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原文:
全文一共233個字,可以說是字字珠璣了。其實每一句都懂,但連起來很不好懂。說的人背后有邏輯,而這種邏輯要讓看的人能懂,確實很有難度。我梳理了一下背后的邏輯鏈條: 周子借鑒了佛學的辯證邏輯,對儒家學說進行了升級改造,主要是對世界的本體、本質等問題進行了邏輯梳理,并結合老祖宗的《易經》、陰陽家等理論,創造出了新的儒學,使得儒學的結構日趨完整,是中國新儒學的創始者。從此以后,儒家也和道家、佛家一樣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1 有+無=太極,稱為“道”(借鑒易經),儒家稱為“命”,這是本體。 2 動+靜=陰陽,稱為“理”(借鑒道家),儒家稱為“性”,這是本質。 3 陽+陰=五行,稱為“氣”(借鑒陰陽家),儒家稱為“情”,這是現象。 4 乾+坤=萬物,稱為“形”(借鑒易經),儒家稱為“德”,這是現實。 5 善惡+五德=圣人,儒家稱為“誠”,也稱為“心”,這是概念。 (宋鴻兵老師的研究成果) 2000多年前孔圣人基本上只在第五個層面做文章,因此孔老夫子是無法回答諸如我從哪里來這類問題的。佛教東傳后,回答了老百姓很關心的本源性問題,然后經過文化的“改造”,逐漸演化成具有東方色彩的佛學,也最終影響了儒學,使得儒學在結構上“變”的完整。 我們暫且不去推敲周子邏輯背后的依據是否可靠,比如借鑒的太極、陰陽、五行等等,這些概念無非都是形式,重要的是這套邏輯思維體系被大家所接受,再經過兩程和后來的朱子、王陽明等人的發展,逐漸演化成中國人自己的邏輯。 邏輯實際上是研究思維的學說,在中國沒有獨立的地位。雖然過去的幾百年西方靠著這套邏輯思維稱為世界主流,但物極必反必將道反而動,中國的這套邏輯思維能否解決現在的各種問題,或者又會有如周子、朱子等圣人的出現,我們拭目以待。 PS:我只列了邏輯思維的框架,里面具體如何通過演繹邏輯一步一步推倒,中國人好像一直都不怎么看重,全靠意會吧,或許這也是會成為中國式思維的優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