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有這樣一個“特別”的縣,其縣城跟屈原的人生經(jīng)歷一樣“飽經(jīng)風(fēng)霜,歷經(jīng)滄桑”,先后搬遷了7次,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極其少見的。這個縣是? 這個縣就是秭歸縣。之所以叫秭歸,來源于《水經(jīng)注》中,“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秭”由“姊”演變而來。 秭歸縣是湖北省宜昌市的一個下轄縣,位于湖北省的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三峽大壩庫首。東與夷陵區(qū)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西臨巴東縣,北接興山縣,總面積2274平方公里,人口36.4萬。 秭歸的縣城為何會搬遷7次之多?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就設(shè)立了秭歸縣。但最早的秭歸縣城卻是到三國時期,據(jù)說是劉備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首筑秭歸縣城。 第一次搬遷是在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為了躲避蒙古軍隊的入侵,首次遷州治于江南曲沱。五年后(1241年),再遷至新灘。遷到新灘僅一年時間又繼續(xù)東遷,即1242年東遷到白沙南浦。 洪武初年(1368年),歸州開始回遷。洪武四年(1371年),治所遷往長寧,即楚王城(在江南楚臺山下)。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于多日大雨,沖毀了位于楚臺山的州治所,于是在次年(公元1562年)遷回江北。 這六次搬遷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一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二是因為縣城選址不當(dāng),才導(dǎo)致秭歸縣城搬了搬去。 最后一次搬遷發(fā)生在1998年,因為三峽工程的修建,秭歸縣城再次搬遷,由歸州遷往如今的茅坪鎮(zhèn)。 一個縣城前后搬了7次,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罕見,在世界歷史上也很罕見。 秭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提到秭歸,你首先會想到什么呢?當(dāng)然是屈原啦,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xiāng)。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被譽為“楚辭之祖”。 在早年的時候,屈原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得以施展他的抱負,但后來受到排擠和打壓,先后被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抑郁不得志。 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得知這一消息后,屈原懷著極度的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通過祭拜、賽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紀念屈原,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端午節(jié)文化。 除了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秭歸還有豐富的物產(chǎn)。當(dāng)?shù)厥a(chǎn)屈鄉(xiāng)絲綿茶、板栗等,特別是臍橙享譽中外,具有多汁化渣、酸甜適度、富有香氣的特點。 從先秦時起,秭歸就是著名的柑橘產(chǎn)地,被譽為“中國臍橙之鄉(xiāng)”。你喜歡這樣的秭歸嗎? |
|
來自: 冬不拉拉 > 《風(fēng)景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