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五首名詩賞析,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導語:773年,柳宗元出生于河東(今山西運城)的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 789年,柳宗元開始參加科舉考試,歷經四次方中進士。 793年,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在家守喪,期間隨叔父游歷邠州、寧州等地。 796年,柳宗元與楊氏成婚,并通過博學宏詞考試,開始從政。 798年,柳宗元被任命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后轉為藍田縣尉。 803年,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 805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的永貞革新,試圖改革唐朝的政治和制度,但不幸失敗,被貶為邵州刺史。 805年,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貶為永州司馬。 806年,柳宗元的母親去世,柳宗元在永州度過了十年的流放生活,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文作品。 815年,柳宗元被召回長安,但不久又被改貶為柳州刺史。 819年,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歲。 ![]() 01《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著名的五言絕句,是他在被貶永州期間所作。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大雪紛飛,寒江孤釣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清高孤傲,不屈不撓的精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這兩句是寫風雪之大,天氣之寒。千山、萬徑是夸張的說法,表示茫茫無際的山野。 鳥飛絕、人蹤滅是用動態轉化為靜態的手法,表示一片荒涼寂寞。絕、滅兩字用得很有力度,突出了風雪冷峻逼人的氣氛。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兩句是寫大雪中的寂靜,以及漁翁的形象和心境。孤舟、獨釣是用反復的手法,強調了漁翁的孤獨。 蓑笠翁是用具體的細節,描繪了漁翁的穿著和外貌。 寒江雪是用意象的手法,把江水和雪花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這三個字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它把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僅形成了一幅凝練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這首詩是柳宗元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這個被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這首詩被譽為千古絕唱,其語言簡潔精煉,其意境深遠幽美,其情感高潔堅強。 ![]() 02《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為柳州刺史后,登上城樓,懷念他的四位友人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抒發了他的愁緒和思念之情。 詩中運用了賦、比、興等手法,將景物與情感相結合,寫出了詩人的孤寂和無奈。 詩的結構也很工整,首聯寫登樓所見,頷聯寫近景風雨,頸聯寫遠望山水,尾聯寫音信難通。 全詩情景交融,凄楚動人。 ![]() 03《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漁翁》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小詩,寫于他被貶永州(今湖南零陵)時期。 詩中借用漁翁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寄情于山水的心境,同時也透露了他對政治失意的孤憤。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這兩句寫漁翁的生活情景,首句寫他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永州境內的一座山)歇息,次句寫他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江水,用楚地的竹子做柴生火。這里用了“傍”、“汲”、“燃”等動詞,使畫面生動具體。 同時,也暗示了漁翁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沒有任何雜念和紛擾。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這兩句寫漁翁劃船離去的情景,首句寫旭日初升,云霧散盡,四周寂靜無聲,漁翁已不知去向。 次句寫只聽到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來。 這里用了“銷”、“不見”、“欸乃”等詞,營造了一種神秘奇妙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漁翁與山水的融合,以及他對塵世的超脫和淡泊。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這兩句寫漁翁回望原來的地方的情景,首句寫他回頭一看,已經駕舟行至天際中流,與世隔絕。 次句寫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云相互追逐,沒有任何牽掛和糾纏。 這里用了“回看”、“無心”等詞,表達了漁翁對故鄉和故人的淡漠和忘卻,也反映了詩人對政治生活的失望和厭倦。 《漁翁》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藝術魅力的詩作,它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遠離塵囂、與自然合一的漁翁形象,借以抒發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 ![]() 04《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溪居》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永州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他在溪邊筑室而居,過著閑適的生活。 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樂,實際上曲折地表達被貶謫的幽憤,字里行間隱含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這兩句是正話反說,將不幸之事說成是幸事,表達了對朝中當權派的不滿。簪組是古代官吏的服飾,此指官職。 累是束縛,牽累。南夷是南方少數民族或其居住的地區,這里指永州。謫是被降職或調往邊遠地區。 詩人認為他長久地為做官所累,幸虧貶謫南來這荒夷之地,可以讓他過上閑適的生活。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這四句是強調在此生活的閑適之情。閑暇時與種菜的老農為鄰,有時還真像是在山林隱居的人。農圃是田園,此借指老農。鄰是鄰居。偶似是有時好像。山林客是指隱士。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一大早帶著露水就去鋤草,晚上乘船沿著溪水前進。露草是帶有露水的雜草。榜是船槳。這里用如動詞,劃船。響溪石是觸著溪石而發出響聲。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有時整日獨來獨往碰不見一個行人,于是放聲高歌,聲音久久地回蕩在溝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曠。人是此指故人、知交。長歌是放歌。 楚天是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戰國時期,永州屬楚國。 ![]() 0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是詩人在被貶謫到柳州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和對朝廷的不滿。 詩中運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新穎的比喻,將詩人的愁苦和悲哀深刻地展現出來。詩的結構也很工整,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前后呼應,富有藝術感染力。 詩的第一句是寫登覽所見的景色,廣西獨特的風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詩人用“劍铓”來形容這些山峰,既描繪了山峰的形狀,又暗示了詩人的心情。劍铓是劍鋒,劍的最尖銳的部分,有刺傷、殺傷的意味。 詩人用這樣的比喻,說明他對這些山峰并不喜愛,反而覺得它們像是刺痛他的心靈。 這里也有一種借物抒情的手法,將詩人內心的不平和憤慨寄托在山峰上。 詩的第二句是寫季節和心情,秋天是收獲和蕭瑟的季節,也是思鄉和傷感的季節。 詩人說“秋來處處割愁腸”,用“割”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既與上句“劍铓”的比喻相呼應,又表現出詩人愁苦之深。 處處割愁腸,說明詩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感到無盡的憂傷。 此處是一種借景抒情的手法,將秋天的寂寥和凄涼與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哀怨相聯系。 詩的第三句是寫幻想和愿望,詩人說“若為化得身千億”,表達了他想要擺脫現實困境的強烈愿望。這里用了一個假設語氣,說明詩人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化得身千億,是一個夸張而奇異的想象,既體現了詩人對佛學的了解(佛教有化身千億之說),又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詩的第四句是寫行動和目標,詩人說“散上峰頭望故鄉”,表達了他想要回到故鄉的強烈愿望。 這里用了一個并列結構,將散上峰頭和望故鄉相連,并用“上”字來增加動勢。 散上峰頭,說明詩人想要擺脫束縛,自由自在地飛翔;望故鄉,說明詩人想要遠眺家鄉,寄托思念之情。 這里也有一種借物言志的手法,將山峰作為眺望故鄉的載體。 這是一首感情真摯而深沉的抒情詩,展現了柳宗元作為一位忠貞不屈的士大夫的氣節和情懷。 詩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詩歌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詩的語言也很簡潔而有力,短短二十八字,就把詩人的心境和心聲表達得淋漓盡致。 ![]() 總結:柳宗元的詩詞是唐代文學的瑰寶,他的詩歌以山水詩最為出色,如《江雪》《漁翁》等,他的詩歌風格清新淡雅,寄寓深沉的情感和思想,表現了他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和不滿。 柳宗元的詩歌也有一定的創新,如他在七律中運用了平仄對偶和押韻對偶的技巧,使得詩句更加工整和韻味。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贊譽和模仿,如蘇軾、陸游、李清照等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柳宗元的詩歌不僅是藝術上的佳作,也是思想上的精品,反映了他作為一位忠貞不屈的士大夫的氣節和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