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認為是分水嶺,如出現則標志著將來發生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腫瘤和癡呆癥等的風險增高。及時發現糖尿病前期人群并對其進行有效干預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及并發疾病發生的關鍵。 近期,《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版)》發布,旨在進一步強化預防糖尿病的理念,明確應該重點干預的人群和干預措施。本文我們對糖尿病前期的定義和診斷標準、流行病學、糖尿病前期的危害、糖尿病前期的防治方面的推薦意見進行了整理。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糖耐量減低(IGT)以及兩者的混合狀態(IFG+IGT),是在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高血糖狀態。 糖尿病前期是由正常糖代謝向糖尿病轉化的過渡階段,包括IFG、IGT以及IFG+IGT三類人群。此外,本共識更新推薦,在采用標準化檢測方法且有嚴格質量控制的醫療機構,可以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該共識基于WHO 1999和ADA 2022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制定了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 
▲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中國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續升高,患病人群數量龐大,糖尿病前期流行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老齡化、城市化進程、生活方式改變、超重或肥胖及高甘油三酯血癥的患病率增加等。 一項中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按WHO 1999標準,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5.5%(約1.48億人),其中IFG、IGT以及IFG+IGT患病率分別為3.2%、11.0%以及1.9%。此外,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老齡化:多項中國人口調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此外,該類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接近或超過50%。 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改變: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久坐、大量高熱量快餐飲食等,這些都是糖尿病前期流行的生活因素。 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增加: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危險因素。2015年~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或肥胖率持續上升,≥18歲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率達50.7%。此外,一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體重指數(BMI)<25 kg/m2、25 kg/m2≤BMI<30 kg/m2及BMI≥30 kg/m2三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別為33.0%、38.9% 和43.1%。 血脂異常患病率增加:血脂異常(特別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顯示,脂毒性可以促進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發生;在經過為期6年的隨訪后,基線水平空腹甘油三酯高的受試者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顯著升高。
糖尿病前期標志著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增加。高血糖的損害在糖尿病診斷之前就可以發生,糖尿病前期與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變、腫瘤、癡呆癥、抑郁癥等疾病的風險增加相關。 每年約有5%~10%的糖尿病前期個體進展為糖尿病。中國大慶研究顯示,若不進行干預,每年約有7%的IGT個體轉化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30年后糖尿病的累計患病率為95.9%。糖尿病前期主要與下列疾病的風險增加相關: 心血管疾病:一項包括53個前瞻性隊列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與血糖正常人群相比,IFG和IGT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復合終點事件的相對風險分別為1.26倍和1.30倍、冠心病的相對風險分別為1.18倍和1.20倍、卒中的相對風險分別為1.17倍和1.20倍、全因死亡相對風險分別為1.13倍和1.32倍。 微血管病變:美國的一項營養調查發現,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慢性腎臟病(CKD)的患病率為17.7%,而在一般人群中CKD的患病率僅為10.6%。 腫瘤: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與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患腫瘤風險顯著增加,特別是肝癌、胃癌和結直腸癌。 癡呆癥:基于社區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較高的葡萄糖水平與癡呆癥風險增加相關。 抑郁癥:中國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與正常人相比,糖尿病前期患者抑郁癥患病的相對風險增加11%(優勢比:1.11)。
糖尿病前期干預原則為:應依據發生糖尿病的風險高低進行分層管理。具體包括: 生活方式干預應作為預防糖尿病的基石并貫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始終。低風險人群進行強化生活方式干預,高風險和極高風險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預基礎上考慮聯合藥物治療。 對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預的核心是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推薦糖尿病前期人群合理膳食、控制熱量攝入,并進行每周>150 min中至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的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醫學營養干預和運動干預。 根據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風險分層,低風險者先實施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后未達到預期干預目標可考慮啟動藥物干預;高風險和極高風險者可考慮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啟動藥物干預。阿卡波糖是目前唯一在中國獲得IGT適應證的藥物。 臨床研究顯示,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GLP-1R、噻唑烷二酮類、奧利司他等藥物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 阿卡波糖: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STOP-NIDDM)顯示,阿卡波糖可使IGT人群3.3年內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5%。 二甲雙胍:DPP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二甲雙胍治療2.8年可使IGT個體進展為糖尿病的相對風險下降31%。 SGLT2i:DAPA-CKD和DAPA-HF研究的匯總分析顯示,合并糖尿病前期的CKD和心力衰竭患者接受達格列凈治療后,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安慰劑組低31.7%。 GLP-1R:針對肥胖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SCALE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組(6.2%)相比,利拉魯肽(3.0 mg/d)治療約3.1年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為1.8%。 吡格列酮:ACT NOW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吡格列酮可使IGT人群轉化為糖尿病的風險降低72%。 其他:有研究表明,奧利司他在減重和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方面有一定效果。
高甘油三酯血癥人群應早期及時干預,推薦使用貝特類藥物降低甘油三酯。 中國一項研究顯示,干預脂毒性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前期的自然進程。降甘油三酯的藥物主要包括貝特類藥物、高純度ω-3脂肪酸和煙酸類藥物。多項研究顯示,貝特類藥物可顯著降低甘油三酯。常見的貝特類藥物有非諾貝特、苯扎貝特和吉非貝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