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45歲美國硅谷科技大佬布萊恩·約翰遜打破了逆轉年齡的世界紀錄——他不僅衰老速度比正常人慢30%,整體生理年齡也年輕了5.1歲。 2021年至今,他用自己的身體做了一項魔鬼實驗,在30多位醫生的協助下,他將自己變成了一臺精密運行的計算機: 每晚八點半準時入睡; 起床后服用100多粒補劑藥片; 緊接著是1個小時、包含多達25種動作的高效率健身; 每天嚴格攝入1977大卡的純素食,一日三餐都由專家精密計算、配制而成; 為了最大程度遠離紫外線,約翰遜在室內工作時也會打傘; 約翰遜吞下迷你照相機,拍攝了三萬多張腸道圖像; 時時刻刻用科學儀器監測全身78個器官的一舉一動…… ![]() △布萊恩·約翰遜 最新結果顯示,45歲的他,擁有著37歲的心臟、35歲的牙齒、28歲的皮膚與18歲的體能。 布萊恩將這場“返老還童”的科學實驗被稱為“藍圖項目”,全套做下來,每年耗費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00萬元)! 之所以耗費甚巨,布萊恩說,他只是想借此告訴大家“如果我可以逆轉年齡的話,那整個人類都有逆轉年齡的可能性”。 ![]() △布萊恩·約翰遜“藍色項目”前后對比 對人類來說,雖然衰老是無情而又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科學的攝入和鍛煉,我們是可以延緩衰老的速度的。不幸的是,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已成為嚴重的全球健康問題。 今天,要給推薦的是英國計算生物學家、科學作家安德魯·斯蒂爾博士的新書《老而不衰的科學》。 其實,延緩衰老,乃至于逆齡生長并不是超級富豪們的專利,你也可以! 01 衰老,老生常談的新問題 衰老其實是最近幾百年里才大量討論的一個話題。 數千年來,人類的壽命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一直到了近二三百年,得益于社會經濟、技術、公共衛生、醫藥保健等領域的發展,人類的預期壽命才開始有了明顯的提升。 ![]() 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公元前僅為 20歲左右,之后持續緩慢地延長,1850年前后達到40歲,即在漫長的近2000年的歷史中終于延長了一倍(平均每百年增壽一歲)。 而2020年,歐盟人均預期壽命為 80.4歲,這一次的平均預期壽命翻番只用了170 年(平均每四年增壽一歲)。 1949 年,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不足35歲;2018年,這個數字達到了77歲,預期壽命翻番僅僅用了70年。2022年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8.2歲。 與此同時,老齡化所產生的影響逐漸遍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衰老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健康。 ![]() 隨著繁育期的結束和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熟悉而又陌生的變化——從頭發灰白、皺紋、老年斑、眼花、耳背等表觀的變化,漸漸到失能、失智和致命疾病風險增加等改變生命質量與進程的變化。 不管你生活習慣有多好,僅僅是變老這一點對患病概率增加的貢獻,就超出了吸煙、超重、缺乏鍛煉等其他風險因素。 老年疾病的最大風險因素就是衰老本身。 02 衰老是怎樣發生的? 從統計學角度來定義:衰老是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的死亡風險。 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其他生命形式,隨著年齡增長,它們的死亡風險不斷增加,這個過程就是衰老。 人類年齡每增長8歲,死亡風險會增加一倍。 ![]() 衰老更像是一種演化上的疏忽,背后有不同機制的共同作用:從自然選擇手下逃脫的突變積累使生物在步入老年后的健康狀況惡化;拮抗性多效基因只顧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年期的繁殖成功率,并不在意繁殖后可能遭遇不幸…… 我們的身體把繁衍后代當作最優先的事項,而非維持體細胞的健康。 因此不能期望衰老背后一定有一個單一的原因。事實上,我們應該把衰老看作一組同步發生但僅有部分關聯的復雜過程。現代科學的任務是識別,進而干預這些過程。 03 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 1、DNA 損傷與突變。 大多數形式的DNA損傷都是可逆的,細胞可以察覺到異常情況并進行修復。但是,DNA修復過程可能會出錯,這會引起更加令人不安的突變,當突變逐漸積累,最壞的后果當然是癌癥。 ![]() 2、端粒的縮短。 端粒是染色體上的保護帽。如果端粒處于年輕狀態,長度足夠長,那每次細胞分裂時丟失一點兒DNA就不是問題;但是隨著細胞不斷分裂,端粒長度不斷縮短,有重要功能的DNA片段就處于危險中了。 3、蛋白質問題。 身體回收再利用蛋白質的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步驟是“自噬”,自噬功能隨著年齡增長減退。 4、表觀遺傳改變。 假設某人實際上是50歲,但表觀遺傳年齡是 53 歲,則說明他的表觀遺傳 “加速衰老”了3年。目前的多項研究表明,表觀遺傳衰老加速是個壞消息,表觀遺傳年齡超過實際年齡的人會更快死亡。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上述情況反過來也是正確的,表觀遺傳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更健康,死亡風險更低。 ![]() 5、衰老細胞的累積。 每天,人體內都有數千億的細胞死去,一個細胞最“干凈”的結局是細胞凋亡,或稱程序性細胞死亡。但有些細胞會殘存在體內。它們停留在周圍,不再分裂——這種拒絕自殺的僵尸細胞被稱為衰老細胞。 6、線粒體故障。 老年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數量往往較少,產生的能量也更少。線粒體數量的減少與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增加相關。 7、信號故障。 年輕人的身體大體上是健康的,但是幾十年之后,各種器官似乎同時衰老了,部分原因就是信號通路功能障礙增多了。更糟糕的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這種螺旋式下降讓老年人的死亡風險呈指數增長。 8、微生物組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加,或者患上腸易激綜合征、糖尿病、結腸癌甚至癡呆等慢性病,腸道中可能會被少數類型的微生物占領,而且通常是更具侵略性的微生物。微生物組失調會導致慢性炎癥,進而影響衰老過程。 ![]() 9、細胞耗竭。 由于受到上面提到的眾多衰老標志物的影響,我們體內的細胞在變老的過程中開始流失,那些幸存下來的細胞也疲憊不堪,無法正常工作。這些現象被統稱為細胞耗竭,對全身的細胞群都有影響。干細胞和其他類型細胞的數量或效率的損失,導致了老年人身體狀態的緩慢下降,也造成了某些特定疾病。老年人的聽力下降、骨骼會變弱等等都是細胞耗竭導致的問題。 10、免疫系統故障。 老年人的免疫系統效率降低最明顯的后果就是,免疫系統無法保護他們免受傳染病的侵害。 04 抗衰老方法 安德魯·斯科特將抗衰老方法歸納為了除舊、換新、日常修復、基因的重編程四大種類,針對性解決衰老的10個特征。 1、除舊 除舊就是清理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積累的壞東西。在衰老的標志中,有幾種會在衰老的過程中在體內積累起來,從而導致老年疾病和功能障礙。因此需要想辦法除掉它們。 2、換新 在衰老生物學的某些方面,清除有害物質是不夠的,還得有更好的東西取代它們。 有四大類“更新”療法。 首先可以用干細胞療法讓一些身體部位再生。 然后,修復免疫系統(包括利用干細胞療法),將其恢復到更年輕的狀態。 接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補充人體微生物組中的“好人”,指位于腸道、皮膚和其他部位的由細菌、病毒和真菌組成的巨大生態系統。 最后,一種細胞外的長壽命蛋白質框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遭受化學損傷,替換可能比修復更可行。 ![]() 3、日常修復 有時,解決衰老問題的最佳方法既不是切除也不是更換,而是修復。對于細胞而言,端粒酶代表了永生。大多數動物細胞中不存在活躍的端粒酶,但是可以做一個相反的實驗:額外添加一個端粒酶基因拷貝,細胞就可以無限分裂,避免衰老。 4、基因的重編程 在實際治療衰老的最后階段,還可以用重編程的方法改變自身的生物學特性,破解大自然賦予的預設程序,在第一時間阻止問題的產生。這聽起來可能比較科幻,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醫療領域大有可為。 不過,以上應用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還是比較遙遠,但有個好消息,你的預期壽命有多長,基因只能決定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取決于你的生活方式和運氣。 運氣顯然是主觀因素無力改變的。但是,下面將提供一些有科學依據的建議,你可以通過選擇生活方式來最大限度地延長預期壽命。 改善生活方式 ![]() 已經有研究證明,大約40%的癌癥和80%的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這意味著,如果選擇最佳的生活方式,那么患上癌癥或者心臟出問題的時間將被大大推遲。 愛護牙齒也能延長壽命 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刷牙兩次的人比刷牙一次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更低,而后者的疾病風險又比不經常刷牙的人低。還有研究表明,哪怕數量還不足以引起牙齦疾病,口腔中的細菌種類也會對糖尿病風險和預期壽命產生影響。 防曬延緩皮膚老化 很多女生關心的皮膚老化問題與陽光密切相關。在陽光的照耀下,皮膚會更快產生皺紋,有可能出現與衰老相關的斑點和變色。 而且,你不必花上千的大價錢去買商家洗腦的抗衰老保養品。迄今為止,在眾多號稱“抗衰老”的護膚產品中,只有防曬霜的背后才有最站得住腳的科學證據。 接種疫苗 ![]() 疫苗接種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式,接種疫苗不僅可以減小傳染病的危害,疫苗還將減少炎癥的負擔,從而減緩衰老。 避免感染傳染病甚至可能有抗衰老的作用。有證據表明,青年時期的傳染病史對預期壽命產生了額外的、間接的影響,傳染病感染次數較少的兒童在老年時患癌癥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也比較低。 盡管隨著年齡的增長,疫苗的效果會降低,但流感的后果非常可怕,接種還是有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