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教育領域,我們總是在探討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好教育?如果我們能稍稍跳脫出來,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來思考教育,將觸角伸到細小的教育現象和常常被所有人忽視的教育因素上,或許能夠對教育產生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會發現教育的新天地。下文結合《權力與建筑》以及《空間哲學》兩本書的閱讀體會,探討學校建筑有何教育性缺陷。 首先是教室像全景監獄而破壞自律。在“全景敞開主義”中,被囚禁者始終意識到自己正在被監視,這可以使權力自動發揮作用,從而讓每個人變成監視自己的警察。可以說,教室就是一個“全景監獄”,學生就是那個被囚禁者。窗戶外隨時可能出現的老師的面孔,以及教室里隨時可以被調取的監控,都在提醒著每個學生關注到“外在力量”的監視和控制,由此也導致學生過弱的自律性,只有在強大的他律下,學生才會真正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外,教室內部的空間布局也處處體現出權力關系。 其次是座位按權力分配而強化等第。教室空間體現權力的核心證據是座位的安排?,F代學校的座位安排,有的是按身高排,有的是老師根據學生性格等情況進行搭配組合,甚至是根據成績排。這在無形之中,進行了空間的等級劃分和權力分配。不難發現,學生永遠是被安排的對象,而真正掌握排座位權力的,永遠是老師。 最后是講臺成為權力中心而影響對話。教室空間體現權力的另一個核心證據是講臺和課桌的放置方式。中國幾乎所有的學校,教室里永遠都是講臺在最中間,最前方,成為整個教室的視覺中心。我們是學生,上了這么多年的學,似乎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布置,認為這樣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樣的安排無形之中將老師和學生安放于對立的關系上,無形之中給老師一種巨大的話語權和支配權,而學生則成為被支配和聽從的對象。 一方面是樓宇受科層管理而遮蔽屬性。在《權力與建筑》中,薩達姆企圖利用建筑作為一種歌功頌德和鞏固政權的工具。曾幾何時,建筑成為了個人宣揚身份的利器和權力的表達。這也讓我反思當今學校的建筑設計和意圖。當今學校建筑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老師與建筑之間有太大的距離感。這主要是因為建筑的設計主要掌握在設計師和學校上層領導的手上,學生和老師的參與感太少。甚至,設計師也要服從于國家的政策和戰略,“戴著鐐銬跳舞”。這樣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讓學生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接觸到建筑的設計。這會導致學校建筑只是冰冷的樓房,缺少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 另一方面是校園淪為宣傳品而主次顛倒。書中講到許多統治者將建筑當作宣傳品來使用。反觀當今,學校建筑也有這樣的傾向。建造者企圖用建筑來展示學校的經濟實力,在教育界的地位,或者是刻意通過建筑的外觀和構造來傳達某種校園文化或是地域文化。然而對于教育理念的傳達,對于學?!耙匀藶楸尽钡娜宋年P懷的傳達,卻是少之又少。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的行為,是一種膚淺的“面子工程”。 《權力與建筑》一書讓人關注到教育場域的空間、意象和權力,各種“權力”蘊含于學校建筑與空間之中。如前所述,教室內部的空間布局看似理所應當,但實則可以折射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力關系;學校建筑看似極為普通,但實則可以變成一件“宣傳品”。學校的建筑文化和空間文化,都真實地反映出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建筑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性條件,影響到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如果教育活動中的建筑缺乏教育性,就會悖逆教育的目標。教育活動中各種建筑元素的教育性缺陷,反映的是學校的空間文化理念的缺陷。 在《空間哲學》中,作者提出建筑在現代權力關系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并舉例??伦詣摰摹叭俺ㄩ_主義”。在《權力與建筑》中,作者引用尼采的話“建筑是一種權力的雄辯術”,并舉出例如薩達姆、希特勒等諸多利用建筑昭示權力的例子。將這一觀點和語境放置在學校的建筑和空間中,我們也得出了類似結論。學校建筑的布局設計和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并非理所當然就是這樣的,仔細思考便能發現,兩本書中所說的"權力昭示“在學校的建筑與空間中都有明顯的體現。這促使我們反思教育建筑的本質和意圖,以及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改進方向。 ![]() ![]() 高教課堂研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