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三聯征”損傷,是一種外翻外旋損傷,合并橈骨頭骨折、前外側冠狀突骨折和肱尺關節后脫位。該損失具有不穩定和僵硬的雙重挑戰,需要治療外科醫生高度警惕。明確了解關節的解剖和生物力學,特別是肘關節的多重骨性和韌帶結構,對于這種損傷的外科治療至關重要?;謴头€定性以允許早期的運動范圍和避免僵硬應該是這些損傷治療的首要目標。骨解剖的關鍵是冠突尺骨近端,冠突為肘關節提供了重要的前、內翻支撐。
 肘關節的主要靜態穩定器是內側副韌帶(MCL)復合體的前束,抵抗外翻和內部旋轉應力。MCL有三條韌帶。前斜韌帶(AOL),后斜韌帶(POL)和橫韌帶(TL)(下圖) 外側副韌帶復合體是肘關節的主要靜態穩定劑,限制橈骨和尺骨相對于肱骨的外旋。傳統上認為它由橈側副韌帶(RCL)、環狀韌帶(AL)和外側尺側副韌帶(LUCL)組成(下圖)。 肘部可怕的三聯征損傷可見于高能和低能創傷。這些損傷中大約60%是由于手臂伸直從站立高度墜落造成的。肘關節脫位程中發生的破壞從側面開始,并在中間發展三個不同的階段。階段一,外側副韌帶斷裂。第二階段-前后關節囊附著物破裂。第三階段-內側副韌帶斷裂,這是該階段的骨性延伸,最常與橈骨頭嵌塞性骨折和冠突剪切性骨折,即恐怖三聯征損傷有關。冠狀突骨折根據解剖位置對冠狀突骨折進行分類,并根據冠狀突受累的嚴重程度對其進行分型。1型-冠突尖部骨折,2型-前內側關節突骨折,3型-冠突基底部骨折(下圖)。 橈骨頭骨折分級系統是Mason分級。1型-橈骨頭骨折,無移位;2型-橈骨頭移位骨折;3型粉碎性骨折累及橈骨頭全部。 復位前后應拍攝肘關節正側位片,特別是尋找脫位方向、后外側或后內側,后外側脫位更常見[31],以及橈骨頭和/或冠狀突骨折(圖8)。 一旦完成x線片并診斷為TTI,應進行CT掃描,因為這增加了術前規劃分類的準確性(圖9)。
保守處理需要滿足四個條件 (1)閉合復位后,平片與CT上,肱骨遠端骨折移位<4 mm。 (2)小型冠狀突骨折(Regan- Morrey 1型或2型或< 5mm)。 (3)橈骨頭骨折不影響旋轉, (4)最小30度的運動弧度穩定。 盡管采用保守治療,但絕大多數TTI患者都需要手術干預,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穩定性水平,允許早期活動。手術方案可采用“由外向內”入路(LCL、橈骨頭、冠狀突)和“由內向外”修復。肘關節前囊附著在冠狀突最突出的脊的遠端約5-6mm處。在較大的冠狀突骨折中,骨折碎片仍然附著在前囊上,并伴有明顯的囊膜破裂。根據冠狀突碎片的大小和術者的喜好,有多種固定方法可供選擇。這些選擇包括用拉力螺釘內固定較大的骨折塊,用縫線或帶線錨釘內固定較小的骨折塊,用鋼板內固定基底骨折。在TTI中,橈骨頭作為外翻穩定器的關鍵作用意味著通過內固定或橈骨頭關節置換術恢復穩定、一致的表面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橈骨頭關節置換術術后持續不穩定是一種指征,但占關節面25%以下的碎片仍然適合簡單切除。橈骨頭的碎片大于25%的關節面可以使用空心無頭螺釘進行重建。LCL通常從其肱骨起點處撕脫,修復可以使用帶線錨釘或經骨縫合(下圖)。此外,可以通過使用纖維膠帶或內部支撐來增強穩定性。冠狀突、橈骨頭和LCL修復后,任何持續的伸展不穩定都需要手術探查和修復MCL。再次使用縫合錨釘進行修復,并注意保護尺神經。1.在三維成像中,必須仔細注意冠狀突的前內側面。如果出現雙面冠狀突骨折,而不是孤立的前外側冠狀突骨折,必須進行手術治療以恢復前支撐作用。如果有孤立的前內側小關節突骨折,其機制是內翻后內側不一致,屬于Wrightington a型,需要手術修復外側韌帶結構,以防止早期創傷后關節炎。2.在直視下和放射學檢查下識別小頭中心是有用的,并在略高于這一點的位置規劃錨釘置入,考慮錨釘鉆孔的直徑,防止錨釘置入后影響LCL起點。3.修復LCL時,重要的是保持前臂位置在45左右? 在充分旋前和屈曲,以防止過度緊張。在最后的成像和軟組織閉合過程中,必須避免內翻應力。4.隨訪時在門診獲得的側位片應要求“穿透”側位片。這應該可以減輕標準側位片時可能發生的LCL上的過度重力內翻應力。1.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Terrible Triad” injuries of
the elbow2.Terrible Triad Injury of the Elbow:
Current Conce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