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區所見北魏牽駝胡人形象,是當時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通過仔細觀察其著裝、帽飾和面部輪廓等外在特征,結合史書中的記載,推測在北魏平城時代,這些牽駝而來的西域胡人應當是龜茲人,反映了當時平城與龜茲的文化交流。
大同地區北魏墓葬中出土的胡人牽駝俑和胡人牽駝壁畫,是當時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這些牽駝胡人的著裝、帽飾和面部輪廓等外在特征,與習見的胡人形象有所不同。
就目前已發表的資料來看,大同地區所見牽駝胡人形象,主要有 3 處。司馬金龍墓出土一組胡人牽駝俑,胡人圓眼高鼻,頭戴尖圓頂帽,身著圓領窄袖長袍,側擺開衩。下著褲,褲口束于長靴內,腰系紅帶。頭部后仰,右手平舉作牽引狀,側身仰視駱駝。
大同縣陳莊北魏墓出土 1 件胡俑,僅存上半身,殘高 8.2 厘米,最寬 5.7 厘米。頭戴方圓頂帽,身著右衽交領窄袖紅色上衣。頭部后仰,深目高鼻。其形態和姿勢,與司馬金龍墓出土胡俑如出一轍,結合墓中伴出的陶駱駝(殘長13.3 厘米,殘高 12.3 厘米),可以判定這件陶俑也應為一件牽駝胡人俑。
文瀛路壁畫墓北側棺床立面繪制胡人牽駝的形象。胡人深目高鼻、卷發,身著圓領窄袖長袍,腰束帶,下著長褲,足蹬長靴,右手舉鞭,左手執韁側身回首,牽一頭雙峰駱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