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爵位,是指明朝時期所封的爵位稱號,分為宗室爵位和功臣外戚(勛戚)爵位兩種。 一、宗室封爵 皇子封親王,下天子一等;授予金冊金寶(也就是冊封詔書和印璽)。 親王嫡長子年滿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王世孫,授予金冊金寶,冠服均視一品; 親王其余諸子年滿十歲,則封為郡王;授予涂金的銀冊銀寶。 郡王嫡長子為王長子;嫡長孫則授王長孫;冠冕服飾均視二品。 郡王其余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 郡王其余諸孫授輔國將軍,從二品; 郡王曾孫均授奉國將軍,從三品; 郡王四世孫均授鎮國中尉;從四品。 郡王五世孫均授輔國中尉,從五品; 六世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不再降爵,從六品。 起初親王的歲祿定為五萬石,后來減為萬石。親王享有各種禮遇和特權:一是冠冕服飾、府邸車馬等級高,“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到親王,必須伏地跪拜;二是待遇好,一年的俸祿上萬石;三是下屬文武皆備,親王府有自己屬官,有護衛軍隊,人數三千至一萬九不等。 ![]() 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然擁有田畝數千上萬頃。 二、功臣外戚的爵位 明代制度,封爵必須是有輔佐社稷之功,或者是重大軍功。所封爵位的封號,必須由皇帝下詔降旨。 明代爵位本來一開始也跟之前各朝各代一樣,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來卻把子爵、男爵去掉了,只留下公、侯、伯三個等級。 功臣封爵會發給鐵券,鐵券上要表明功臣的基本身份、基本封號。身份主要是區分文臣還是武臣,武臣就寫“宣力武臣”,文臣就寫“守正文臣”。鐵券上面還要寫明封號,封號又分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跟著朱元璋起兵開國的元勛,稱為“開國輔運推誠”;第二等是跟著朱棣造反有功的,稱為“奉天靖難推誠”;第三等、第四等則分別稱為“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 至于是否能夠承襲,那就要看有沒有“誥券”,就是朝廷給的世襲憑證。誥券一式兩份,一份給功臣(受封爵位的人),一份收藏在內府。如果功臣死了,子弟要襲封,就得把誥券拿出來,然后由吏部負責核對勘驗功過,決定是否襲封或者除封。 以軍功封爵的世襲爵位只能傳給身體健全的后代,比如定興王張輔的嫡長子因為腿瘸不能襲封英國公,英國公爵位只能傳給老來得的庶子寧陽王張懋。 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后裔(北孔)衍圣公及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父兄或駙馬等憑借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 太祖定功封的公侯伯如同宗室,同樣皆世襲罔替,有嫡立嫡,無嫡立庶,追贈三代。等到了明世宗嘉靖初年,廢除了外戚爵位世襲的制度,除非皇帝有恩旨。 ![]() 第一等公爵: 柱國,公爵(國公、郡公) 品級:正一品。 勛號:上柱國(上左右)。 爵位:國公、郡公。 第二等侯爵: 柱國、侯爵 品級:從一品 勛號:柱國 爵位:郡侯 第三等伯爵: 品級: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 勛號:上護軍,護軍 ,上輕車都尉 ,輕車都尉 爵位:郡伯(二品), 縣伯(三品) 第四等子爵: 品級:正四品 ,從四品 勛號:上騎都尉 ,騎都尉 爵位:縣子 第五等男爵 品級:正五品 ,從五品 勛號:云騎尉 ,武騎尉 爵位:縣男 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并無封邑。異性不得封王,宗室也同樣不再受封異姓功臣爵位、包括國公,這使得二者陡然涇渭分明起來,也與前朝不同! 雖說制度上都必須是功臣或外戚才封爵,但其實皇帝身邊的佞幸,只要讓皇帝高興了,也一樣享受封爵。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喜歡自己當將軍打仗過癮,寵信邊將江彬就到了一個新高度,給他封了平虜伯的爵位。 ![]() 除了爵位五等的高低,勛號,俸祿不同外,各封爵還授給世襲的永業田也不一樣,親王10000畝,郡王5000畝,國公4000畝,郡公3500畝,縣公2500畝,侯爵1400畝,伯爵1000畝 同時內府的稱呼也不同,“公侯伯子男者、公侯夫人、各從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許用爵”,也就是公侯的夫人可以稱某國公、某侯夫人,而伯子男的老婆不能帶爵,只能稱夫人。 明朝的封爵很明顯偏向于朱姓宗室,也導致宗室人口大量繁衍,他們占據了大量的財富和土地,卻無所事事。這成了大明王朝后期財政的巨大負擔,是明王朝覆滅的內因之一,清朝后來就吸取了教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