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鴻章建立淮軍,沒有遵循恩師曾國藩創立湘軍時“選士人,領山農”的建軍原則,即“遴選書生帶兵,士兵為山野樸實農夫” ,而是吸收廬州(合肥)附近的地主團練 、太平軍降將降兵、清軍潰散兵勇以及舊有防軍為淮軍主體;李鴻章擴軍的方式也比曾國藩靈活多變,花樣繁多,既采取改編舊有防軍、收編兩淮團練武裝和太平軍、捻軍投降歸順者的辦法,又采取聘請外籍軍官幫助訓練帶兵、雇傭、兼并“洋槍隊(常勝軍)”殘兵敗將等辦法,能用的方式一概用上 。所以淮軍能迅速壯大,戰斗力也迅速增強。 但李鴻章畢竟是個文武兼具、能力出眾的干才,他擴軍也不是饑不擇食、毫無章法,有些方面還是能原汁原味地承襲恩師曾國藩的做法。 譬如他組建淮軍領導骨干時非常注重彼此關系,用同鄉、師生、故舊、親友編織成一條血脈紐帶,極具地方色彩。15位淮軍核心人物,安徽籍將領的就多達12名,其余是曾國藩派來襄助李氏編練水師的湖南籍將領2人,以及四川籍將領1人;其中彼此有師生之誼的10人,其中還有3個家庭7個兄弟。既吸收恩師練兵的好辦法,又不拘泥、全盤照搬于恩師之法。這就是李鴻章!一個步恩師后塵在晚清激烈權力角逐中能平步青云者。 李鴻章僅用短短兩年,就將淮軍擴充至30多營,比同治元年初創時多出兩倍有余,其中包括水軍一營。李鴻章麾下的淮軍滾雪球一般迅速成長、增大,到同治三年九月,已經有七萬之眾。淮軍將領不像湘軍都是知識分子,土豪、地霸、降將甚至土匪都有,僅有極少數人有功名在身,士兵更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因此淮軍軍紀不如湘軍,但淮軍得到洋人資助,裝備了大量洋槍洋炮,又聘請了外籍軍官當教習,還雇傭了外籍軍團協同作戰,戰斗力比湘軍更兇悍,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李鴻章率部開赴江浙戰場后,采取“以滬制吳”之策,督率淮軍積極與太平軍作戰,配合湘軍剿滅太平天國。 同治元年(1862)夏天,李氏淮軍開始處子之戰。李鴻章指揮淮軍在洋槍隊的協助下,在上海近郊的徐家匯、九里橋、新橋、虹橋一帶,數次挫敗太平天國忠王、驍將李秀成所率領的“蘇福省”太平軍,斬獲可觀,使李秀成攻取上海的企圖破滅,聲勢大振。 1863年冬天,在洪秀全的一再催促下,李秀成率20余萬蘇浙天平軍回援天京,與曾國荃所率3萬余圍城湘軍展開決戰、殺得難解難分、血流成河之際,李鴻章督率淮軍及“常勝軍(雇傭軍洋槍隊)”開始圍攻江蘇省城蘇州。12月13日,洋槍隊首領戈登和淮軍總兵程學啟(太平軍降將)用高官厚祿引誘太平軍守將、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比王伍貴文等11人刺殺主將、慕王譚紹光,獻蘇州投降清軍。 幾乎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城池堅固的蘇州城,李鴻章欣喜若狂。因獻蘇州投降清軍的太平天國降王、降將們索價過高,又拒絕解除武裝,仍屯兵占據半個蘇州城,激怒了李鴻章、程學啟,二人決定設套大肆誘殺太平軍降兵降將。 程學啟 李鴻章戾狠嗜殺,比恩師曾國藩更狠,其殺降方法之巧妙,比曾師更有過之無不及。據史料記載,在蘇州婁門外的淮軍大營,李鴻章以賜官授銜、發放賞金為名設下酒宴,邀請蘇州太平軍降將郜永寬、汪安鈞、伍貴文、范起發等8位王爺赴宴。 8個降將不疑有詐,離營出城欣然赴宴 : “甫就席,有軍官自外入,投諜(軍報,公文)李公,李公就諜出。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皆紅頂花翎,膝(跪)席前,請大人升冠。降酋不知是計也,竟洋洋得甚,起立,自解其額上黃巾,手冠(手捧官帽)者俟其側,從官盡起,目注之。轉瞬間,八降酋之頭血淋漓, 皆在武弁之手 ”。 殺掉8個領頭者后,早就部署好的淮軍總兵程學啟率部立即沖入蘇州城內,旋即對太平軍營展開圍攻,還分兵沿街搜殺,一見到披著長發者即格殺勿論,一時間“無門不破,無處不搜,無人不魄飛天外”,被殺死的太平軍和被誤殺的蘇州居民尸橫遍地,血水橫流。 接著,兇神惡煞的淮軍又將太平軍俘虜分批押到城內雙塔寺院中空曠處進行集體屠殺 。后來收殮遺骸者在這處佛門清凈地發現了3萬多具無頭血尸。蘇州屠城20多天過去了,一些外國人士親眼目睹了這些血腥屠殺,有外籍醫生在日記中寫道,這個院中(指雙塔寺院)“地上浸透人類的鮮血”,蘇州城“拋滿尸體的河道仍舊水帶猩紅色 ”。 李鴻章取得了蘇州戰役的大勝,消滅了數萬太平軍精銳,控制了江南大片富庶的地區,對風雨飄搖的太平天國更是雪上加霜。代替石達開總理天國政事的干王洪仁玕哀嘆道: “安慶之失,天京已危,及蘇州一陷,得救之望絕少矣”!《天國史綱》 李鴻章則乘勢而進,指揮淮軍聯合“常勝軍(外籍雇傭軍)”攻克常州。李鴻章信奉實用哲學,心狠手辣,他組建的淮軍踏著太平軍將士的尸骨高奏凱歌,在剿滅太平天國農民政權中殺伐攻掠,立下了汗馬功勞,其重要作用僅次于湘軍。 太平天國王都天京陷落后,李鴻章得到清廷重賞,被晉封為一等伯爵(肅毅伯),并賞穿黃馬褂,賞戴雙眼花翎。 【插圖源自網絡】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清中興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