玉米等餡料是淀粉類的,糖友可以吃這樣的包子,但需要相應地減少食用量。 比如自己做紅豆包,每張包子皮用面粉50克,包入25克紅豆(生重),那么一個紅豆包就是75克主食,對于大多數糖友來說,一頓吃1個就夠了。 餃 子 餃子也是一種營養均衡的主食,相比包子來說,它的血糖生成指數更低,做到以下兩點,血糖好上加好! 糖友這樣吃餃子 ??1.配菜吃:餃子里的蔬菜量遠遠不能達到每餐半斤的需求,因此吃餃子時要額外添加蔬菜。如果是素餡餃子,還需添加富含蛋白質的肉類或豆制品,既穩糖又營養。 ??2.來點醋:醋酸能提升胰島素水平,降低餐后血糖,因此吃餃子的時候可以蘸點醋。 ![]() 營養師溫馨提示 餃子的升糖指數并不高,但是有人吃餃子血糖也會飆升,很可能是吃多了。因此,糖友吃餃子要數個數,通常,普通大小的餃子,男性每頓吃9-12個,女性6-9個即可。 ![]() # 老唐快手菜 # 有些糖友平常忙起來根本沒時間做菜,都是直接啃饅頭或包子,血糖不高才怪!沒時間不用怕,老唐今天教大家幾種簡單快捷的穩糖主食。 【微波爐饅頭餐】 ![]() 食材: 冷凍饅頭、大白菜、豆腐干,生抽、蠔油、辣椒面(怕辣可以不加)、香油 ![]() 做法: ● 冷凍饅頭灑上一層水,放入帶蓋容器中,蓋子不要蓋嚴,微波爐高火2-3分鐘; ● 大白菜和豆腐干洗凈后用手撕成小塊,與饅頭一樣,放入帶蓋容器,高火3分鐘,取出放入調料拌勻,再高火2分鐘即可。 【蔬菜蝦仁面條】 ![]() 食材: 粗糧面條、蝦仁、生菜、小蔥、醬油、醋、鹽、香油 ![]() 做法: ● 鍋里放清水,水燒開后下面條和蝦仁煮2-3分鐘,再放入洗凈的生菜一起煮2分鐘。 ● 碗里放入小蔥、醬油、醋、鹽,攪拌均勻,放入煮好的面條、蝦仁和生菜,倒入適量煮面的水,滴上香油,拌勻即可。 【蒸餃子】 ![]() 食材: 冷凍餃子、魚肉、西蘭花、鹽、料酒、姜、大蔥 ![]() 做法: ● 西蘭花切成小塊,魚肉抹點鹽和料酒,鋪上姜片和大蔥; ● 餃子、魚肉、西蘭花一起放入蒸籠,蒸10分鐘左右即可。 “僅供科普,具體診治和用藥請基于醫生處方并根據醫生建議進行。” 作者:唐含蜜 審核:營養師莓子 排版:姜小玥 MDE-P-2022-84 |
|
來自: 新用戶2600811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