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去醫(yī)院,大家都被各種復雜的病名,給嚇糊涂了。其實號稱三座大山之一的醫(yī)療,我們稍微看幾本中醫(yī)書,這座大山就會轟然倒塌,自己和家里人也少受很多罪,少花很多時間,更少費很多錢。 《傷寒論》是最實際,對病癥總結最為簡化的一本書,113個方劑和對應的癥狀,只要熟讀就能治療絕大部分的疾病,小到感冒發(fā)燒失眠,大到所有的癌癥、新冠疫情、艾滋病、狂犬病,傷寒論中都有簡單而高效的方劑。 怎么從113個方子里,快速找到針對自己的那幾個方子呢?傷寒論已經給我們做了六個大的分類,叫做六經辯證。 當然傷寒論有一個小小的不足,有癥狀有方劑,但就是沒有講背后的原理,使得死記硬背不明白原理的人,水平始終無法突破。 很多名家大醫(yī),包括現代的、明清的,都做了不少的講解,本人看了不少,還是覺得沒有完全講透,我自己也走了不少彎路。 在2021年12月底,本人下決心,再重讀《傷寒論》,并把讀書心得記錄下來,配以理解圖片,以作記錄,并與大家分享。 我爭取把她講得簡單一點,條理清晰一點,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 希望小白朋友們能快速了解【六經辯證】,實現正確的中醫(yī)入門,避免彎路,有效地開始給自己看病; 好不夸張地說,按著下面這六經梳理病癥,哪怕是對藥不熟,一個方子開3天,你的水平也會比市場上80%的老中醫(yī)強;不是我厲害,是醫(yī)圣張仲景的六經辯證厲害! 因為那些老中醫(yī)只是對藥很熟,但是六經的理論框架,沒掌握好的,到老也是個庸醫(yī)。 也希望,一同學習中醫(yī)的朋友們,互相學習、多加斧正。 《傷寒論》的六經辨癥框架 六經把所有病癥,分為了下面六大類: 1)太陽病:脈浮、頭痛、項強、惡寒; 2)陽明病:胃家實; 3)少陽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嘔; 4)太陰病:腹?jié)M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益自痛,若下之胸下結硬; 5)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 6)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粗粗一看,有點發(fā)蒙,別急,我跟大家分解一下,就好理解了。 六經的分組理解傷寒論的六大病癥分類,我們分成三對,就好理解了 如上圖,是我自己畫的,不太美觀,但意思希望能表達清楚,大家注意三個顏色,綠色、黃色和紅色,每個顏色有一陰一陽兩種病。 第1組 (-1)太陰病VS(+1)陽明病 上圖紅色的部分 這個部分的病,都是吃壞的,主要表現為胃腸功能問題、大便異常 第2組 (-2)少陰病VS(+2)太陽病 上圖綠色的部分 這個部分的病,主要表現為怕冷 第3組 (-3)厥陰病VS(+3)少陽病 上圖黃色的部分 這個部分的病,多表現為頭和內臟的不舒服 上面的數字是我臨時標注的,為了方便表示一組,對比而已 圖中的正號(+1+2+3)在中醫(yī)里叫陽性反應,就是指人體抵抗是比較激烈的,正氣和邪氣還有得一拼,表現多有體溫升高而發(fā)熱發(fā)燒的癥狀; 陽性病的好處是,因為正氣抵抗比較激烈,有發(fā)熱癥狀,所以大家都會很早發(fā)現。 圖中的負號(-1-2-3)在中醫(yī)里叫陰性反應,就是指人體抵抗是比較消極的,正氣打不過邪氣了,表現多有體溫無法升高而感覺很冷的癥狀; 陰性病的壞處是,正氣打不過邪氣,連報告的力氣也沒有了,所以表現出來不明顯不激烈,大家忍忍,日子也能過,但其實離鬼門關已經很近了。 比如中年、老年幾乎就不發(fā)燒,是因為陽性反應沒有了。 六經的陰性反應和陽性反應,跟我們常說的腎陰虛腎陽虛不是一回事,腎陰虛和腎陽虛都屬于六經里的陰性反應,都屬于少陰病,因為體內正氣都打不過邪氣了,身體都不發(fā)熱。 下面我們再細化講講,大家也可以對照著評估自己屬于那個類型的病癥 這里注意是多選題哈: 第一組 (-1)太陰病VS(+1)陽明病 上圖紅色的部分 我把這組病,放在第一組來講,因為這個部分的病,都是吃壞的,當今社會生活條件好了,所以大人小孩老人都吃得很多,吃得很“好”,所以生病,主要表現為大便異常。 (-1)太陰病:太陰病判斷的總原則是:腹?jié)M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益自痛,若下之胸下結硬; 通俗地說,就是吃不下飯、肚子脹滿、總拉肚子、經常肚子痛; 為什么取名叫太陰? 《易經》里乾卦是全部陽爻(念yao),坤卦全部是陰爻,乾坤就是天地,坤就是地,就是土,土本身是濕的,叫濕土;土地是濕的,才能種莊稼; 太陰,就是全部是陰,叫太陰濕土。 太陰濕土,對應的是一天當中的晚上21點到次日凌晨3點,是一天當中最陰冷的時刻;一年當中夏天和秋天之間,有一段時間非常潮濕,叫長夏,就對應著太陰濕土。 春夏秋冬,每個季節(jié)的最后十八天,都比較潮濕,都屬于太陰濕土。 身體里面的脾經,是個運輸大隊長,負責血脈、津液和垃圾的統一運輸工作,就像濕土地一樣,做好五臟六腑的后勤物質保障工作。 漢字【脾】你看怎么寫的,左邊一個月,代表人代表肉身,右邊一個卑,卑就是低下,姿態(tài)比較謙卑,有個成語叫天尊地卑,所以卑就是地,就是土,有趣吧?我們祖先造字,不是亂編的。 所以,太陰濕土的脾經,這個土本來就比較濕了,再加水泛濫,就成澇了。 小孩他外公在鐵路邊上的荒地里,種了很多菜,一到雨季積水,菜基本上都完蛋,土里面的芋頭、紅薯都要爛掉,就是因為土太濕了。 然后等到天晴的時候,他外公把地翻一遍,讓太陽曬一曬,等土略微曬干了就又可以種菜了。 所以太陰病,就是怕水濕,水寒涼,也怕寒涼,治太陰病,就要溫暖、祛濕; 之前我們舉過的案例,嘴唇干裂,大便干硬便秘,舌苔又水滑有齒印,實際上就是脾土太濕了,血液和津液運送不過來,嘴唇和大便干硬,只要加一味白術,干燥脾土、讓脾經運輸動起來,嘴唇就濕潤了,大便就通暢了; 所以女士們,要給臉上手上皮膚補水,噴霧啥的是沒用的;如果菜地里葉子蔫了,他外公不可能給葉子噴水吧?肯定是在傍晚時候,給菜的根部澆水,水下去不到半小時葉子就碧綠碧綠的了。 女士們只要觀察自己的舌苔,是否水滑水滑的,是否有齒印,有,就要干燥、運化自己的脾經,讓脾經給自己的皮膚臉蛋趕快輸送血液和津液,臉蛋第二天就開始變嫩,變漂亮起來,好起來就像嬰兒的臉蛋一樣。 所以男士們,要讓老婆變可愛、變漂亮,不是每天面對黃臉婆,你也得這樣做。 太陰病的輔助癥狀也很多: 失眠入睡困難,睡眠很淺,怕吵,臉色晦暗發(fā)黃,又餓又吃不下飯,皮膚粗糙沒有光澤,嘴唇易干裂,頭發(fā)油膩或頭屑多,痛經,舌體淡嫩、舌苔白膩或黃膩、舌頭兩側有齒印 造成的原因: 就是我們前一篇文章《寒涼食品對人體的傷害》所講的情況,寒涼傷脾了;主要是某奶、水果和冷飲,還有各種號稱補品的,即屬于前幾大傷脾經的變成太陰病的來源。 這個在一定程度上是沒辦法了,絕大多數人,從出生開始就被媒體教育成了,不吃這些東西就發(fā)慌,就覺得無法生存了,然后媽媽教育小孩也從小吃這些。 太陰病,是身體的抵御外邪的總大門,一旦脾經被攻破,各種大病即隨之而來。 太陰病的常用藥 太陰病,即脾經寒濕的方劑很簡單,總共就這幾味藥:茯苓、干姜、白術、炙甘草、桂枝,變著花樣就兩三個方子。 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茯苓。茯苓,很多人說成利尿,這其實是歪曲了茯苓的作用; 茯苓,就相當于大禹治水這個傳說里面的大禹,它能疏通全身各處水道,不僅僅是尿這個小環(huán)節(jié)。全身各處用水,水多了變少點,水少了變多一點,水道堵住了疏通一下,水泛濫了抽走一些; 總結幾個字,茯苓的作用:通,行水。 上面幾藥用的時候,你看傷寒論的用法,茯苓的藥量一定要大,是其他幾味藥的2-3倍以上。 有些人頭暈加耳鳴,去醫(yī)院查五六個項目,錢花了,問題找不到,連藥都沒法開,只好發(fā)個朋友圈,說“治了個寂寞”。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是水濕泛濫了。 我們游泳的時候有感受,如果耳朵進水了,是沒辦法走路的,犯暈,趕緊單腳跳把水震出來。所以這種情況的頭暈加耳鳴,如果舌苔水滑加齒印,那很大部分就是耳朵里面水濕泛濫了,就用傷寒論的方子苓桂術甘湯,2-3劑就會好。當然單純的耳鳴還有其他原因,這里不展開講。 太陰病的中成藥 大家生活工作都很忙,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時間做,煮藥一般人不敢,也不愿意花這個時間,所以中成藥還是要講一講。 前段時間給家里人治水濕,多用理中片(丸)、香砂六君丸、四君子顆粒,后來發(fā)現當時幾天有效果,過些日子又繼續(xù)水濕犯上來了,舌苔繼續(xù)水滑有齒印。 重讀傷寒論方子,才真正明白問題所在。 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是: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 四君子顆粒主要成分: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香砂六君丸的主要成分是:木香、砂仁、陳皮、制半夏、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理中丸也來源于傷寒論的理中湯,如果治上吐下瀉的霍亂是可以的,但如果用來祛濕,就需要加一味重要的茯苓,而且量要大; 四君子顆粒出自宋《和劑局方》官方的修書,在比例上明顯茯苓的用量太小了,祛濕作用沒有發(fā)揮出來; 香砂六君丸來源于四君子湯,增加了化痰的陳皮半夏,增加了行氣破滋膩的木香和香砂,茯苓的用量還是太小了; 如果脾濕的人,時間比較長了,肚子一般較冷了,還應該加一味桂枝,溫通經脈,否則水道各處寒涼凝結,茯苓就起不到行水的作用了。 看來宋代的官修書,也是沒有讀懂傷寒論,明清后世的醫(yī)家,也沒懂,就這樣繆傳下來了。 這就是中成藥的好處,以及他們的不足。 其實太陰病,最簡單的就是按傷寒論上面的方子來,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甘草湯,藥味少,效果好,沒有副作用。 痰、痰、痰 太陰經濕氣比較重的話,就會有痰,所謂脾是生痰器,肺是痰罐子。 肺,是手太陰肺經上的大臟器,也是太陰經。 其實痰,本身是我們身體的津液,只是由于濕氣太重了,導致津液運送不及時,積多了產生了瘀熱,就成了痰; 寒痰,就是瘀熱不嚴重,表現為痰白稀,夾雜著少量濃痰絲; 熱痰,就是瘀熱比較嚴重,表現為黃痰、濃痰、甚至灰黑痰;是寒痰的惡化。 痰不僅僅在肺這里,身體各個部位,所有的結節(jié)、腫塊、腫瘤、癌腫,都是有痰在里面的。 我們之前講過,癲癇、哮喘,其實都是痰為主的瘀堵。 祛痰,就要給太陰驅寒祛濕 著名的祛痰方劑(有中成藥)二陳丸 成分是: 半夏,燥濕下走; 陳皮,疏通氣息; 茯苓,全身行水; 炙甘草,溫中。 你看,沒有一樣是化痰的,說明只要對太陰的脾經肺經,進行干燥和祛濕,就可以祛痰了。 如果出現腫塊、腫瘤了,說明痰凝固了,包括癲癇、哮喘,我們才會用到真正的化痰藥: 寒痰:清半夏、制南天星、白芥子、生姜 熱痰:浙貝母、瓜蔞皮、天竺黃、膽南星、竹瀝 祛肺的痰,我們用枳殼+桔梗; 祛脾的痰,我們用半夏+陳皮; 二者合起來用,再加上祛太陰寒濕的藥,這樣一般的痰都可以去掉。 如果太陰經的寒濕不去除的話,用這些化痰藥也是沒用的; 還要考慮是否有后面要講的少陰病。 寒濕去除,不用化痰,痰也會消失的。 痰的篇章也有很大一篇,我們今天先把看病的六經框架說完,下次再根據傷寒的方劑來逐個模塊細化。 (+1)陽明病陽明病的總原則是:胃家實; 胃家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胃、小腸和大腸三者的總稱,就是食物吃下去,到消化吸收,到排出來的整個通道; 胃家實,就是,食物堵住了,叫做實。堵的位置當然有不同,胃小腸大腸,三個位置都有可能堵住; 為什么叫陽明呢? 黃帝內經說,兩陽相合為陽明,這個合不是疊加,是合攏的意思,好比一把雨傘,我們把它收起來,合攏起來。 一天當中的下午3點到晚上9點,太陽下山的這段時間的能量狀態(tài),我們叫做陽明,對應到我們身上,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這兩根經脈;一年當中,對應的是秋天季節(jié),秋風肅殺,落葉歸根,就是陽明經的能量狀態(tài),所以叫陽明燥金; 陽明燥金,是什么意思? 每年的冬至,我們都要去采桑葉,桑葉曬干做藥用,眼睛發(fā)炎紅眼病有紅絲之類的,用桑葉水敷眼睛,治標的作用很好。 秋天樹葉都會掉落下來,干燥了以后,互相碰撞會叮叮響,就是金屬碰撞的聲音,這就是燥金; 金,金屬就是收攏凝聚的能量狀態(tài),古代打仗都是鳴金收兵,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就是要把食物收攏,干燥,向下運輸,通過肛門排出體外; 陽明的干燥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不干燥、或干燥過頭,或不往下而往上了,或不冷卻改發(fā)熱了,那都是要生病的,就是陽明病。 陽明病也很普遍: 首先,小孩的病,很大一部分,就是食積和便秘,然后引發(fā)高燒。 我兒子從小每次節(jié)假日去外婆那邊,外婆都是要做很大一桌菜給小孩吃,說起來總是“反正只是偶爾來這么一次,盡管吃好了!” 對于老人來說,表達愛意是第一位的,小孩吃了生病與否是第二位的;去人家家也是一樣的,總是一桌好菜,希望你吃,至于吃了是否對身體有害,那是以后的事情。 以前我還不懂中醫(yī)的時候,去外婆那邊,基本上去兩次,至少有一次兒子是要生病的。 大人和老年人吃撐了吃壞的,也很多,就是西醫(yī)常說的腸梗阻,只是大人和老年人一般都已經有太陰病(脾經寒濕了),再夾雜著吃撐住了的陽明病,到西醫(yī)那邊表現出來就會很復雜。 老年人的腸梗阻關聯的病癥就很多,原先已經有的慢性病,同時會全面惡化,加上西醫(yī)一大堆的鹽水抗生素灌下去,如果不手術腸梗阻就解決不了,如果手術的話出來基本上活不了幾年了。 西醫(yī)解決腸梗阻的方法,通常先用灌腸,讓你拉空。其實拉空了也還是堵在那里,為什么呢?因為人體的腸道,不是我們廚房的下水道,堵住了通一通就可以。 我們的腸道遇到寒濕刺激,是會收縮的,腸道會因為收縮而變小變窄,所以你去用瀉藥是沒用的。 正確的方法是,先解決太陰病的問題,太陰病是因為寒濕,我們就去溫暖它,干燥它。 你想想,如果你家人因為腸梗阻,送到醫(yī)院去,折騰來折騰去,又是CT又是鹽水,還被灌腸下瀉藥,還被懷疑是胰腺炎,甚至要安排手術; 回頭實在沒辦法,直到你自己開車拉回家,自己煮幾碗生姜紅糖紫蘇水,過半天舒服了,再過1-2天,拉出來全好了。 這樣一通折騰下來,你會是什么感覺?! 單純的陽明病 單純的陽明病,主要是身體健壯的兒童和年輕人,才有可能,就是吃多了,大便堵住了。 單純陽明病的用藥,主要是這樣幾味:厚樸、枳實、大黃、芒硝; 厚樸,治濕氣導致的脹滿,心下和小腸的脹滿; 枳實,治痰濕導致的痞脹,主心下和小腸,力道大; 大黃,通常大家理解為通便,其實是有所偏差的;大黃是搜羅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把津液和血脈中的垃圾,全歸到大腸,并排出體外的;力道很大,很小的量比如2克,就有祛濕排尿的作用; 芒硝,是一種礦石,易吸水溶于水,西醫(yī)現在用來給腸道手術后,外敷肚子促進腸道蠕動的,效果很好。 中醫(yī)2000年前就用來,滋潤干燥的大便,讓燥便變軟,清除大便干燥帶來的燥熱,并向下通泄的力量很大。 我兒子前幾年一年總有2次便秘,因為比較強壯,手按腹部痛,確實大便堵住了,就用傷寒論的小承氣湯,上面幾味藥,按書上1/3的藥量煮了,喝的時候再按1/3的藥量喝,當天晚上喝了,第二天就大便下來,一大馬桶,效果杠杠的,然后趕緊停藥。 記住,有太陰病的前提下,先要解決太陰病,溫暖脾經溫暖肚子,堵住的食物自己就拉出來了;因為把體內陽氣提升上來,腸道自己就蠕動了; 陽明病的用藥,要非常小心,是因為體質差的人,有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的人,都不能用,過量了拉到虛脫都停不下來。 陽明病的中成藥:麻仁丸 麻仁丸的配方是:火麻仁、苦杏仁、白芍、大黃、枳實、厚樸 通大便:大黃、枳實、厚樸; 潤腸道:火麻仁、苦杏仁 補血虛:白芍 這個藥我用過幾次,力度不是很大,按說明書吃就行了 就是只適合身體健壯的,是單純的陽明病,沒有太陰病的年輕人吃,不適合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的便秘;老年人的便秘不是陽明病,而是前面說的太陰病。 口渴 陽明病有一個著名的方劑,叫白虎湯 他們的特征是: 口大渴、大汗、高熱、脈搏洪大有力。 有些人,口渴的厲害,而且一定要喝冷的才舒服; 比如一部分高血壓患者、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還有一部分關節(jié)炎、痛風患者; 有些小孩高燒,燒到40、41、42度,而且西醫(yī)用什么抗生素都下不來; 這些都是陽明病,實際上是胃這里,積聚的不是食物,是熱氣了,散不掉,要用白虎湯。 白虎湯的成分: 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生石膏 晶瑩剔透的礦石,非常便宜 非常重要的透熱外出的藥,注意是透熱,不是清熱。 上面的口渴厲害的高血壓也好、糖尿病、關節(jié)炎、痛風,都要用到生石膏,效果非常好; 小孩高燒不退的,用大劑量的生石膏(80克),加后面要講的少陽病+太陽病的藥一起,效果杠杠的,1劑就開始退燒,2劑就好了。 生石膏,不是骨折敷在手腳上的那個熟石膏,有區(qū)別的。 知母:清熱、潤燥、祛濕 粳米:我們現在常用大米代替,能夠會同甘草,滋潤脾胃,同時增加生石膏的溶解度。 以上講的是第一組 (-1)太陰病VS (+1)陽明病 內容比較長,三組病癥里面我們今天先講第一組 后面兩組,我們下期接著講。。。 |
|
來自: 幽默的數據線 > 《新自學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