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大革命,為什么本可避免卻勢不可擋?為什么偉大而不美好?有何警示?
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發生以來,法國大革命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史研究的熱點。不同時期的歷史學家和政論家對這段歷史紛紛著書立說,造就一部又一部世界名著,而其中尤以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聞名遐邇。
托克維爾(1805(-1859),出身貴族世家,歷經多個朝代,是十九世紀法國杰出的思想家。1805年7月29日,法國克勒雷爾家族,一個真正的諾曼貴族世家,一名男嬰呱呱墜地。孩子的母親有些失望:她想要一個女兒,上帝卻給了她第三個兒子。孩子的父親以玩笑的口吻安慰她:“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偉人,有朝一日他會成為皇帝?!?/span>父親的預言應驗了一半:這個孩子后來的確成了偉人,但是他的偉大,卻是因為反對皇帝——他的名字叫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831年4月2日,為了尋找“有益于人類的政治”,26歲的托克維爾赴美國考察。經過38天海上旅程后抵達美國,開始為期9個月的著名旅行。他從西部到南部,不僅考察了監獄制度,更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集中考察和分析了美國的政治制度。歷經多年思考,尤其是11個月的艱苦寫作,1835年1月《論美國的民主》正式出版,引起世界轟動,使他享有世界聲譽。書中發表的兩個世紀預言,讓托克維爾名聲大噪。第一個預言:大眾民主時代必將到來。第二個預言:美國將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在托克維爾生前,《論美國的民主》的法文本前后出過13版,逝世后出到17版。截止到1945年,全世界先后有十種文字的譯本面世,其中英國和美國就有60多個版本。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并下令解散國民議會。托克維爾與其他議會代表在巴黎聚集對抗政變,遭政變當局逮捕,但在被關押兩天后,托克維爾即獲釋。此后,他對政治日益失望,與英裔妻子隱居鄉間城堡,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于1856年出版全書第一卷,第二卷尚未完稿就因病去世。《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一本“關于法國革命的研究”的書。1789年7月14日至1794年7月27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并給以沉重打擊,《人權宣言》與《拿破侖法典》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憲法制定提供了范本。
托克維爾在全書前言就清楚地講道:法國大革命史早有人寫,我根本不會考慮再寫。本書僅研究那場大革命。怎么研究?托克維爾是一個“擅長思想勝于行動”的人,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具有社會學家所應有的冷靜、理性、客觀;同時又葆有著人文學者的那種熱情、理想與信念。他閱讀、利用了前人從未接觸過的大量檔案材料,第一個查閱有關國有財產出售法令,還努力挖掘涉及農民狀況和農民起義的資料。他在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時發現了一個“悖論”:大革命應該發生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卻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18世紀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王朝,貌似非常繁榮。當時人們的生活并不窮苦,經濟至少處在發展和轉機的階段,統治階級政治上也相對開明,與下層人民間的矛盾并沒有激發到必須革命的程度。但是,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巴黎的警鐘長鳴,工人、手工業者、城市貧民紛紛涌上街頭,奪取武器,開始了武裝起義。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怒不可遏。于是,醞釀很久的一場大革命就這樣爆發了。1789年7月13日這一天,手執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地,巴黎市區到處都有起義者的街壘。到了14日的早晨,起義者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專制堡壘。攻占巴士底獄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在農村,到處都有農民攻打領主莊園,燒毀地契。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民工會以叛國罪為由,處死了路易十六。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托克維爾在想:“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托克維爾擅長思想勝于行動,經過深思得出結論:革命并不是因為經濟遇到了危機所以才開始進行,相反的是真正的革命應該出現在經濟的繁榮時期。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最危險的時候不是它一貧如洗、落后野蠻的時候,而是它開始走向繁榮,有一定發展的時候。這個發現無疑出乎人們的意料,引發后來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思考與探索。因為按一般的思維定式,哪里的壓迫越重,哪里出現的反抗就越激烈。在托克維爾看來,革命不是孤立的,不是因為某些偶然性事件,而是一項長期工程的最后一擊,是綜合一系列因素的結果。貧困有時可以引起騷亂,但不能造成偉大的社會激變;腐敗是引發法國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經濟繁榮卻加速革命到來,革命往往會在對苛政“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托克維爾的代表作,是現代政治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一部劃時代的經典。該書把事實與思想,歷史哲學與歷史本身結合起來,提出了革命原因最深刻的分析,開辟了法國大革命研究的新思路,對后世的政治思想、社會科學和歷史學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今天思考現代社會的變革等重大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該書首次出版后出乎意料地一版再版,到托克維爾逝世那一年(1859),此書在法國已印行了4版共9000冊,到1934年已印16版,共計25000冊,在英國、美國、德國都極暢銷。20世紀以來,牛津大學將《舊制度與大革命》指定為基礎教材。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轉型時期,當下的社會現實與法國大革命時期雖然不同,但托克維爾揭示的道理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與借鑒。2012年11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主持聽取專家學者對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時,向與會專家推薦了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他說,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1859年,即《舊制度與大革命》出版三年后,托克維爾因肺結核在戛納英年早逝。他生前完成了兩部巨著:《美國的民主》與《舊制度與大革命》。這兩本書勾勒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的畫像,卻探討了同樣的命題:自由。托克維爾思想的核心觀念就是守衛自由,塑造自由的人。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讀懂托克維爾,無數學者從他的思想中受到啟示。今天,我們仍然對托克維爾感興趣,因為他的思想力量,而非他的人生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