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氣溫高,人容易出汗,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動不動就出汗,或出汗量大,或晚上多汗,甚或出汗伴有乏力、氣短等癥狀,這就是病理狀態了。如果出現這些異常出汗的情況,可試試用中成藥虛汗停顆粒來調理。下面我們一起了解這款中成藥。 組成與功效 虛汗停顆粒的處方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牡蠣散。原方組成及服法為:“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其主治為:“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可見此方主要為體虛自汗、盜汗的人群而設。后來清代《醫方集解》收錄此方,將小麥改為浮小麥,使止汗之力更強。 中成藥虛汗停顆粒的藥物宗此方而略有改動,由黃芪、浮小麥、煅牡蠣、糯稻根、大棗,加輔料可溶性淀粉、糊精而制成,有益氣養陰,固表斂汗之功。中醫認為,體虛則衛氣不固,表虛則陰液外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即是此意。陰傷則心陽不潛,日久心氣亦耗,故見自汗、盜汗、心悸、氣短諸癥。 方中黃芪味甘性微溫,有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的功效,《湯液本草》云其“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為君藥。煅牡蠣味咸、澀,性微寒,有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的功效,為臣藥。君臣相配,乃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浮小麥、糯稻根養陰、退虛熱而止汗,助牡蠣斂陰止汗;大棗補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三者共為佐藥。諸藥相合,補斂并用、氣陰雙補,而以固澀止汗為主,為收斂止汗的代表方。可用于治療氣陰不足所致之自汗、盜汗及小兒盜汗,癥見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等。現代也常被用于病后、手術后或產后身體虛弱,肺結核等所致自汗、盜汗屬體虛衛外不固、心陽不潛者。應用時,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服法及禁忌 虛汗停顆粒為棕黃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味甘、微澀。每袋5克。成人一次10克,一日3次;四周歲以下兒童一次5克,一日2次;四周歲以上兒童,一次5克,一日3次。飯前用開水沖服。 服藥期間,忌辛辣、生冷、油膩食物。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兒童應在醫師指導和成人監護下用藥。服藥2周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過敏體質者慎用,對本品過敏者禁用。(尚學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