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如何克服虛無主義?

     老莊友華 2023-08-15 發布于海南
    圖片

    本期要探討的大問題是:如何克服虛無主義?

    什么是虛無主義(Nihilism)?當然,如果從學術方面來講,虛無主義分為本體論的虛無主義、認識論的虛無主義、生存論的虛無主義、政治上的虛無主義、美學上的虛無主義等等,但是我們今天就在一個最日常的語境中探討虛無主義的問題:感知不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和目的。

    可以說,虛無主義就是哲學上的抑郁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是感覺生活沒有奔頭,沒什么意思,這世界上也沒什么特別值得追求的事情,事情無所謂高下之分,怎么著都行,生活沒有目標,人生沒有意義……每天上班,下班,吃飯,領工資,花錢,打游戲,刷劇,氪金,買皮膚,買衣服,混吃,躺平,等死……如果問他成天這樣活,你享受嗎?他也不享受,他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但他也不知道怎么改變,也不想改變,就是這么賴活著而已。

    虛無主義還有還有另外一種日常的癥狀:噴子型人格。看什么都不順眼,這不行,那不行,這個沒意義,那個沒意義,見什么都要無腦噴兩句,甚至連自己也噴,你拿他還沒辦法,他先把自己噴了一通,然后躺在地上噴你,你說拿他能有什么辦法。

    那如果發現自己陷入了虛無主義,我們該怎么辦呢?虛無主義有辦法被克服嗎?我們能否找尋到人生的意義呢?關于這個大問題,我們將會分享5位哲學家的看法,他們分別是:主張信仰至上的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主張一種意志主義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主張一種超人哲學的德國哲學家尼采,主張一種存在主義的法國哲學家薩特,以及主張一種荒謬主義的法國哲學家加繆。

    如果把虛無主義視作一種病癥,每一位哲學家視作醫生,他們首先會給出他們的診斷,然后再給出他們的藥方

     1  

    克爾凱郭爾:信仰至上

    理性主義、客觀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西方形而上學,導致了對真實的個體化的生存的遺忘。

    圖片

    叔本華:意志主義

    人生就是在欲望不滿的痛苦和欲望滿足后的厭倦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

      2 

    圖片

     3  

    尼采:超人哲學

    造成虛無主義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彼岸的信仰崩塌了,根本來看,虛無主義的原因就是對彼岸謊言的信仰本身。

    圖片

    薩特:存在主義

    存在先于本質,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種虛無。

      4 

    圖片

     5  

    加繆:荒謬主義

    接受無意義,不要想你的生活有什么目的和意義,一切都在于生活的過程。

    圖片
    圖片

    克爾凱郭爾:信仰至上

    理性主義、客觀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西方形而上學,導致了對真實的個體化的生存的遺忘。

    診斷:理性

    克爾凱郭爾對虛無主義的病因診斷:追求理性主義、客觀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西方形而上學,導致了對真實的個體化的生存的遺忘,從而導致了虛無主義。

    克爾凱郭爾是一個丹麥哲學家,他生活在19世紀上半葉,當時主流的哲學是黑格爾的哲學,而黑格爾的哲學就是典型的理性主義、客觀主義和整體主義的形而上學,甚至可以說黑格爾的哲學就是把西方形而上學發展到了極致。

    什么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s)?當然不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學的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思維方式,中學課本里面的解釋和哲學圈里的主流解釋說的不是一回事,在哲學圈里面,形而上學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把這個世界分為表象和本質,當然本質是高于表象的,表象不是最真實的存在,最真實的存在是本質。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紛繁蕪雜的世界都只是表象,而在表象背后,還有一個本質世界,這個本質的世界是統一的、永恒的、純粹的、美好的,因而也是能給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的。

    而且,這種形而上學都會追求一種普遍主義和整體主義的理論體系,也就是說,這個背后的本質或者規律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什么稀奇古怪的現象,放到這個形而上學體系里面,都能解釋得通。正所謂「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就是都能夠被理性解釋得通的。

    黑格爾就搞出了這么一理性主義和整體主義的大全式的哲學體系,任何現象放進黑格爾的體系里面,都能夠用理性的方式解釋得通。當然,這么說聽起來好像略帶貶義,因為這里要介紹的克爾凱郭爾的哲學攻擊的靶子就是黑格爾哲學。其實不僅僅是克爾凱郭爾,后面要介紹的哲學家,包括叔本華、尼采,他們都是以黑格爾為靶子而展開自己的哲學思考的,可以說,西方現代哲學發展的一大動力就是:黑黑格爾。

    當然,我們本期節目講的是虛無主義,不可能詳細講黑格爾哲學了,如果我們通過打比方來通俗地來解釋黑格爾哲學的話,黑格爾哲學就像你在學校里面認真學習的一本權威教科書,這本權威教科書寫得特別科學、特別理性,還寫得特別厚,把世界上會遇到的問題都寫上了,而且還形成了一套特別圓融的體系。老師還給你劃了重點,給不同的題分了等級了,你把這些題都做會了,你就達到本科水平了,你如果還能把這些題做會了,你就能達到碩士水平了,你如果還能把這些題都給做會了,那你就達到博士水平了……你就跟打怪升級似的,一步一步地,從小學升級到博士,把教科書里面的所有知識都學會了,然后在學校里面參加了各種考試,你每次都考得非常優秀,基本上沒有你不會做的題了。

    黑格爾的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就像這本權威教科書一樣,為我們的人生意義提供了整體的解決方案,但是克爾凱郭爾認為,虛無主義的原因就在于,這只是一個假象,這套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面對真實的生活毫無指導作用。

    這就相當于熟讀這本教科書的你一畢業就傻眼了,你發現這個社會上的事情根本不按套路出牌、根本就不在考試大綱上。比如說,你馬上要大學畢業了,你到底是找工作,是考研,還是考公務員?你找工作的話,是找國企還是民企,是進互聯網行業還是進實體行業?你如果考研的話,是出國讀研還是留在國內,是繼續讀本專業,還是換一個更有前途的專業?你考公務員的話,是報考離家近工資低的,還是報考離家遠工資高的?你說,這些抉擇你該怎么選,哪本教科書上能把正確選項寫給你?

    又或者說,你現在準備談戀愛結婚,你對兩個女孩都有好感,但是,你娶了小芳就必須放棄小媛,你娶了小媛就必須放棄小芳,可是小芳和小媛都很好啊,她們倆之間并沒有什么可以用理性說得清楚的高下之分的標準,你必須在小芳和小媛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肝胰家故遣豢赡艿?,否則就犯重婚罪了。

    注意,這倒不是說有一個正確的選項在那里,只不過你獲得的信息不夠充分,尚且不知道這個正確選項是哪個,而是,你怎么選都對,也怎么選都錯。比如你碩士念完了以后面臨要不要繼續讀博深造的問題,并不存在哪種選項是正確的,你選擇讀博會有讀博的活法,你選擇進社會工作會有進社會工作的活法,而且,無論你選擇哪個選項,都會覺得:哎呀,會不會選另外一個更好呀……糾結就是人生的常態。

    克爾凱郭爾認為,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非此即彼的糾結場景,可以說生活中處處都是電車難題這樣的困局,而且還是復雜版本的電車難題,電車難題的思想實驗好歹還把無關變量給你清出去了,而生活中的難題簡直就是盤根錯節,錯綜復雜,根本沒有個頭緒。

    當然我們剛剛舉的例子都是很輕描淡寫的,什么小芳和小媛之間的抉擇,說得跟段子似的,但是,讀者朋友如果是個活人的話,你在你自己的生活中肯定碰到過這種怎么選都對,也怎么選都錯的場景,不存在說你學習了數學、物理學、哲學,然后熟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你就能做出正確的抉擇的。也不存在你到知乎上發個帖子,問老鐵們我該怎么選啊,然后高贊答案就能是正確答案了,不可能的。這種糾結感、無助感、彷徨感、焦慮感,是我們在這里無法用語言說得清楚的,但是讀者朋友如果經歷過的話,懂的都懂……生活是根本沒有標準答案的。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這是因為根本不存在什么理性主義的、普遍主義的、教科書式的人生意義解決方案,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與所有其他人都不同的獨特的個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個人,因此所謂的真理也只有主觀真理,因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該如何生活,不存在一種普遍的、教科書式的標準答案。比如,馬云當年成功的那一套,今天拿來給你抄作業,你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了嗎?不可能的,因為你和馬云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

    理性主義、整體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問題就在于,它企圖給你制造一個幻象:你不是特殊的,你不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你是一個平均人,你和所有其他人都一樣,因此就好像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人都通用的人生意義解決方案——你只要讀了這本教科書,或者聽了這位大師的課,你就開悟了,你就找尋到了通往正確生活的鑰匙了……

    但這只是幻象,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整體主義式的人生意義解決方案,它反而導致了你對最真實的個體化的生存的遺忘,導致了你脫離了教科書就不會獨立生活了,當你在真實的生活中遭遇到真實的場景時,比如面臨到底是考公還是考研,面臨娶小芳還是小媛的時候,整體主義的方案只會讓你茫然無措。

    藥方:信仰

    既然理性主義、整體主義的教科書不頂用了,對于人生中的重大決策,你需要自己做出決斷。注意,是決斷,決斷的意思就是它在理性上是無所謂正確與否的。對于沒有標準答案的題,你該怎么解呢?

    克爾凱郭爾說,不要忘了,人的生存的根本事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真理都是主觀的,如果外在的、理性的、整體的教科書不頂用了,我們就要回歸內心,回歸到自己內心一種最本己的情感,這種情感是非理性的,是用道理說不清楚的最內在、但又最真實的體驗。

    還是拿小芳和小媛來舉例子,究竟在小芳和小媛之間怎么抉擇,這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完全取決于你非理性的決斷。就好比說,你后來娶了其中一個人,比如說娶了小芳,后來有一天,小芳問你:當初為什么選我而沒有選小媛?你這時候千萬不要給出理性主義的解答,不要跟她講道理,比如說因為你更漂亮,或者因為你學歷更高,你還傻呵呵地拿出了當年的直男小日記本,左面這一頁寫了娶小芳的好處和弊端,右面這一頁寫了娶小媛的好處和弊端,然后一加總——娶小芳的凈收益大于娶小媛的凈收益,所以此題的解就是:娶小芳。你還舔著臉跟你小芳說:嘿,老婆,你看,這道數學題多么理性、多么客觀,多么有說服力呀。

    你要這么說的話,晚上就要跪一夜電腦主板了。不要跟你的老婆講道理!這倒不是說你老婆是不講道理的人,而是,對于人生的重大決策任何道理都是不完備的、有破綻的,就比如說你說當初是因為你老婆更漂亮所以你選了她,那她就會反問:以后碰到一個更漂亮的你會不會就變心了呢?你通過算算術來娶老婆,這不是愛情,這是愛情買賣。

    所以,你需要要給出一種決斷式的、非理性的、沒有道理的回答。比如這樣的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雖然從理性上來講,你沒有小媛漂亮,你的身材也沒她好,你的學歷也沒有她高,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的內心總有一種莫名的、非理性的、抑制不住的沖動,我就是要和你在一起,老婆,我愛你……

    你老婆并不是要聽你能給出理性的理由,而是要聽你的態度。在關乎人生的重大決策方面,一切道理、一切理性都是無力的,甚至都是荒謬的。

    對于伴侶的選擇只是人生重大選擇的其中一例,既然人生意義沒有理性的、客觀的、普遍的解決方案,在克爾凱郭爾看來,最終你人生意義的附著,需要落到信仰之上。

    克爾凱郭爾這里所謂的信仰就是對上帝的信仰,而且,同樣地,這種信仰也是非理性的、沒有道理的,在克爾凱郭爾看來,信仰是不是真信仰,不在于理性的權衡,而在于一種承諾、一種誓約,在于當你只有自己這么一個孤獨無助的自我時,敢不敢把自己這一百來斤完全交出去,面對信仰,縱身一躍。

    克爾凱郭爾當然反對那種基于理性權衡的信仰,這些都是假信仰。西方哲學史上有很多企圖通過理性來證明上帝存在、證明信仰的合理性的努力,克爾凱郭爾統統看不上。比如17世紀的法國科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用理性的方式證明了對上帝信仰的合理性,搞出了個所謂的「帕斯卡的賭注」:要選擇是否信仰上帝,我們就需要權衡權衡,帕斯卡列了一個矩陣:

    圖片

    要么上帝存在,要么上帝不存在,另一個維度是,要么我們信上帝,要么我們不信上帝,各種排列組合,得出的結就是:我們應當選擇信仰上帝,因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我們就賺大了,那如果上帝不存在,我們也沒什么損失。那么面對這一盤博弈,你不必是一個賭場上的老手,只要你是一個聰明人,你就應該選擇信仰上帝。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這簡直就是胡扯,這相當于是計算信仰上帝的性價比,這樣的信仰也太廉價了,這就像你老婆問你當初為什么選了她,你掏出了你的直男小本本跟他算算術一樣,對上帝的信仰如果是算性價比算出來的,這不是信仰,這只是做買賣。在這個意義上,克爾凱郭爾和希臘化時期的神學家德爾圖良想到一塊去了,德爾圖良有一句名言叫做:「因其荒謬,所以信仰」。這意思就是,正是因為它是不講道理的,所以對它的信仰才是真信仰,講得通道理的信仰只是算計而已。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人,因而沒有什么理性的、普遍的、教科書式的人生意義解決方案,要克服虛無主義,在于你敢不敢義無反顧地把自己交出去,找到自己愿意奮不顧身的信仰。

    當然,雖然克爾凱郭爾講的信仰是對上帝的信仰,但放在我們這兒的語境中,也不是說要我們一定要去信個什么教,而是說,你能不能找到那個讓自己奮不顧身的那個使命、那個愿意做出承諾和誓約的事情。其實也就是汪峰老師說的「你有什么夢想?」夢想是出于熱愛,夢想是非理性的,因為理性的教科書不能指導你的人生。

    叔本華:意志主義 

    人生就是在欲望不滿的痛苦和欲望滿足后的厭倦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

    圖片

     診斷:欲望

    叔本華對虛無主義的病因診斷:人們總是在欲望的驅使下不停地追求新的滿足。

    為什么滿足自己的欲望就造成虛無主義了呢?這就要從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說起了,而如果要說起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我們又不得不從康德的哲學說起,因為叔本華的哲學就是繼承自康德的。

    在康德的世界觀里,世界分為表象世界和本質世界,之前提到,形而上學會把世界分為表象世界和本質世界,但是康德這里的二分不是形而上學的,而是一種認識論的,也就是說,人只能認識表象世界,但對于事物的本質,人的認識是無法涉足的。用康德哲學的話來說,我們只能認識現象界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的認知范疇能夠投射其中的現象界。

    就好比說,這有一個蘋果,我能通過我的視覺感受到它是紅色的,我能通過我的觸覺感受到它絲滑的手感和它的重量,我能通過我的嗅覺感受到它的清香的氣息,我能通過我的味覺感受到它酸酸甜甜的味道……但是,撇除這些現象,你如果再問我:這個蘋果本身是什么?這我們就沒法認知了。

    本質并不在時空之中,時空本身就是我們認知的形式,對于本質世界,我們是不可知的,康德把這個本質世界里的東西叫做「物自體」(things-in-themselves),德語原文叫做Ding an sich。

    物自體就相當于我們對表象能夠產生認識的「第一推動力」,因為表象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它必須要有這個「第一推動力」來刺激我們的認知形式才行。但是,對于這個「第一推動力」本身,我們無法對其做出任何描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康德是一個不可知論者。

    說完康德哲學,我們回到叔本華的哲學,叔本華一方面繼承了康德的這個二分世界觀,把世界分為表象與本質,但另一方面,叔本華也對康德的哲學進行了改造。叔本華認為,康德哲學還不夠徹底,康德的物自體并不是不可描述之物,在叔本華看來,這個物自體、這個使得表象得以產生的「第一推動力」就是意志。意志就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我們在經驗世界中看到的各種現象的生滅運動,其背后都是由意志推動的。

    什么是叔本華所說的意志?這個意志不單單指我要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的這種特定的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意志,它不是誰的意志,而就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意志是一種底層的、盲目的、不可抑制的沖動,它沒有任何原因和根據,它就是一種純粹的傾向,這種純粹的傾向就是:求生存、求存在,所以叔本華所謂的意志也叫求生意志,Wille zum Leben,英文是will to live,是一種求生存的意志。這種求生意志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它驅動著宇宙萬物的生滅運動,我們套用現代科學的話說,就好比說萬物都有一種抵抗熵增的意志(總體而言是加劇熵增的意志),動植物不停地繁衍后代,細胞不斷復制自身,病毒不停地變異,都是在求生意志的驅動下的產物,甚至包括無生命物也是在求生意志的驅動下運動的,比如水往低處流,石頭往下落,這也是在抵抗熵增,石頭往下落就是引力的作用,有引力的話才能聚集成星球。

    你要是覺得叔本華的這個所謂的求生意志有點玄乎不好理解的話,你就把它理解成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雖然不是很準確,但有點近似。自然選擇好像一個無形之手一樣讓生命不斷進化,生命不斷地覓食和繁衍,不斷地求生存,不斷地傳播自己的基因,如果一件事情對傳播基因有利,那么自然選擇就會驅使生命去執行它。而且,這個自然選擇是無目的的,達爾文學說的一個革命性的體現就在于他推翻了古代的目的論世界觀,而叔本華所謂的求生意志也是無目的的,它并不是要往哪個方向去求生存,它既不向善也不向惡,求生意志就是一種盲目的沖動,一種不可名狀的,推動這個世界運行的原始本能。

    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是由求生意志驅動的,那么,這一套本體論在倫理上導致了什么后果呢,叔本華認為,這個驅動萬物的求生意志就是所有人生苦難的根源。

    首先,既然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你這個人作為一個表象,你的所有行動其實都是求生意志在驅動著你去做的,它的表現就是你身上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你的各種行動看似是出于自己的理性規劃和自由意志,其實就是求生意志通過欲望來誘使你去實現它自身的工具而已。你是不自由的,你只是求生意志的奴隸。

    比如說,求生意志的一種最直接、最堅決的表現就是生殖意志(will to reproduce),因為求生意志要求生存,那就要抵制死亡,抵制死亡的方式就是繁殖后代。人的兩性關系、愛情、婚姻,無非就是生殖意志實現自身的工具。你以為你在你的朋友圈里面給你的男神、女神點贊、投幣、一鍵三連是出于你對他發的這條朋友圈的在理智上的認同嗎?不是的,你就是一個工具人,是生殖意志主宰著你去給你的男神女神點贊投幣加一鍵三連的。

    此外,你以為追求到自己的男神或者女神以后,生活就圓滿了嗎?就像小時候看的童話故事一樣,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了,然后畫面漸白,故事結束。

    然而,真實的生活不是這種劇情,在求生意志的驅動下,人就有無窮的欲望要去滿足,并不會有圓滿的一天,你會在欲望的苦海里無盡地煎熬。要么,就是欲求不滿,你很焦慮、很痛苦,要么,就是欲望滿足了,你覺得「就這?」,然后陷入一種空虛感之中。

    這就好比說,你提前兩年準備考研,你每天起早貪黑,用功復習,滿心期待能夠考研成功,為此你很焦慮,你害怕失敗,結果你還真沒考上。你想要得到的東西沒得到,你很痛苦,你很悲傷,你滿地打滾。然后你第二年又參加考研了,這一次你吸取了第一年失敗的經驗教訓,你第二年考上了,你滿心歡喜,夢想終于實現。但是,你以為考研成功以后就完全上岸了嗎?你這種開心的感覺沒過三天就趨于平淡,你發現你的生活并沒有因此進入一個純白色的至善狀態,生活一如往常,你開始覺得無聊,開始念想其他東西,你想我要是談個戀愛就好了,然后你去追求異性,又來了一輪和考研過程類似的經歷。你就從一個欲望的漩渦跳向了另一個欲望的漩渦,永無止境。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的上岸,苦海無邊,根本沒有岸,有的只是在沒滿足這個欲求之前的那個短暫的錯覺,一旦踏上了這個岸邊,這個岸就后移了,你永遠也不會真正地上岸。

    在這里,叔本華說出了他的那句名言金句:人生就是在欲望不滿的痛苦和欲望滿足后的厭倦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

    所以,在叔本華看來,虛無主義的病因就是你屈從于求生意志,在欲望的苦海里不停地煎熬著。

    藥方:禁欲

    叔本華開出的藥方,一言以蔽之,就是否定求生意志,不要在虛幻的欲念中尋找人生的意義,你對欲念的執著只會造成你的痛苦和厭倦。

    也許有人聽了,會認為叔本華在鼓勵自殺,因為自殺就算是否定了求生意志。

    叔本華是明確反對自殺的,因為自殺并沒有否定求生意志,反而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成全了求生意志對你的宰制。你之所以想要自殺,恰恰是因為你太愛你的欲望了,你承受不了你的欲壑難填。因此,自殺你就輸了,這不是對虛無主義的克服,你這是對虛無主義的屈服。

    自殺是無法否定求生意志的,那究竟怎么否定求生意志,叔本華開出了兩味藥:一味是審美,一味是禁欲。

    1.審美

    為什么審美能幫助人否定求生意志呢?試想,平時你看待身邊的事情,哪怕是看待網絡上的事情,你都充滿了各種欲念,要么就是感嘆YYDS,要么就是感嘆NMSL,現在的彈幕的戾氣都很重,這就是受到求生意志的宰制的表現,因為你總是帶著自身的利害關系去評判這些事情,所以你就看不開。

    因此我們需要去欣賞藝術作品,因為審美是無利害的這里。這里說的審美不是刷短視頻,而是去欣賞像詩歌,音樂,畫作,戲劇這樣的藝術作品。當你對藝術作品進行審美的時候,你會暫時忘記自我,忘記自身的欲望,對藝術的審美會懸置掉你自身的欲念和利害關系,你不會急著去發彈幕評判,而是去共情。

    比如,當你看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時候,如果你真正帶著共情看進去了,你不會傻兮兮地發個彈幕問這里面誰是壞人?然后跟人在彈幕里撕起來,而是設身處地地與劇中的俄狄浦斯深度共情,感受到命運的無常。

    欣賞畫作、欣賞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藝術作品能有一種間離的效果,讓你暫時擺脫掉欲念的宰制,能夠直達所謂的理念世界,從而讓你達到一種超然的狀態,達到內心的平和。

    但是,畢竟,藝術審美也只是暫時能讓你獲得內心的平和,等你走出劇院,走出展覽館,過不了多久,你還是會被世俗的紛紛擾擾所牽絆,你還是會回到痛苦和厭倦的鐘擺之中。所以,想要克服虛無主義,審美這味藥至多算是個藥引子,正藥還得是下一味藥,那就是禁欲。

    2.禁欲

    叔本華的哲學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所以他的哲學看起來非常佛系,叔本華說的在痛苦和厭倦之間的鐘擺,從一個欲望的漩渦跳向另一個欲望的漩渦,這也就是佛學里面講的「苦」。那么怎么樣脫離苦海、離苦得樂呢,和佛學一樣,叔本華的哲學也是講求禁欲的,因為如果我們認清了世界的本質是意志,認清了我們痛苦的來源就是個體的意志,那么我們與求生意志進行抗爭的終結解決方案就是徹底放棄抗爭。

    想要擺脫求生意志對人的煎熬,我們必須清除自己的各種欲念,這樣的話求生意志就拿你沒辦法了,用中國話說就是無欲則剛。

    叔本華認為,首先,你要克服性欲,之前也提到,求生意志最堅決的表現就是生殖意志,性欲就相當于把你身上的求生意志延續到了你死亡之后,讓你的后代繼續遭受求生意志的煎熬。于是呢,你的人生呢,就像是被上了發條,總是到處去求偶,叔本華的告誡是,不要期盼從什么愛情故事里面獲得人生的意義,這些都是虛幻的。

    當你戒除掉種種欲念以后,你的內心會有一種釋然,當其他人遭遇到欲念的煎熬而滿地打滾,渾身抽搐的時候,你面對這些欲念,比如女神對你示好了,你也只是微微一笑,絕對不抽。

    做到禁欲的你,也就徹底地放棄了個體的意志,只有當你放棄了個體的意志,你才能和那個推動世界運行的意志合而為一。而這個時候,你就達到了一種「無」的境界,無欲,無我,充盈你的內心的是無比的喜悅,但同時你的內心又像平靜的水面一樣,沒有一絲漣漪。自此,你就擺脫了痛苦和厭倦之間的鐘擺,達到了佛家所說的涅槃的境界。

    圖片

    尼采:超人哲學

    造成虛無主義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彼岸的信仰崩塌了,根本來看,虛無主義的原因就是對彼岸謊言的信仰本身。

     診斷:謊言

    尼采對虛無主義的病因診斷:上帝死了。

    我們雖然很多人沒讀過尼采的書,但是肯定都聽說過尼采提出的一句著名的口號「上帝死了(God is Dead)」。上帝死了造成了歐洲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就是上帝死了的直接后果。

    道理很簡單,因為那時候的人們普遍信仰宗教,而人們的人生意義就是由宗教信仰來賦予的。大家想啊,我們的人生好短暫的,我們都會死,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會灰飛煙滅,nothing lasts forever。

    但是,我們卻對永恒有一種渴望,我們會覺得人生的意義應當由某種永恒性的東西來賦予,所以我們如果想要給自己的人生找到意義,我們就必須超越這個萬物皆流、無物常駐的此岸世界,而錨定到一個超越的、永恒的彼岸世界那里去。

    宗教就是一種對彼岸世界的信仰的產物。有了那個彼岸的信仰,我們才會覺得,我們在此岸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成天996,上班下班擠地鐵,扶老奶奶過馬路,這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在此岸世界越勤勞越有德行,就越能說明我們是能得到救贖上天堂的。我們在此岸的生活必須要勾連到彼岸的報償之上,這樣我們才會在此岸踏踏實實地生活。

    但是,由于啟蒙主義和現代科學的發展,突然有一天,我們得知上帝死了,根本沒有彼岸,我們只有此岸,不會有救贖的到來,我們活著,然后我們就死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所以,尼采拋出「上帝死了」這句口號,并不是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拋出的,這不是歡呼,而是一種沉痛的宣告:上帝死了,虛無主義的時代來了,我們該何去何從???

    那么這是不是說,尼采主張要返回到對基督教的信仰之中呢?就像之前克爾凱郭爾給出的方案那樣,面對信仰,縱身一躍?當然不是,尼采是一個著名的敵基督者,敵基督就是反對基督教的意思,他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做《敵基督者》。

    尼采認為,為什么人們會陷入虛無主義,恰恰就是基督教的彼岸信仰造成的。

    這話怎么說?剛剛不是說上帝死了是虛無主義的原因,怎么這里又說信上帝就是虛無主義的原因呢?其實道理也是很簡單,在尼采看來,根本沒有什么彼岸,沒有彼岸就沒有彼岸嘛,本來這事兒沒審美問題的,結果被一幫彼岸世界的信徒編造出了一個彼岸的謊言出來,搞得大家都信以為真了。但是謊言終究會被戳破,一旦謊言戳破,虛無主義就來了。

    這就好比說呢,最后一個月快過年了,本來我打算領了最后一個月的工資就開開心心地回家過年了,結果老板跑過來跟我說,不止有工資哦,還會額外發給你5萬塊錢年終獎。我說還有這好事兒,感謝公司,感謝老板!然后這個月我每天工作的都十分虔誠,都是抱著感恩的心來工作的。結果后來,你告訴我并沒有年終獎,這是一個謊言,這把我失落的。本來你不跟我提這事兒我還挺開心的,結果現在我感覺自己跟丟了5萬塊錢似的,你說我回家以后這年過得能開心的嗎?

    同樣的道理,恰恰是彼岸的謊言造成了虛無主義。

    你以為尼采批評的只是基督教嗎?當然不是,他批評一切編織彼岸謊言的形而上學。我們之前在介紹克爾凱郭爾的時候已經解釋過什么是形而上學了,再解釋一遍:形而上學就是把這個世界分為表象和本質,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紛繁蕪雜的世界都是表象,在表象的背后,還有一個主宰表象的本質世界,這個本質世界是統一的、永恒的、純粹的、美好的,因而也是能給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的。

    之前提到,黑格爾哲學就是一種形而上學,尼采這里拿出來當靶子的形而上學是柏拉圖的哲學,柏拉圖哲學也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柏拉圖提出過理念論,世間萬物并不是自在的,世間萬物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分有了理念,桌子有桌子的理念,人有人的理念,善有善的理念。理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純粹的、永恒的,是高居于彼岸世界的。拉斐爾的那副畫里面,柏拉圖一手指天,指的就是那個彼岸世界。

    這種柏拉圖主義如果只是在哲學家小圈子里面糊弄人就算了,要知道,后來這種柏拉圖主義用戶下沉了,擴散到了千家萬戶之中,這就是后來的基督教。在尼采看來,基督教是柏拉圖主義的一種變體,因為二者都編織了一套彼岸的謊言,柏拉圖哲學也講靈魂不死,善惡有報,只不過基督教是用戶下沉了的柏拉圖主義,尼采把它叫做「民眾版本的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for the Masses)」。

    無論是柏拉圖主義的形而上學,還是民眾版本的柏拉圖主義的基督教,都是建立在彼岸謊言的基礎上的,這就是造成虛無主義的原因。

     

    為什么對彼岸的信仰會導致虛無主義?這就要說道尼采哲學的一個關鍵點了,那就是生命力的展現。

    說到這里,我們就要說到尼采和叔本華的分歧了。尼采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尼采自己年輕的時候,讀到了叔本華的《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這本書,深受啟發,成了叔本華的迷弟,自己還寫了一本名為《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一書。也是受到了叔本華的影響,尼采開啟了自己的哲學之路,用尼采自己的話說:叔本華是他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教育者」。

    但是,尼采后來自己的思想與叔本華分道揚鑣,因為尼采認為叔本華的思想太悲觀了,最終還導向了佛系的禁欲主義。尼采認同叔本華的地方在于:確實,一切都受到意志的宰制,但是,由這個前提,就必然導向了叔本華給的悲觀主義的結論了嗎?尼采并不認同這個結論。

    關鍵就在于,尼采對叔本華提出的意志Wille,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叔本華的Wille 是一種求生存的Wille ,是Wille zum Leben,英文是will to live,而尼采的Wille是一種不停地要搞事情的Wille,是Wille zur Macht,英文是will to power,中文翻譯叫做權力意志,或者強力意志。

    英文和中文的翻譯都沒法翻出Wille zur Macht的意思,我們還是從Wille zur Macht與Wille zum Leben的對比中來理解。叔本華所謂的意志只是一種消極的求生意志,只是為了活著,為了自保,但是尼采認為,生命的首要原則不單單是求生存,而是生命力的釋放,是要把自己變得的更強大,更充沛,更豐富,因而總是一種想要創造,要搞事情,想要獲得更多力量的意志。簡單說,叔本華的求生意志是一種消極的、求自保、求繁衍的意志,而尼采的權力意志是一種積極的、要搞事情、要變得更強大的意志。一個消極,一個積極。

    所以呢,正是基于一種消極的求生意志,叔本華最終導向了要徹底否定意志,走向了佛系禁欲主義。尼采并不認同這個結論,用魯迅先生的話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敢于正視慘淡的人生。我們知道,魯迅先生的思想深受尼采哲學的影響。

    不同于叔本華,尼采卻認為,生命意志是好東西啊,它是一種想要創造、想要搞事情、傾向于釋放生命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蓬勃,更茂盛的權力意志。所以根本而言,怎么定義虛無主義?在尼采看來,虛無主義就是對生命力的否定。一切否定現實的生命價值的,讓生命力衰頹的,都是虛無主義。

    所以我們說回來,為什么對彼岸的信仰會導致虛無主義?因為對彼岸的信仰,導致了對現實的生命力的壓抑。你這一輩子在此岸活著是為了兌現下一輩子在彼岸的幸福生活,這一輩子的此岸生活不是你的終極目的,那你還會好好活好這一輩子嗎?

    總結一下,在尼采看來,造成虛無主義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彼岸的信仰崩塌了,根本來看,虛無主義的原因就是對彼岸謊言的信仰本身,因為對彼岸的信仰壓抑了此岸的生命力。

    藥方:超人

    總體而言,分兩步走:一是破,二是立。

     

    破就是打碎一切柏拉圖主義及其變體,包括形而上學,包括宗教信仰,甚至包括啟蒙主義推崇的科學理性,這些否定生命的彼岸謊言都應當打破。

    尼采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做《偶像的黃昏》,副標題是「如何用鐵錘從事哲學」,意思就是要用鐵錘把那些彼岸謊言這些偶像統統打碎。

    那進行完破的這一步,下面就進入到立這一步了,尼采要立什么呢?這就要說到尼采的超人哲學了。

    什么是超人(Overman,übermensch)?當然,由于尼采著作的文學性,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我們大致可以說,超人是相對于上帝而言的。尼采說,「上帝死了,超人誕生」,超人就是此岸的上帝,當我們打碎彼岸的謊言以后,我們生存的意義無須再到彼岸那里去尋找,我們需要在此岸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意義。超人不需要彼岸的救贖,超人自己就能救贖自己。

    尼采說,「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超人不需要把人生意義維系在虛無縹緲的彼岸,超人熱愛此岸的大地,超人立足于此岸的堅實地面上,就能自行創造價值。超人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告訴自己應當怎么活。

    這也要聯系到「權力意志」這個概念來說,尼采哲學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權力意志是一種想要創造、想要搞事情、傾向于釋放生命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蓬勃,更茂盛的意志。而這種權力意志,在上帝死了之后,在此岸世界里,就更能發揮大用場了。此前都是彼岸的上帝教我們如何生活,我們都是按照彼岸的價值來安度自己,而現在,我們可以在此岸的大地上自行創造價值了,我們的生命意志、權力意志終于可以得到盡情發揮了,這可是應當開香檳的事情。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會為這事開香檳,據此,尼采區分了兩種道德,或者可以理解為兩種生活方式,一種叫做奴隸道德(Slave Morality),另一種叫做主人道德(Master Morality)。

    奴隸道德就是之前提到的柏拉圖主義的信徒,以及基督徒,也包括叔本華這種佛系禁欲主義者,就是不敢自己給自己創造生命意義,他們就不會為上帝死了開香檳,他們總會用虛假的彼岸信仰自我欺騙,壓制自己的生命力,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虛妄的觀念里。

    而主人道德則與此相反,就像之前提到的魯迅先生說的,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主人的道德也就是超人的道德,超人在荒蕪的大地上自行創造生命的價值,盡情釋放自己的生命力,自己救贖自己。用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話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熱愛生活。

    尼采的告誡是,我們應當擁抱主人道德,而要摒棄奴隸道德,奴隸道德是生命的凋敝,主人道德才是釋放怒放的生命。

    薩特:存在主義

    存在先于本質,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種虛無。

    圖片

    診斷:虛無

    薩特對虛無主義的病因診斷: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種虛無。

    我們需要從薩特的一句名言金句說起:「存在先于本質」。這句話如何理解?薩特首先區分了兩種存在,一種是物的存在,另一種是人的存在。物的存在是本質先于存在的,就比如說一個杯子,這個杯子在被制造出來之前,它的本質就已經先存在了,它的本質就是它是一個杯子,一個盛水的容器,這就是它的本質。而且它是逃脫不了它的本質的,哪怕它被打碎了,它也是一個碎了的杯子。

    但是,人有這種固定的本質嗎?人沒有,人不是一種現成的、確定的存在,人的本質總是有待形成的,人可以是好人,可以是壞人,可以是程序員,也可以是up主。人總是面臨可能性的,人總是不斷地將自身推向將來的可能性,人不外是自己主觀選擇成為的那個東西。人永遠不會是什么,人永遠都在成為什么。

    薩特認為人不同于所有其他物的地方在于,人是自由的。注意,薩特這里說人是自由的,并不是像有些其他哲學家那樣,說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好像自由只是人的屬性之一,薩特說人是自由的,是說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自由,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因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空無、一種虛無。

    為了方便我們理解薩特哲學,我們不妨這三個概念看做是相通或等價的,那就是「人的存在」,「虛無」,以及「自由」。人是沒有固定的本質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無,因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絕對的自由。

    人是自由,這聽起來好像是對人的一種褒獎,裴多菲有詩為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經常被人視為是至高的價值。

    但是,薩特說的人的自由,不是說我既可以自由地選擇吃炸雞,又可以自由地選擇吃麻辣燙,薩特說的自由是人的一種根本的處境,也就是,你沒有固定的本質,你永遠是面向可能性而生活,而這種絕對自由的處境,對于很多人而言,又是可怕的,因為這意味著你得不停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主動地行動,去創造自己生活的意義,而且任何他人都幫不了你,你只能自己去為自己創造生活的意義。而這,又好累啊,這意味著你永遠沒有舒適圈,你永遠要不停地出圈。哲學家弗洛姆有本書的書名就叫做《逃避自由》,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懼怕自由,想要逃避自由,于是,他們就陷入一種自我欺騙的狀態中。「自我欺騙」也是薩特哲學的一個術語,它的法語是mauvaise foi,翻譯成英文是bad faith,直譯過來就是「壞的信仰」的意思,其實簡單說就是自己給自己貼標簽,來自己騙自己——我不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不是一個面向可能性的人,我是有本質的,我是有標簽的,他們都說我是一個打工人,啊對對對我就是一個打工人,他們都說我是一個up主,啊對對對我就是一個up主,然后我就躺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標簽里面感覺很舒服,感覺自己很圓滿了。我把自己這一百多斤的身子整個兒交給這些個標簽了,我只需要像一個up主那樣去活著就行了,我自己就不用做出自由的選擇了,我就成了一個物,成了一個本質先于存在的東西。

    薩特會說,你這是自己騙自己啊,這些個標簽都是他人給你編的,你還真信了?你這一百多斤的身子是交不出去的,因為你無論如何都是自由的,用薩特的話說,「人是被判為自由的」,這是逃無可逃的,因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虛無。

    藥方:行動

    其實薩特并不講求要克服虛無,因為這是人的根本生存處境,他反而認為,人的這么一種虛無的根本處境,并不是一件讓人悲觀的事情,反而,你去自欺式地逃避自己的虛無的處境,逃避自由,反而是可悲的。

    人的絕對自由,對于很多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重負,因為自由意味著你要去承擔自由選擇所帶來的責任,但是,人的絕對自由也意味著人的尊嚴以及人生活的希望。試想,如果人也是一種本質先于存在的東西,那你的生活還有什么意思呢?一種已經被定型了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

    大家都看過科幻電影《降臨》,這電影里有個設定,就是你獲得了一種超能力,能把自己的一生一眼看到頭,你能提前知道,自己以后做什么職業,和誰結婚,生幾個孩子,甚至都能提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這樣一眼看到頭的生活,穩當是挺穩當的,但這還有什么活頭呢?這不叫生活,這叫出席自己的生活。而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就在于它總是面向可能性的生活。

    當然,薩特說我們永遠是自由的,這倒不是說,你可以活成你想要的任何你想要成為的樣子,薩特說的自由是一種意識上的自由,并不是說我想自由地成為億萬富翁我就肯定能成為億萬富翁,而是說,人不存在這樣一種狀況:活到這個份上,我已經活圓滿了,而是,我總是可以有所作為,總是可以make a difference,我總是面向可能性而生活。

    人的這種總是面向可能性而生活的境遇,就為我們的積極行動打開了空間,薩特的哲學是一種行動的哲學,它講求我們要不停地行動,去積極地塑造我們的可能性,這樣的生活,才是不油膩的生活。

    我們雖然逃無可逃地處在一種虛無的處境中,這種處境,我們不要逃避,我們要認清這種生存處境,剩下的,就是積極地去行動。所以薩特行動哲學給我們的啟發簡單概括就是:認清形勢,干就完了。

    圖片

    加繆:荒謬主義

    接受無意義,不要想你的生活有什么目的和意義,一切都在于生活的過程。

     診斷:荒謬

    加繆對虛無主義的病因診斷:荒謬感。

    什么是荒謬(Absurdity)?荒謬是一種感受,是一種荒謬感,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感覺這一切都很荒謬,很沒有意義,我做的這些個事情都很沒意義,很荒謬。

    這個荒謬感的來源,并不是說世界本身是荒謬的,而是說,世界本身并沒有自身的目的和意義,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界只是存在在那里,不好不壞,不悲不喜,它本身并不荒謬。而荒謬感真正的來源在于,我們人總是要追問目的和意義的,于是,生存在這個世界中的我們,總是會把自己對于目的和意義的期待投射到這個世界上,但是剛剛我們說了,世界自身是不帶目的和意義的。每次我們都想要問世界要意義,但世界卻對我們毫無應答,于是,我們就總是會感受到一種我們的生存和世界本身的有一種深深隔離感,而這種隔離感,就是荒謬的來源。

    荒謬感就是讓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與我無關。

    當這種荒謬感來臨的時候,比如,我正玩命996呢,此時正聽著領導在會上對我訓話,突然一陣荒謬感來臨,萬物靜音,我就看見領導的嘴一張一合不知道在說哪國語言,這時候我不禁自問:我的生活,我手頭做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嗎?我每天一大早起床,擠地鐵上班,跟同事勾心斗角,聽領導訓話,下班擠地鐵回家,癱坐在沙發上,聽老婆念叨她今天買的新衣服……周而復始,每天都這樣生活,上班,下班,結婚,生子,生一胎,生二胎,生三胎,做房奴,做孩奴,然后老去,放盒子里。現在,我抬眼一看,領導正跟我訓話,但這一切又與我何干呢?

    每當遭遇到這種荒謬感,我矗立在原地,突然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好荒謬,我深深地感到,這個世界與我無關——我是誰,我在干嘛,我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

    加繆為這種荒謬感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西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里的一個國王,由于得罪了眾神,眾神就判給了他一個最嚴重的懲罰,這個最嚴重的懲罰不是把他給弄死,而是罰他把一個巨石推到山頂。但是,每當西西弗斯費盡力氣把巨石推到山頂,巨石便會滾落到山腳下。于是,西西弗斯又要把石頭再推回來。周而復始,西西弗斯永遠都在做著這樣一種重復而沒有意義的事情。眾神認為,沒有哪種懲罰能比這個更狠了。加繆說,我們人的處境就像是西西弗斯一樣,每天做著重復而無意義的事情,處在深深的荒謬之中。

    藥方:當下

    面對生存的荒謬,加繆的方案是:面對荒謬,我們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反抗荒謬。

    加繆說,一般而言,面對荒謬的生活呢,通常人們會有三種反應,我們來看看其中哪種是真正的反抗荒謬。

    第一種反應是自殺。加繆的《西西弗斯神話》這本書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如果人生沒有意義,那么面對荒謬的人生,我們為什么不去自殺呢?

    但是,加繆隨即反駁了這種方案,因為自殺并不是對荒謬的反抗,而毋寧說是對荒謬的投降,這是一種懦夫的行為。肉體上的自殺并不是反抗荒謬,而是逃避荒謬。

    第二種人們的反應是,投身宗教信仰,我們之前提到的克爾凱郭爾就會贊同這第二種方案。

    但是,加繆認為,這第二種方案依然不是對荒謬的反抗,因為在加繆看來,第二種方案是把荒謬神化了,克爾凱郭爾所信奉的「因其荒謬,所以信仰」就是把荒謬神化了,但是,荒謬本身既不是壞的,也不是好的,它只是毫無理由地在那兒而已,如果把荒謬神話,智能說明你心里面還是放不下這種荒謬感,這依然是對荒謬的屈服,不是反抗。

    而且這第二種方案比起第一種方案也沒好到哪里去,因為第一種中方案是肉體上的自殺,而第二種方案,則是理智上的自殺,這相當于把自己的理智都交出去了。

     

    加繆認為真正的反抗荒謬的方案,是第三種方案,也就是享受當下。

    確實,生活很荒謬,但是,你之所以會總是懷揣著這種荒謬感,就是因為,你腦子里面總在想著,我的生活、我做的這個事情,未來能換來什么目的,什么意義呢?問題就在于,你對這些意義、目的的渴求,恰恰導致了你與世界的隔離,導致了荒謬。生活哪有那么多超出生活本身的目的和意義呢?對超出生活本身的目的和意義的不切實際的期許,才是造成荒謬感的根源。

    所以,加繆給的藥方就是,接受無意義,不要想你的生活有什么目的和意義,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生活本身,超出生活本身的目的和意義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在于生活的過程。

    加繆的意思有點像前兩年熱映的一部電影《心靈奇旅》的意思,電影里的主人公廢了半天勁,非得找到那個人生中的大目的、大意義、大真理、大歸宿,結果到頭來才發現,人生并沒有一個特定的大目的、大意義、大真理、大歸宿,即便是電影中所說的那個火花也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生活本身,就在于體驗生活的每一刻。

    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所追求的那些只有在未來才有可能兌現的目的與意義都是虛幻的,我才能將我人生的重心從未來轉移到當下,不要問未來它能換來什么意義和目的,我們應當享受每一個當下能夠帶給我的體驗,無論它是痛苦還是歡愉。

    之前我們提到的西西弗斯的故事只說了上半段,上半段聽起來好像是個悲劇,西西弗斯周而復始地推著巨石,但是,故事的下半段是,西西弗斯自己明白他的重復的勞作是沒有意義的,他接受了這種無意義,面對荒謬的生活,他采取了一種藐視的態度,他并不企圖從中獲取什么意義了,而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享受他推石頭的每一刻。

    在《西西弗斯的神話》這本書的結尾,加繆這樣寫到:「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斗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的內心感到充實,可以說,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會議總結

    本次研討會摘要如下:

    克爾凱郭爾:信仰至上

    診斷:理性

    藥方:信仰

    叔本華:意志主義

    診斷:欲望

    藥方:禁欲

    尼采:超人哲學

    診斷:謊言

    藥方:超人

    薩特:存在主義

    診斷:虛無

    藥方:行動

    加繆:荒謬主義

    診斷:荒謬

    藥方:當下

     

    對上述言論,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詳情的話,可以參考:

    ◆克爾凱郭爾 著,《最后的、非科學性的附言》,王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叔本華 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

    ◆尼采 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錢春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讓-保羅·薩特 著,《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阿爾貝·加繆 著,《西緒福斯神話》,郭宏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

    ◆唐納德·A.克羅斯比 著,《荒誕的幽靈》,張紅軍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歡迎你也同哲學家們一起參與到對這個大問題的討論之中,他們的看法發表完了,現在,輪到你來發言了,請投出你的一票,并在留言區發表你的看法!

    投票

    更多大問題研討,點擊下方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

    收看本期研討會的視頻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十页|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 国产成人不卡无码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国产欧美久久18| 欧美 日韩 亚洲 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 久久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网站|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网站免费看视频|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国产| 女人的天堂A国产在线观看| 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 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一页|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视频 | 丰满的少妇被猛烈进入白浆|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 玩弄漂亮少妇高潮白浆| 色狠狠色婷婷丁香五月|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日本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二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