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流傳至今,每逢重要的傳統節日與場合,對聯仍然會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像止息亭的對聯“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濤竹韻水中央”和捉月臺的對聯“偶呼明月問千古;臨對青山思故人”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對聯。 它們巧妙地將音節、語素跟文字融合在一起,在情景交融之間,體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趣。 而對聯最初的雛形其實是“桃符”,也就是在過年之際為了嚇退年獸而貼在門上的驅邪之物,形態也不是如今我們常見的長條紅紙。 而是寫著“神荼”和“郁壘”這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木板,或者是一些門神畫像。 到了五代時期,文人們才開始在“桃符”上大做文章,寫一些文學性的聯語,“桃符”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體現聲律和對仗的文學形式。 可在明代時期卻有一副被稱作是古往今來“最懶”的對聯,下聯一字不差直接照搬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乍一看根本說不通,可唯有細細品味,才能體味其中的奧秘和良苦用心。 而這樣一副奇聯是出自誰之手呢?正是出自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之手。 波瀾曲折的命途正德十六年(1521年),徐渭出生于紹興府的大戶人家之中,可惜此時家道已然走了下坡路。 徐渭親生母親乃是父親晚年才納的妾室,徐渭出生僅僅過了百日,年邁的父親便撒手人寰,而過了幾年,生母也被父親的正室夫人逐出家門。 徐渭的整個童年時期都是在骨肉分離的狀態下孤苦度過的。盡管得不到應有的關愛照顧,可徐渭卻天性聰穎,文思泉涌。 他六歲讀書,十歲時便能模仿漢代文學家揚雄的辭賦來作文,在當地被譽為有名的神童,引得諸多鄉紳文人青睞。 甚至在他們的奉承里,還把尚且年幼的徐渭跟東漢楊修、唐代劉晏相提并論。 可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神童,卻在科舉的道路上頻頻受挫,自二十歲那年考中秀才,此后的二十一年中,徐渭足足參加了八次考試,無一次中舉。 不僅仕途黯然,二十五歲那年,豪紳強占了徐家財產,緊接著二十六歲那年妻子重病逝世,在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徐渭的性格變得郁郁寡歡甚至一蹶不振。 從幕僚到囚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低谷期的徐渭迎來了新的人生機遇,由于常年飽讀兵書加上天資聰穎。 徐渭的軍事才能被浙江巡撫胡宗憲注意到,很快他就被招攬為胡宗憲的幕僚。 在這期間,徐渭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天賦,為賞識自己的胡宗憲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進白鹿表》,書法文采俱佳,甚至得到了皇帝明世宗的賞識,一時風光無限。 本以為仕途就要漸入佳境,可惜好景不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憲下獄身亡。 徐渭失去了靠山,一面為胡宗憲的遭遇感到悲憤不已,一面又擔憂自己受到牽連,在多重打擊下,徐渭再次陷入人生低谷,精神狀態每況愈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渭因精神壓力過大而再次狂病發作,這次他在狂亂中開始懷疑自己的繼室張氏不忠,一怒之下竟然出手將其打死。 這次徐渭難逃牢獄之禍,服刑七年。 在獄中,徐渭慢慢冷靜下來,面對昏暗的牢籠,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他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書畫和古籍研究上,甚至在獄中完成了對《周易參同契》的注釋。 在這漫長到有些窒息的牢獄生涯里,徐渭回顧了自己過往幾十年波瀾起伏的生活,也許是現實的絕境更加激發了他的文學藝術天分。 隨著年歲漸長,他的作品都愈發凸顯出強烈的個人特色,表現著自己激憤卻無可奈何的心境。 也許在那些至暗時刻里,對這些擅長之物的鉆研才能讓他暫時逃避現實的苦痛和不平吧。 徒留千古對聯出獄后的徐渭一直過著潦倒的生活,他一生不治產業,錢財散盡。 可是他的性情仍然像年輕時一般倨傲疏狂,不肯低頭乞食,也不肯攀附權貴,只跟過去的幾位至交和門生來往,其他人則一律拒之門外。 生活的艱辛清貧,讓他到了經常“忍饑月下獨徘徊”的地步,最終也不得不妥協,依靠賣字畫度日。 而在這個時期,除了將自己的文字賣給旁人之外,徐渭某天有感而發,便寫了一副對聯送給自己的兒子。 這就是我們在文章開頭講到的那副千古奇聯——“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這幅對聯起初并不被眾人理解,甚至遭到了諸多嘲笑,因為沒人見過這種上聯下聯一字不差的對聯,這簡直就是胡言亂語,不知所云。 甚至連徐渭的兒子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沒能看懂父親的心意。徐渭并未多做解釋,唯余一聲長嘆。 直到后來,文人們才慢慢理解了徐渭這幅奇聯真正的涵義,這副對聯的正確讀音應當是: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 意為:人年輕的時候,正值壯年是最適合讀書的,可是卻不懂讀書的重要性;等到年齡大了終于明白讀書的價值時,卻已經沒有余力去讀書了。 一方面,這副對聯的精妙之處從一個“好”字中就能看出,“好”有三聲和四聲兩種讀音。 上聯是先用三聲再用四聲,下聯則剛好反過來,因此它便成了對聯中非常特別的一個種類:“同字異音聯”。 另一方面,相同的字卻通過讀音不同而組合出了不同的含義,可謂是巧妙運用了漢語音譯結合的特點,也再次證明了徐渭的文學才能和他對于讀書的思索。 也許他在提筆寫下這幅對聯的時候,想起了家中斷炊而不得不廉價賣掉的古卷書籍,想起了自己少時屢考不中的科舉之路,也想起了自己渴望被重用、渴望揮灑自如卻被現實擊垮的一生。 這一切也最終都隨著他的離世而煙消云散了。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當時已經拮據到床上連一張席子都沒有。 可他的才華與作品至今在文學史上留名。而那副飽含了苦心與無奈的對聯也最終成為了千古絕對,在傳統文化中的對聯發展史里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