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這場事變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分水嶺。 當事各方乃至于中華民族的命運,都以這場事變為轉折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有人因他困龍升天,有人因他一無所有。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西安事變對當時各方勢力的影響 ,看看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張楊的動機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張學良、楊虎城這兩位主角,發動這次兵變的利益動機所在。 現在很多書上都說,這兩位是愛國將領,他們對蔣介石放任日寇入侵、山河淪喪痛心不已,最后痛下決心,對蔣介石實行兵諫。 這到底是不是真相呢?不可否認,張楊兩位將軍都是愛國將領,心中都裝著國家和民族。 但他們的第一身份不是愛國將領,而是軍閥。他們的所有行為動機,都要服從于這一身份。 要想弄清楚西安事變的來龍去脈,必須得把視角切換到這重身份。 張學良 先說張學良,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后,張學良就接過父親的鋼槍,成為當時中國大地上,實力僅次于國民政府的二號軍閥。 1930年中原大戰的時候,張學良的人生迎來了高光時刻。 他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待價而沽,最后一錘定音,帶兵入關拿下了京津冀一帶的土地。 可短短一年之后的九一八事變,就讓張學良從巔峰跌落,變成人人得而誅之的“賣國賊”。 這樣的落差讓他很難接受,于是打回東北,收復故土就成了他最大的執念。 這是他之后一系列事情的原動力。 當年九一八的時候,他之所以聽信了蔣介石的鬼話下令不抵抗,是指望國際聯盟出面干預,讓日本把東北吐出來。 張學良和蔣介石 因為自鴉片戰爭之后,列強在中國就形成了勢力均衡,誰敢打破均衡就要受到反噬。 比如說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俄國就曾經趁機吞并了東三省,結果列強就扶持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把俄國人趕走,東北再次回到中國手上。 有這么個成功經驗在前,張學良對國際聯盟心存幻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結果我們都知道的,國際聯盟讓他失望,持續百年的列強均勢,已經不復存在了。 國際聯盟指望不上,張學良又把收復故土的希望,放在了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身上。 蔣介石 九一八事變之后,張學良消沉過一段時間,為了平息民怨他宣布下野到歐洲考察。 在這次考察中,他見到了法西斯宗主墨索里尼,法西斯集權獨裁的模式,讓張學良自以為找到了人間真理。 墨索里尼 回來之后他就大力支持蔣介石,希望他有朝一日能集中全國的力量,幫自己收復故土。 可為什么張學良遇到紅軍之后,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不,張學良的初衷從來都沒有變過。只是遇到紅軍之后,他看到一條更加便捷的路子,因此他才果斷放棄了蔣介石。 民國時期,新疆有個軍閥叫盛世才。 這盛世才原先是張作霖東北軍麾下,一個不起眼的小軍官,論資歷連給少帥提鞋都不配。 后來盛世才感覺在東北軍混不下去,就帶著幾個小弟一路跑到新疆。 盛世才 盛世才等人雖然在中原軍閥混戰的修羅場,毫無存在感,但跑到新疆之后就變成高維打低維,很快就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 為了消滅其它割據勢力統一新疆,盛世才就想到去抱斯大林的大腿。 他把自己偽裝成一個馬列主義者,成功騙得了斯大林的信任。 而蘇聯又一向對新疆有想法,斯大林見此便出資金、派軍隊、送裝備,硬是把小盛扶上了新疆王的位子。 1936年的時候,盛世才已經已經坐上了新疆王的寶座。 你說,張學良看到此情此景作何感想?曾經張氏集團麾下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居然在蘇聯的扶持之下也稱王稱霸了,難道我張某人會比他差? 張學良 從這時候開始,張學良的心思發生微妙的轉變。 收復故土的希望由完全依靠蔣介石,轉變成了嘗試依靠蘇聯。 但怎么跟蘇聯聯系,是個難題。因為他跟蘇聯曾經在中東路打過仗 ,兩家有仇的。 苦于沒有中間人,張學良心中的這個想法暫時被按捺住了,直到中央紅軍長征來到陜北。 紅軍來到陜北后,雙方打了幾仗,張學良發現自己的東北軍,竟然打不過這些殘兵敗將。 這時,他心中那個聯蘇抗日的想法,開始不可遏制地蔓延開來。 而我黨也有意爭取張學良,便把被俘虜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放回去,做張學良的工作。 張學良 雙方各有所求基本上是一拍即合。隨后張學良密訪紅軍,就停戰抗日的事情達成了一致。 可張學良不知道的是,蘇聯其實對中共很不待見,斯大林把抗日希望都放在了蔣介石身上,他算是白折騰了。 接下來我們再把視線放回楊虎城身上。 楊虎城是陜西軍閥,他是個沒什么理想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守住陜西這一畝三分地。 可奈何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先是在他臥榻之側冒出了一個劉志丹,把陜北都給赤化了。 后來蔣介石又借著剿共的名頭,把結拜兄弟張學良塞到了陜西。 不過,楊虎城的情況屬于還能搶救的那種,要是像“貴州王”王王家烈那樣把中央軍放進來,那就徹底歇菜了。 王家烈 為了避免變成第二個王家烈,楊虎城在剿共這件事上一度非常賣力,目的就是為了不讓蔣介石有入陜的借口。可奈何實力不允許,打不過呀! 既然共產黨一時半會剿不了,那張學良的方案就未嘗不是一劑救命良方。 西北有山河形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紅軍、西北軍、東北軍抱成一團盤踞西北,再對外結盟蘇聯,就算是蔣介石也不敢輕舉妄動吧? 后來西安事變后,也確實一度出現過這個局面。 西安博弈 這邊張楊兩人偷偷摸摸跟我黨的周恩來、李克農聯系,那邊南京國民政府的蔣介石就通過安插在東北軍的密探得到了消息。 蔣介石大怒,這些軍閥呀,沒一個靠得住的,看來還得自己親自上。 蔣介石 盛怒之下的蔣介石,做了一個讓他后悔一輩子的決定,他要親自到西安督戰。 臨去之前,他叫來心腹戴笠,詢問西安那邊是否安全。 戴笠信誓旦旦地拍著胸脯表示:張楊只是通共而已,沒有任何圖謀不軌的跡象。 這還真不能怪戴笠情報工作不過關,事實上張楊真的沒有圖謀不軌的跡象。 西安事變,就連張楊兩人都不知道會鬧到哪一步,戴笠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12月1日,蔣介石的專機落地西安,他對楊虎城這地頭蛇不放心,沒敢住進西安城內,而是在城外的華清池安營扎寨。 當時西北軍都在城內,東北軍則在城外。看樣子蔣介石對結拜兄弟張學良,還是放心的。 可隨后跟張學良的會晤,卻讓蔣介石火冒三丈。 這次見面后張學良態度大變,不再支持他了,不停地敦促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隨后幾天雙方天天見,天天吵,驢唇不對馬嘴,根本聊不到一塊去。 蔣介石忍無可忍,直接下了最后通牒:你們要么自己剿共,要么放中央軍進來剿,東北軍到福建安置,西北軍去安徽駐扎。 老蔣給出的最后期限是:12月11日。 對于這個結果,最憤怒的是楊虎城,而不是張學良。 張學良本就是個沒家的孩子,去哪里都一樣。可陜西是他的地盤呀,去安徽?虧蔣介石說的出來。 楊虎城 安徽是什么地方?那里是蔣介石的大本營,跟南京只隔了一條長江,他要是去了還能回來? 后來張學良晚年對外說,西安事變是楊虎城慫恿他干的,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 楊虎城有充足的動機弄死老蔣。 那張學良呢? 他是因為誤判了形勢,認為全國抗日熱情高漲,自己這么干是順天道,合人心。 到時候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手抗日收復東北,自己名利雙收,公私兼顧。 這兩個人,一個是貪婪,一個是恐懼,中間還夾雜著一些愛國情懷。 這其中,張學良的愛國因素高一些,因為他沒到魚死網破的境地,本可不必如此。 至于楊虎城,從后面他一心殺蔣的情況來看,他的私心要重一些。 這些復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促使他們在最后的通牒到期后,發動了西安事變。 誰是贏家? 可西安事變的結果,大出張楊兩人的意料之外。 想象中的全民擁護沒有出現,迎接他們的是一片口誅筆伐。 畢竟當時中國名義上是個現代社會,可實際還停留在封建時代,君君臣臣那套封建糟粕還是很有市場的,他們這么干是以下犯上的大不敬之罪。 本來想當英雄的,結果成了罪人。這與張楊兩人的預想,可謂是大相徑庭。 這種情況給了一直置身事外的共產黨,一個千載良機。 當時我黨被蔣介石從江西一路追殺到陜北,沒有片刻的喘息之機,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落地生根的時間窗口。 于是乎留下蔣介石的命,對我們而言就至關重要了。 因為蔣介石死了,國民黨還會選出第二個蔣介石,剿共依舊會繼續。 只有讓蔣介石活著,逼他答應抗日,才能換來喘息之機。 張學良從頭到尾都沒有殺掉蔣介石的想法,他的工作好做。 可楊虎城卻是個堅定的殺蔣派,他這土皇帝當得好好的,要不是蔣介石苦苦相逼,他至于走到這個地步嗎?如果不是張學良攔著,他早就殺掉蔣介石了。 楊虎城 張學良跟宋美齡的關系非同一般,事后不至于丟掉性命。可他楊虎城跟蔣介石毫無淵源,要是放走了蔣介石,他肯定要被反攻倒算,與其如此還不殺了他呢! 這件事我黨從頭到尾都是局外人,對于蔣介石的死活沒有話語權。但是張楊兩人相持不下的時候,我黨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 要想讓楊虎城松口,必須得給他安全感,而這一點紅軍可以給。 還記得前面說過紅軍、東北軍、西北軍抱團取暖的方案嗎? 當時我們管這個叫“三位一體”,曾在西安事變后,在西北地區短暫形成了一個政治聯盟。 正是這個保障,才讓楊虎城松了口。 楊虎城 但是這個“三位一體”很快就完蛋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為了彰顯自己的誠心,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被扣了半輩子。 東北軍在他離去后,陷入老人幫與少壯派的內斗,最后被蔣介石吞并。 而楊虎城的部下,也在蔣介石的糖衣炮彈攻勢面前土崩瓦解。 楊虎城成了孤家寡人,被迫出國,地盤被胡宗南占據。 抗戰的時候他想回國抗日,結果被蔣介石收監,解放前夕慘遭殺害。 只有我黨在這次事變后,得到最寶貴的喘息之機。 待到抗日戰爭結束后,我們不僅恢復了元氣,實力還數十倍于從前。 蔣介石在日記里悲呼:十年剿共之功毀于一旦。 張學良、楊虎城的做法,確實毀掉了他唯一的機會。 一旦讓我黨落地生根,蔣介石就再也剿不動了。 所以說,我黨才是西安事變的最大受益者。 至于張學良和楊虎城,大概就是所謂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