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 脈象濡弱,弱脈在關部沉取而得,濡脈在關部浮取而得,微脈見于寸部,澀脈見于尺部。寸脈微主陽氣不足,尺脈澀主陰血虛少。陽氣不足,就容易患中風,汗出,并兼見煩躁;陰血虛少,就會見手足厥冷而且身冷怕寒。陽氣衰微,就不可用下法,誤下就會導致心下痞塞硬滿。(124) 動氣在臍部右側,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使體內津液耗竭,導致咽喉和鼻腔干燥,頭目眩暈和心中動悸等癥狀。(125) 動氣在臍部左側,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腹內拘緊攣急,飲食不下,動氣更加嚴重,雖然有身體發熱,但躺臥仍要蜷縮。(126) 動氣在臍部上方,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掌心煩熱,周身體表發涼,熱汗自出,并想用水澆淋沐浴等癥狀。(127) 動氣在臍部下方,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腹中脹滿,突然起立就會頭暈目眩,進食就會瀉下不消化的谷物和心下痞塞等癥狀。(128) 咽喉閉塞的病癥,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頭輕腳重,湯水不能下咽,躺臥要蜷曲,身體拘急疼痛,下利一天數十次等癥狀。(129) 各種表有實邪的病癥,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身體輕微發熱,脈搏摸不到,手足厥冷和正當肚臍處發熱。(130) 各種虛證,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大渴的證候,如果想喝水的,容易治愈;如果厭惡水的,病情就嚴重了。(131) 脈見濡和弱,弱脈在關部沉取而得,濡脈在關部浮取而得。弦脈見于寸部,微脈見于尺部。寸脈弦主陽氣動于上,尺脈微主陰寒盛于下,上實下虛,患者總想要得到溫暖。脈見微和弦都主正虛,正虛的人是不可以瀉下的。脈微就會見咳嗽,咳嗽時就會吐涎沫,如果瀉下后咳已停止,但因此卻會導致下利不止,下利不止就會導致胸中有如蟲咬那樣的疼痛,稀粥入胃,很快便出,并伴有小便不利,兩脅拘緊攣急,氣喘呼吸困難,頸背拘緊牽引,雙臂麻木不仁,十分寒冷反見汗出,身體發冷如冰,眼睛視物不明,語言絮叨不休等癥狀,此時反而飲食大增,這就是除中證(也說消中),口中雖還想說話,但舌頭已不靈活了。(132) 脈見濡和弱,弱脈在關部沉取而得,濡脈在關部浮取而得。浮脈見于寸部,數脈見于尺部。寸脈浮主陽氣虛弱,尺脈數主陰血不足。浮主陽氣虛弱,數主陰虛生熱。浮主陽氣虛弱,證見自汗出和惡寒;數又主疼痛,并見震顫而寒栗。如果微弱之脈見于關部,就會出現胸下窘急,氣喘汗出和呼吸困難,而且在呼吸時胸脅疼痛,并伴見震顫寒栗時而發作,好似瘧疾。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因此就導致了脈數,發熱,發狂奔跑,如同遇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漓,少腹硬滿,小便尿血等癥狀。(133) 脈見濡和緊,脈濡主衛陽衰微,脈緊主榮陰受寒。陽氣衰微,衛分易中風邪,證見發熱和惡寒;榮陰受寒,易致胃氣虛寒,證見輕微嘔吐和心煩。醫生誤以為有大熱,解肌祛邪又發汗,傷陽致虛見煩躁,又兼心下痞滿堅硬,表氣里氣皆虛損,突然起身即頭眩,外來邪熱在肌膚,郁悶不樂,難安眠。醫生不知是胃寒,更有寒邪在關元,技窮術乏無所施,反取冷水澆其身,外邪發熱當時罷,卻見寒戰,重重棉被覆蓋嚴,汗出即見頭昏眩,身體肉跳又震顫,小便也覺稍困難。內里寒氣因水發,下利清谷不見痊,嘔吐劇烈肛脫出,反復顛倒不得安,手足輕度見厥冷,身體發涼內心煩,如果遲遲不救治,喪失機會難追還。(134) 脈見浮而大,浮而有力主邪氣實,大而中空主血虛,所謂血虛也就是陰液虧虛。凡是孤陽下陷入陰的,應當出現小便黃赤短澀等,膀胱亦當空虛,現今小便反而暢利,又見大汗出,理應屬于衛陽虛微所致,可是實際上卻是邪氣盛實,于是津液大量外泄,榮血消耗殆盡,證見口中干燥,心煩難以入睡,陰血虧耗,肌肉消瘦,造成了火熱煎熬津液的證候。醫生反而用猛烈的藥物攻伐胃腸,使虛者更加虛。虛陽外脫已為時不遠,最終將會瀉下積垢如同污泥,隨即會死亡。(135) 脈見浮和緊,浮主風邪襲表,緊主寒邪外束,風邪易傷衛氣,寒邪易傷榮氣,榮氣和衛氣都受病,就會出現骨節劇烈疼痛,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而不可以瀉下。(136) 趺陽脈遲而緩,主胃氣正常。趺陽脈浮而數,浮主胃受邪,數主脾受傷,但這不是本來的病癥,而是醫生誤用瀉下的方法所造成的。榮氣和衛氣內陷,趺陽脈的數象首先變微,反而僅見浮象的,患者多會出現大便干硬,噯氣后感到脘腹稍舒適等癥狀。憑什么這樣說呢?本來因為數脈主脾被邪氣所傷,數象首先變微,因此就知道脾氣尚未恢復正常,大便干硬,噯氣后感到舒暢。假如現在數脈變為微象,而浮象仍在,則提示邪氣獨留胃中,心中就會有饑餓的感覺,但是邪熱并不能消化飲食,因此只表現出潮熱和口渴的癥狀。只有當數脈變為遲緩之象,而且這種脈搏次數的前后變化和病情的前后變化相應時,患者才會出現饑餓感,并能正常進飲食。如果數脈仍然時常出現,就會生惡瘡。(137) 脈見數象的,如果邪氣不去,數象也應持續存在而不應緩解。假如數象出現緩解,就提示邪氣留結,正氣不能恢復,正氣退卻于內臟,邪氣外浮留滯于肌表皮毛。因此脈見數象的,不可以瀉下,瀉下后多會導致心煩和下利不止。(138) 少陰病,脈象浮細無力而軟,不可以發汗,這是因為陽氣已有損傷的緣故。陽氣既虛,又見尺脈弱澀的,更不可以瀉下。(139) 脈見浮大的,應當發汗,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這就是大的錯誤了。(140) 脈見浮大,心下反而硬滿,有邪熱深入于臟的,祛邪熱時不要使用發汗的方法;邪熱彌散于腑的,祛邪熱時不能使用利尿的方法,小便增多后,就會造成大便干硬。邪熱在表的,汗出透徹后,發熱就會痊愈。汗出不透徹,就可能出現大便困難。大便困難而兼見脈遲的,還不可以馬上用瀉法。(141) 太陽和陽明二陽并病,在太陽起初得病的時候,用過發汗的方法,但汗出不透徹,于是就使邪氣進而轉屬到陽明,繼而見到微微自汗出,不惡寒等。如果太陽經的病癥還沒有解除的,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是錯誤的。(142) 結胸證,脈象浮大的,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會導致死亡。(143) 太陽與陽明合病,出現氣喘和胸悶的,不可以瀉下。(144)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硬,頸項拘緊不柔和、頭目眩暈的,不可以瀉下。(145) 凡是四肢厥冷的,不可以瀉下,對素來體虛的人也是這樣。(146) 病癥出現想嘔吐的,不可以瀉下。(147) 太陽病,有表證沒有解除時,不可以瀉下,瀉下就是誤治。(148) 病癥發于陽,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使邪熱內陷,就形成了結胸;病癥發于陰,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導致了痞證的形成。(149) 病見脈象浮緊,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使浮緊脈變為沉緊脈,表邪乘虛入里,就形成了痞證。(150) 大凡陽氣盛的病癥多見發熱,如用下法治療,就會導致大便干硬。(151) 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用攻泄里熱的方法去治療,多會導致呃逆。(152) 陽衰陰盛,又見大便結硬的,瀉下后多可導致瀉下不消化的谷物和腹部脹滿等證。(153) 太陰病所表現的主要證候是,腹中脹滿嘔吐,飲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來越重,腹中時有疼痛。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多會造成胸下痞結硬滿。(154) 厥陰病所表現的證候是,消渴,自覺逆氣上撞心胸,心中疼痛并伴灼熱感,有饑餓感但無食欲,勉強進食就會出現嘔吐蛔蟲的現象。如果瀉下,就會導致下利不止。(155) 少陰病,證見飲食入口后就嘔吐,平時總感到心中蘊郁不舒而想嘔吐,但又吐不出來,在開始得病的時候,還見到手足寒涼、脈弦遲等證的,這是胸中有實邪的表現,不可以瀉下。(156) 傷寒病五六天,未見結胸證的表現,腹部柔軟,脈象虛弱無力,又見四肢厥冷的,不可以瀉下。這是因為陰血已傷,瀉下就會導致死亡。(157) 傷寒病,見發熱、頭痛和微汗出,如果發汗,就會神志恍惚不能認人;如果用火薰烤,就會導致氣喘,不能小便和心腹脹滿;如果瀉下,就會導致短氣,小便困難,頭痛和背部拘緊不柔和;如果加用溫針,就會導致鼻衄。(158) 傷寒病,脈見寸關尺三部皆緊,證見惡寒和發熱,有的還將會出現厥脈。所謂厥脈,是指脈搏初來時較大,然后逐漸變小,再來時又逐漸增大,這就是厥脈的特征。像這樣的患者,證見惡寒,甚至出現微微汗出,咽喉疼痛,如果熱象重的,還會出現兩眼紅赤,脈絡增多,視物不明等。如果醫生再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咽喉潰爛損傷;如果反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兩目難睜,寒重的會出現大便含有不消化的谷物,熱重的會出現大便膿血;如果采用火熏法,就會導致周身發黃;如果使用火熨法,就會導致咽喉干燥。假如小便暢利的,還可以救治;假如小便困難的,就屬于危險的證候了。(159) 傷寒病,證見發熱、口中噴熱氣、頭痛眼目發黃、鼻衄不可遏止等癥,如果貪于飲水的,多會出現嘔吐;如果厭惡飲水的,多會伴見厥冷。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就可能出現咽喉生瘡,假如又伴見手足溫熱的,多會出現下重及大便膿血。對于頭痛眼目發黃的患者,如果瀉下,就會閉目難睜。對于貪于飲水的患者,如果瀉下,多會厥脈,并見聲音減弱、咽喉噎塞;如果發汗,就會寒戰顫抖,陰陽皆虛。對于厭惡飲水的患者,如果瀉下,就會里寒不想飲食,大便出不消化的谷物;如果發汗,就會口中潰爛,舌上出現白苔,煩躁不安。脈見數實,并伴見六七天不大便的,以后多會出現便血,如果發汗,就會出現小便自利。(160) 得病二三天時,脈象較弱,沒有太陽證和柴胡湯證,而見煩躁、心下硬滿等,到第四天時,雖然能進食,也只能用少量的小承氣湯微微和下,使病癥稍微得到緩解,到第六天,再給承氣湯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又見小便少的,縱使覺得大便硬而不能排出,這也只是大便初頭堅硬,后段多屬稀溏,沒有完全燥結堅硬,用攻下的方法必然會使大便溏瀉。等到小便暢利,大便才能堅硬,這時才可以攻下。(161) 臟結病,不見陽熱證候,沒有出現往來寒熱,患者反而安靜,舌苔水滑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162) 傷寒病,出現嚴重的嘔吐,即使有陽明的證候,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163) 陽明病,只要出現潮熱,即使大便輕度干硬的,也可以考慮用大承氣湯;大便不干硬的,就不可以用了。如果患者六七天不大便,懷疑已有燥屎內結,要測知是否確實有燥屎的方法是,給患者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湯藥服下以后,如果腹中有矢氣轉動的,這就提示已有燥屎內結,才可以放心攻下。如果沒有矢氣轉動的,這只是大便初頭干硬,后段多會稀溏,就不可以攻下了。如用攻下的話,多會導致腹中脹滿,不能進食,想要喝水,但是給他喝水以后還會發生呃逆。假使患者后來又重見發熱,這大多可能是大便又轉干硬,但程度不可能太重,用小承氣湯調和一下也就行了。沒有矢氣轉動的,千萬不可以攻下。大承氣湯。第一方。(164) 大黃 四兩 厚樸 八兩,炙 枳實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至留取五升,下入大黃,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藥渣,下入芒硝,再煮一二開。分兩次服。出現下利就停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米酒洗 厚樸 二兩,炙,去皮 枳實 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傷寒或中風,醫生反而誤用了瀉下的方法,致使患者一天下利達數十次,飲食不消化,腹中腸鳴、響聲似雷,自覺心下痞硬脹滿,干嘔心煩不得安寧。醫生見有心下痞滿的癥狀,便認為是實邪尚未除盡,于是再用瀉下的方法,致使患者心下痞滿的癥狀更加嚴重。這并不是實熱內結,只是因為胃中氣虛,加上外來的邪氣上逆,所以才造成了心下痞硬,這屬于甘草瀉心湯的適應證。第二方。(165) 甘草 四兩,炙 黃芩 三兩 干姜 三兩 大棗 十二枚,掰開 半夏 半升,洗 黃連 一兩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藥渣,再加熱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下利的病癥,出現大脈的,是虛證,這是因為強力瀉下的緣故。假設脈見浮革,又伴見腸鳴的,屬于當歸四逆湯的適應證。第三方。(166) 當歸 三兩 桂枝 三兩,去皮 細辛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通草 二兩 芍藥 三兩 大棗 二十五枚,掰開 以上七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半天內服完三次。 陽明病,滿面通紅,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攻下后多會導致發熱。如果又出現周身發黃的,小便多會不暢利。(167) 陽明病,自覺心下部位硬滿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攻下后,下利始終不止的,是死證;下利尚能停止的,可以痊愈。(168) 陽明病,患者見自汗出,如果再發汗,而且患者小便又自利的,這就會造成津液內耗,縱使大便干硬,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應當等到患者有便意的時候,適合用蜜煎方來導便和通便,另外如土瓜根和豬膽汁等者可以用來導便。第四方。(169) 食蜜 七合 以上一味,放入銅器中,用小火加熱濃縮,應當一直濃縮到像飴糖的狀態,并隨時攪動,不要使它焦鍋,等到可以成型時,兩手相并搓成長梃,使它一頭尖銳,粗細如手指,長二寸左右。應當趁熱的時候迅速制作,冷后就會發硬而不便制作了。把它塞入肛門中,并用手迅速抱緊,等到要大便時就去掉它。懷疑這不是仲景的意思,經過試用,效果很好。 又可以用大個的豬膽囊一枚,擠出其中的膽汁,和入少量食用醋,然后灌入腸道內。有如吃一頓飯的工夫,就會大便出積存已久的糞便污垢,很有效果。 【相關知識】 傷寒本來人體陽氣就偏弱,汗法、下法都會耗傷人體陽氣,陽氣一不足,氣機就更加混亂了。肺氣降于右,肺主百脈,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動氣在右,肺氣不能降,又加上用下法耗傷津液,肺氣被阻滯不能正常地通調水道,故出現津虧和津行不暢,會出現咽干鼻燥、頭目失養則頭暈眩、心神失養則心悸。肝氣升于左,肝主四肢,主筋,肝脈行于兩脅及小腹,動氣在左,又用下法,肝氣不暢,則腹部拘急、四肢麻木震顫。動氣在上,氣機不得下,用下法后,陽氣及津液隨之下行,造成機體氣陰兩虛,故有虛熱汗出。動氣在下,氣機不能升,再用下法,則氣機愈加不能上行,瘀滯于下焦,故出現腹脹、水谷下行、心下痞滿等癥狀。 【原文】 合四法,方六首。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鞕。(124)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125)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126)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127)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也。(128)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129)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齊握熱。(130)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131)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則為欬,欬則吐涎,下之則欬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谷氣多入,此為除中(亦云消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132)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脅,振寒相摶,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則尿血也。(133)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后救,安可復追還。(134)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一云黑)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135)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136)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鞕,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137)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于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138)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之。(139)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也。(140)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141)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先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142) 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143)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144) 太陽與少陽合病者,心下鞕,頸項強而眩者,不可下。(145)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146) 病欲吐者,不可下。(147)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148)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149) 病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150)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鞕。(151) 本虛,攻其熱必噦。(152) 無陽陰強,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滿。(15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結鞕。(154)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155)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156)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157)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158)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谷,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159)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栗,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160)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痞。至四日,雖能食,以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雖不大便,但頭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161)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62)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163)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苦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熱者,大便必復鞕而少也,宜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大承氣湯。方一。(164) 大黃四兩 厚樸八兩,炙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下大黃,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再煮一二沸。分二服,利則止后服。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屬甘草瀉心湯,方二。(165)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有人參,見第四卷中。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方三。(166)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芍藥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半日三服。 陽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167)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168)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鞕不可攻之。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方四。(169)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