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害怕被人討厭?經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胡思亂想了很久? 人活一世,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總是需要與人打交道。 但遇到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陷入極度的自我內耗,不是永遠在討好別人,就是永遠在做不敢拒絕別人的事。 如果你也曾經陷入,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內耗,不妨試著讀一讀《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兩位作者合作編著。 通過青年與哲人的對話,洞察人際關系背后的真相,詮釋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思想: 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才有收獲真正幸福的可能。 書中非常經典的5句話,讀完你就清醒了。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這些年,很多人在進行心理剖析時,習慣將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歸于過往。 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是因為小時候缺愛,不敢花錢,不敢去店里吃東西,是因為窮怕了…… 這樣的歸因,或許能給當下的自己一點安慰,可也讓人失去迎接未來的機會。 過去的人生經歷重要嗎? 重要。 但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比起經歷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以及給它賦予的意義是什么。 電影《哈佛風雨路》里的女主莉絲,曾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她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酗酒、患有精神分裂,父親整日無所事事。 她撿過垃圾,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受到同學的排擠…… 但她不甘于此,邊打工,邊讀書,用兩年讀完四年的課程,最終以全優成績考入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哈佛。 后來記者問道:“你為你的過去感到可憐嗎?” 她笑笑回答:
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困難、波折,但我始終相信,無論好壞,每一段經歷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它幫我們認清人、看清事,然后從中吸取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人生從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你怎樣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對待你。 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我們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即使我們對現在的生活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被討厭的勇氣》里青年和哲人有一段對話。 青年坦白,自己是個不幸的人,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往,他非常渴望能變成像朋友那樣開朗的人。 但哲人卻反駁,青年的性格和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和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完全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 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真相往往就是如此。 我們每個人都曾和青年一樣,對自己的現狀心存不滿,總是渴望在改變后,能夠實現理想自我。 但每次到了實際行動時,總是行動不起來,又或者行動了,但堅持不下去。 比如: 覺得打工沒什么前途,想去開店創業,又在網上看到很多倒閉欠款的創業者,于是就放棄了; 想要減肥變瘦,運動計劃列了幾大頁,堅持幾天又歇菜了; 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比自己優秀,知道自己需要改變但又怕自己不行…… 說到底,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不斷下著“不改變”的決心。 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意味著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新的難題。 最后當你陷入一種自我慰藉和開脫中時,你其實已經做了選擇。 可是,好的改變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個人都是在不斷體驗、探尋著前進。 你不用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踏踏實實去努力,日復一日去積累。 只要你決定邁出第一步,那就是變好的開始。 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在知乎看過一個求救貼,一位網友自述,自己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上學時,同學說她一句長得不太好看,她就一直自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好看。 工作后,同事無意中說的一句話都會讓她睡不著覺,腦海里反復想著他的這句話。 結婚后老公在外地工作,她和公婆獨自住在一起,百般對他們好。 天冷給他們買衣服,生病忙前忙后的伺候,可她稍微有點松懈,公婆就百般指責。 她經常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特別差勁,各方面都不夠好。 生活中,我們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次次因為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不斷挑剔自己、否定自己,甚至產生自我厭惡的念頭。 但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永遠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足。 生活中多的是故意打壓你、看不起你,嫉妒你的人,無論你怎么做,都有人對你指手畫腳,說長道短。 如果因為這種人令自己陷入痛苦之中,你就真的中了他們的圈套。 正如阿德勒一直所堅持的:
人生從來都是屬于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與其在心里折磨自己,費力討好別人,不如學著卸下包袱,善待好自己。 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生活在人情世故的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為各種人際關系煩惱。 因此,阿德勒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課題分離”。 何為課題分離呢? 就是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他人可以參與討論,表達看法、建議,但無權干涉。 也就是,我們不能左右別人事情,同樣也不必被別人左右,只要能做好這兩點,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想起之前一位朋友找我吐槽。 她們單位有同事經常找她幫忙,她自己都忙不過來了,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每天都加班到很晚。 后來我告訴她:
后來有一天,再遇到這位朋友,她很高興地跟我說,自從上次直接拒絕同事了以后,那位同事再也沒有來麻煩過她,現在每天上班都輕松了許多。 其實,人生所有之事,概括起來就兩句話“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 真正的聰明人,早就分離好自己和他人的問題、困擾和責任,管好自己,不渡他人。 當做到這些之后,即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么好在意的。 做人不求事事如意,但求無愧于心。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足就已經足夠了。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人生之所以過得這么累,是因為我們現在都活得太著急了。 24歲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28歲前結婚,33歲買房買車,35歲生孩子…… 我們對人生的所有經歷都做了精確的時間計劃,好像只有如期完成了,才能成為所謂的人生贏家。 可是這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人生永遠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可能工作了又失業了,可能戀愛了又分手了,可能又換個城市生活,然后不斷修改自己的計劃,越來越累,越來越焦慮。 但其實,正如哲人所認為的,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我們的人生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中,我們的人生之存在于剎那之中。”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我們真的沒必要過多花費精力和時間,為三五年后的未來糾結什么選擇是最好的。 因為過去是靜止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有當下。 踏踏實實地努力于眼前的事,把握眼前的時機,多讀書、多旅游、多交朋友。 把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全心全意地認真去接納、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如此,就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憂慮與苦惱,從容不迫的過上理想中的生活。 生活經常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束縛。 這些束縛看起來是人際關系,是環境,是過去,是未來。 但其實,等你真正看完《被討厭的勇氣》,你就會發現,真正是束縛我們的,是我們自己。 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其實一直在我們手中,只是正如這本書的名字,想要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勇氣。 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最終的解藥: 但只要你擁有想成為自己的勇氣,你便收獲真正幸福的可能。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林靈蕓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