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將于10月5日揭曉。 其實諾獎未必是評判文學作品的權威標準,何況“有資格得獎而并未得獎”的作家陣容,也絲毫不遜色于得獎作家們。本文是今年的獲獎預測,介紹了16位優異的作家,他們有的廣為人知,有的在國內并不知名。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是值得了解與閱讀的作家,分享給大家。 有趣的是,我們在這四年里預測中了三位得主。誰是你心目中會得獎的作家呢?分享與諾貝爾文學獎有關的記憶與想法。
01. 
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1949 — ) 
今年的村上春樹,又出現在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賠率榜單上。對于這位日本作家,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 村上春樹出生于日本京都,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29歲時,村上突然萌生了寫小說的念頭,在此之前,他經營著一家爵士酒吧,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寫作。他憑小說處女作《且聽風吟》獲得第23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從此開啟了文學之路。此后發表的《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都備受讀者喜愛。1987年,村上春樹出版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銷量驚人,打破了日本文壇的沉寂,出現了所謂的“村上春樹現象”。2006年,村上春樹獲得有“諾貝爾文學獎前奏”之稱的弗朗茨·卡夫卡獎。2009年,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以及2015年的安徒生文學獎。 
“陪跑”多年,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之前,媒體們都會對村上春樹大做文章。但實際上,村上本人早就對諾獎表達了態度: 豈止是芥川獎,全世界所有的文學獎其實“又有多少實質價值呢”?這么一來,討論就無法進行下去了。不是嗎?但凡名字叫獎的,從奧斯卡金像獎到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評價基準被限定為數值的特殊獎項,價值的客觀佐證根本就不存在。若想吹毛求疵,要多少瑕疵都能找得出來;若想珍重對待,怎樣視若隗寶都不為過。
村上還引用了他非常喜愛的作家雷蒙德·錢德勒的話: 諾貝爾文學獎算什么!這個獎頒給了太多的二流作家,還有那些不忍卒讀的作家們。更別提一旦得了那玩意兒,就得跑到斯德哥爾摩去,得身著正裝,還得發表演講。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值得費那么大勁嗎?絕對不值得!
其實對一個作家,真正重要的只有他的作品。真愛他的話,就在他以往的文字里繼續中尋找這位酷愛跑步、擼貓、爵士樂,與他筆下人物一樣特立獨行的作家的身影吧。 村上作品試讀可查看楚塵文化往期推送: 村上春樹 | 我寫小說的很多方法,是從跑步里學來的。 村上春樹 | 高墻和雞蛋,我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 村上春樹 |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村上春樹 | 遇見一個百分百女孩 02. 
塞薩爾·艾拉(César Aira,1949 — ) 
阿根廷作家塞薩爾·艾拉目前已出版有100多部小說、短篇集和散文集,譯介過大量文學作品,在西語文學界飽受贊譽。他已被廣泛視為繼博爾赫斯之后,拉丁美洲最奇特、最具獨創性的小說家之一,近幾年來在入選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圍名單中,他的聲望相當高。阿根廷國內很多人也希望除了球星梅西以外,再來這么一位文學巨星,代表作有《女俘愛瑪》《野兔》《小和尚》等。 《2666》作者羅貝托·波拉尼奧曾如此稱贊他:“他是當代極少數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一旦你開始閱讀他的作品,便不會想停下來。” 
▲《女俘愛瑪》與《野兔》艾拉的故事無所不包、天馬行空:一個小男孩因冰激凌中毒而昏迷,醒來后成了一個小女孩,由此展開了一場糅合了幻覺、悲傷和自我認知的心理探險之旅;(《我怎樣成為修女》);一個十九世紀的風景畫家在阿根廷三次被閃電擊中,雖然嚴重毀容,但他幸存了下來并繼續作畫——極端的生理體驗、壯闊的美洲風景與藝術的神秘交織在一起(《風景畫家的片段人生》);一種能用意念治病的神奇療法(《艾拉醫生的神奇療法》);一個小女孩受邀參加一群幽靈的新年派對,前提是先去死(《幽靈》)...... 面對眾人對他得諾獎的預言,他這么說的: 對我來說,這毫無意義,一旦獲得了如此重要的文學獎項,就會變成公共人物,這可是個大麻煩,因為會失去眼下默默無聞的地位;那樣一來,如果出門騎自行車,就會有人指指點點……不不不,太可怕了。我還是盡量保持現在的狀態吧,我連電視都還沒上過呢。不是因為我犯了法或者干壞事要隱姓埋名,而是我想繼續低調地做好事呀。

所謂“低調地做好事”就是寫作。他向來不接受國內的采訪,僅專注于寫作這一件事——據說每天上午他都會出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某家咖啡館,喝著咖啡寫三四個小時,寫好的稿子從不修改,日復一日,從不中斷——也許得諾獎也阻止不了他這習慣吧。 作品試讀可查看楚塵文化往期推送: 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在阿根廷比梅西還重要。 一旦你開始讀艾拉的小說,便永遠不想停下來。 每個平凡的日子能活成“愛麗絲的夢游仙境”
這些拉美大作家,你都認識嗎? 03. 
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1948 — ) 

美國作家莉迪亞·戴維斯是國際布克獎、麥克阿瑟獎、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等極具聲望獎項的獲得者,被稱作“作家們的偶像”,代表作有《不能與不會》《故事的終結》《幾乎沒有記憶》等。她的小說獨一無二,被《波士頓環球報》譽為“二十五年來美國作家寫出的最具革命性的短篇小說集”。布克國際獎評委會如此贊譽:“我們從未讀過的東西,一種短篇小說的新形式。” ▲國內出版的戴維斯作品《不能與不會》她也同時從事著將法語等外語翻譯成英語的工作,翻譯了如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與古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等法語小說新譯本。除此以外,她也在紐約州立大學奧巴尼分校擔任創意寫作的教授。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實力候選人,但這一獎項對她而言似乎不過是一枚小勛章罷了。自莫言后,大家對中國作家再一次斬獲諾獎的寄望愈來愈高,余華無疑是近來國內最受矚目的人物之一。余華的小說善于書寫罪惡與苦難。他筆下的人物命運與情感總是不合常理、十分荒謬的,并且敘事鮮有主觀色彩,有時甚至讓人感到近乎“情感的零度”。然而正是在這看似“零度”的敘述中,讀者更能窺見人與生命的本原性。其代表作皆耳熟能詳,無一不是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如《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 余華的作品也獲得不少國際獎項。1998年,他憑借小說《活著》獲得意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不久前,《兄弟》獲得了當今俄羅斯文學界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文學獎的最佳外語獎,余華也成為了首位獲得此獎的中國作家。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給予了《兄弟》高度評價,他說:《兄弟》是一部極其重要的現代世界文學作品,因為它充滿了對人民的愛,充滿了人文主義,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更深層次的相互理解,這在今天尤為重要。 閻連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縣,曾應征入伍,畢業于術學院軍藝解放文學系。現供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他曾多次獲提名及獲得國際文學獎項,2009至2017年間三度提名布克文學獎、2014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21年被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授予國際作家終身榮譽獎。閻連科可謂創造了中國小說界的一個“獨立世界”,被譽為“中國魔幻現實主義大師”,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丁莊夢》等。以苦難作為敘事資源并不罕見,但他的小說增添了狂放與激情的色彩,并具有獨到的敘事邏輯。他投注于鄉村權力結構與民間底層,呈現人們極端的生存境遇,將苦難熔鑄于激情化的抗爭中,以此展現鄉民的強韌生命力。在一次訪談中,當閻連科被問及如何建構“閻連科”式思維時,他回答道:將生活中那些無邏輯、無因果的物事聯系起來,賦予他們以邏輯和因果,這是最好的修煉和沉淀。 原名鄧小華。祖籍湖南耒陽,1953年5月30日生于生于長沙,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1980年殘雪退出街道工廠,與丈夫一起開起了裁縫店。殘雪自小喜歡文學,追求精神自由,于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15年,殘雪的作品獲得美國紐斯達克文學獎提名。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稱她是中國最好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更評價她為”中國的卡夫卡”。去年,殘雪的名字赫然在諾獎賠率榜上,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她的代表作品有《黑暗地母的禮物》《侵蝕》 《邊疆》 《黃泥街》等,2019年出版了新作《赤腳醫生》。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 )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很長時間以來就是公認的文學大師了。她生于渥太華,畢業于多倫多大學,1969年,阿特伍德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可以吃的女人》,從此頻頻獲獎,享譽國際。她是國際女權運動在文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詩人,小說家,也是文學評論家,曾任加拿大作家協會主席以及國際筆會加拿大(英語地區)中心的主席。熱門美劇《使女的故事》便改編自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說,它講述了一個荒誕的、瘋狂的世界里女性遭遇的迫害,以及人類相互敵視、肆意殺戮的混亂局面。它是一部“反烏托邦”的幻想小說,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值得反思的現實,阿特伍德直面壓抑人性的權利機制,反思工業文明給人們帶來的恐懼,充滿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女的故事》也是阿特伍德的代表作,憑借這部作品,阿特伍德獲得了普羅米修斯獎、星云獎和布克獎的提名。她在1985年、1988年、1996年、2000年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最終憑借《盲探》獲得了這一榮譽。2017年,阿特伍德獲得了全美書評人協會獎終身成就獎,頒獎人菲比·拉莫爾說:“她不是一個女人,她是 20 個女人, 30 個女人。作為作家,她擁有那么多不同的聲音。”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細膩的女性視角、詩性氣質與文學底蘊都為阿特伍德吸引了眾多的讀者,近年來,她也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安妮·卡森(Anne Carson,1950 — )安妮·卡森1950年生于多倫多,童年隨著家人遷居,后在多倫多大學學習古典學,在蘇格蘭受教于肯尼斯·多福,博士期間她回到多倫多大學研讀詩人薩福,研究所得被她整理出版為《愛欲的苦甜》。截至2006年,安妮·卡森出版了10本書,涉及了詩歌、雜文、抒情散文、批評、譯本、小說和非小說類作品等多種形式,并于1997獲普什卡特詩歌獎、1998年獲古根海姆獎、2000年獲麥克阿瑟天才獎、2001年獲格雷芬杰出詩歌獎。2001年,安妮·卡森憑借詩集《丈夫之美》榮獲T.S.艾略特詩歌獎。她深受哈羅德·布魯姆推崇,稱其為“在世諸天才之一”,是“智慧作家”,可與艾米麗·勃朗特和艾米麗·狄金森相提并論。她是目前古典功底最為深厚的一位詩人,同時也是形式上的創新派,常用當代的方式和創新形式來重新闡釋古典——以圖像、研究和比較切入詩歌寫作。代表作有《丈夫之美》《淺談》等。目前,卡森在美國多所大學教授古典學和比較文學,是紐約大學的駐校詩人。她仍然活躍在藝術舞臺和歌劇劇壇上。伊莎貝爾·阿連德(Isabel Allende,1942 — )1942年,伊莎貝爾·阿連德生于秘魯利馬的一個智利社會主義政治世家,叔叔薩爾瓦多·阿連德于1970年當選智利總統。政變后,伊莎貝爾流亡國外。1981年,基于與祖父的通信,她完成了魔幻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幽靈之家》,該書通篇彌漫著通靈異術和政治悲劇,展現一個智利大家族幾代人的變遷,轟動文壇,伊莎貝爾也因此被譽為“穿裙子的馬爾克斯”。她說:寫這部書是為了重新接近我失去的祖國,跟我四散的家人重新團聚,讓死去的親人形象復活,保存對他們的記憶,當時的流亡生活已開始侵害這些記憶。 羅伯特·庫弗(Robert Coover,1932 — )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成長起來的美國后現代主義作家中,羅伯特·庫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重要的實驗主義者,評論家將他列為對六、七十年代美國小說產生重大影響的四大作家之一(另三位是巴思、巴塞爾姆和品欽)。庫弗關注歷史和現實,在虛構與真實的關系方面進行探索。他的主要作品有《公眾的怒火》(The Public Burning)《杰拉爾德的晚會》(Gerald's Party)等。他富有挑戰性的作品無不體現著對文學創作本質、敘事形式和文化神話的洞察力。庫弗在其小說生涯的早期就確信傳統的小說模式已經不復存在,他開創了各種創造性的敘事技巧,尤其是復雜的元小說結構和對各種體裁的滑稽模仿,以諷刺光怪陸離的當代美國社會。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1961 — )阿蘭達蒂·洛伊1961年生于印度,是一名用英語寫作的印度作家,同時還是一位致力于社會公平和經濟對等的左派知識分子。她16歲時離家,只身來到新德里,在學校主修建筑;畢業后做過記者、編輯,而后從事電影文學劇本寫作。37歲憑借《微物之神》成為第一個獲得全美國圖書獎、英國文學大獎“布克獎”的印度作家,震驚世界文壇。她的長篇小說《微物之神》通過書寫祖孫三代印度女性的經歷,表現了當代印度女性的生活現狀和生存困境。洛伊傳承、發展了印度傳統文學中的女性觀念,并有所反思。她批判了宗教、男權規范和傳統的社會秩序對女性的壓制,肯定女性的反抗意識,努力探索和追問印度女性的出路,這些都體現出她身為一個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 — )伊恩·麥克尤恩,大名鼎鼎的“恐怖尤恩”,英國文壇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思維敏捷、性格剛毅,擅長以細膩、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筆勾繪現代人內在的種種不安和恐懼,積極探討暴力、死亡、愛欲和善惡的問題。他的作品內容大都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有“黑色喜劇”之稱。麥克尤恩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先愛后禮》獲得1975年的毛姆獎。他曾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并終于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折桂。中國讀者最熟悉的麥克尤恩的作品,應該是他寫于2001年的《贖罪》。改編自這部小說的同名電影《贖罪》由詹姆斯·麥卡沃伊、凱特·奈特莉、西爾莎·羅南主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季,麥克尤恩都是熱門人選之一。但這位作家卻坦言:我知道自己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作家,要義還是要不斷進行寫作。不管你得了什么獎,其實歷史大浪淘沙,到最后大家記住你的只是你的作品,你的作品才可以萬古流芳,包括像莎士比亞、荷馬、陀思妥耶夫斯基,你記得過他們得過什么文學獎嗎?我們記得的是他們的著作。 今年,這位自稱“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會不會受到評委會的青睞,讓我們拭目以待。喬納森·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1959 — )喬納森·弗蘭岑,1959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著名小說家、隨筆作家。主要作品有《偶爾做做夢》《第二十七座城市》《強震》《自由》等,被評論界譽為最出色的美國小說家之一。2010年,他的《自由》一面世即引發搶購熱潮,迅速登上各大暢銷書榜,被評論界譽為“世紀小說”,奧巴馬也對他贊不絕口。 他以抨擊現代傳媒、書寫普通民眾著稱,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比實驗小說易讀,又比熱衷于講故事的小說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更具當代氣息和思想深度。他自由地居于美國文壇傳統的講故事者和先鋒的創新實驗作家之間,獨具特色。米爾恰·克爾特雷斯庫(Mircea Cartarescu,1956 — )米爾恰·克爾特雷斯庫是羅馬尼亞詩人、小說家、散文家。他1956年生于布加勒斯特,1980年從布加勒斯特大學羅馬尼亞語言文學系畢業后從教多年,現任布大教授。他是當前最著名的羅馬尼亞作家,是近年來廣為看好的諾貝爾獎競爭者。米爾恰·克爾特雷斯庫20世紀70年代在校期間,和當時許多青年們一樣受美國反主流文化影響巨大,追隨鮑勃·迪倫、吉米·亨德里克斯和門樂隊等藝術家。他于1978年開始詩歌創作,1980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燈光,櫥窗,照片》。他的作品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其中以描寫了齊奧塞斯庫治下市民和知識分子荒謬生活的小說三部曲《炫目》Orbitor最為著名。三部曲由《左翅》(1996)、《身體》(2002)和《右翅》(2007)三卷組成,耗時十五年才告功成。克爾特雷斯庫在書中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溯及父母的家族史,亦有對寫作與意識本身的反思,并將諷刺、科學,以及夢境、噩夢、幻想和超現實的情節融為一體,及至1989年的冬天,布加勒斯特街頭的塑像紛紛蘇醒,變成了活人并加入運動,故事也在此時戛然而止。2013年訪問美國時,克爾特雷斯庫將《炫目》三部曲稱為一部“自傳,不過是非常不可信的自傳”。他表示自己不會用寫實手法來描寫齊奧塞斯庫時代,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是小說家或“講故事的人”,他把自己定義為詩人。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Lyudmila Ulitskaya,1943 — )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俄羅斯著名作家。1943年出生于烏拉爾的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家庭,獲得生物學副博士學位之后曾從事科研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在俄羅斯文壇展露鋒芒。她可能是在國際上最知名的俄羅斯作家之一,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至少25種語言,并不斷被再版。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窮親戚》,中篇小說《索尼奇卡》《美狄亞和她的孩子們》《愉快的葬禮》,長篇小說《庫科茨基的特殊病例》《您忠實的舒里克》。2001年,烏利茨卡婭因《庫科茨基的特殊病例》榮膺俄羅斯布克文學獎;2005年,《您忠實的舒里克》獲得由我國人民文學出版社頒發的第四屆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除了通過文學作品來宣揚自己的仁愛,她還不斷投身于爭取人權的各種運動。她認為自己是自由知識分子的一員,并成為了非政府組織“國際紀念協會”(Memorial)中一名經常演講的發言人,致力于保留斯大林時代受壓迫人們的記憶。烏利茨卡婭接受《透視俄羅斯》的采訪時曾表示,向年輕一代解釋上世紀60年代蘇聯的情況,是她作為作家的責任。而這種對歷史與人類存在意義的追尋,不正符合諾貝爾創立文學獎時的初衷嗎——“在理想方向上寫出最杰出的文學作品”。威廉·班維爾(William Banville,1945 — )威廉·約翰·班維爾(William John Banville,生于 1945年12月8日),愛爾蘭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班維爾曾獲得 1976年布萊克紀念獎、2003年國際諾尼諾獎、2005 年布克獎、2011 年卡夫卡獎、2013年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和 2014 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代表作有《海》(The Sea)、《無限》(The Infinities)、《證詞》(The Book of Evidence)等。班維爾是一位英語文體大師,他 “試圖將詩歌和小說融合成某種新的形式”。他的作品被評為“技藝臻善、優美、令人目眩神迷(perfectly crafted, beautiful, and dazzling)”。他以黑色幽默和銳利、森寒的智慧而著稱,評論家稱贊他'通過納博科夫繼承了普魯斯特'。 班維爾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2019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夕,班維爾收到一個惡作劇電話,一位自稱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的男子通知他獲得了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甚至還宣讀了頒獎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