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字處為觸發點的位置,紅色區域是它關聯痛的區域
根據《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中文即《肌筋膜疼痛與功能障礙:激痛點手冊》,它描述了147塊肌肉中的255個激痛點。不過,這一數字還在增加當中。不同的學者,在臨床中發現了許多新的激痛點,就象傳統針灸中的新穴、 奇穴一樣。激痛點與傳統穴位在解剖位置、針刺感傳、功能主治等方面均有很大的相似性。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解決疼痛? 沒錯,肌筋膜觸發點(MTrP)。 一種與疼痛聯系緊密的異常組織。 你也許不需要特別的專業知識,也可以看圖自己或幫家人高效緩解疼痛不適。 當我們發生疼痛不適時,我們看圖找到它們,只需要做適當的處理,就可以快速緩解疼痛。 那到底什么是肌筋膜觸發點(MTrP)? 國外研究人員Antonio Stecco等發現,由于肌肉過度使用或外傷,皮下的滑動層會產生大量的透明質酸,然后聚集成細小的超分子結構,從而改變其構型、粘度和粘彈性。由于其粘度增加,透明質酸不再能用作有效的潤滑劑,從而增加了滑動層的阻力并導致筋膜致密化或肌肉纖維異常滑動。滑動干擾會影響運動范圍并導致運動困難,包括運動質量和剛度。此外,在異常情況下,摩擦會導致神經過度刺激(刺激)增加,然后使致密筋膜內的機械感受器和傷害感受器超敏。這種超敏反應與人的疼痛,異常性疼痛,感覺異常,本體感覺異常和運動改變有關。 局部抽動感: 激痛點受到擠壓時,由于緊張的肌纖維收縮而出現的肉眼可見的短暫的或者可觸摸到的肌肉和皮膚收縮。 牽涉痛: 也叫反射痛,是疼痛刺激部位以外的某一局域性疼痛。疼痛可能被誘發,但不按常規神經皮節變化分布。通常可無明確的關節腫脹。肌筋膜激痛點引起的疼痛通常比較明顯,疼痛通常能被反復誘發。 以下常見激痛點,即使你不是專業人士,當你出現不疼痛不適時,只要你在對應的MTrP上進行簡單的按摩,都可立即緩解! 28塊肌肉的常見激痛點以及對應的疼痛癥狀 顳區:頭疼 ![]() 顳區:頭痛 ![]() 上排后側牙齒、下排后側牙齒、眉毛區、下頜:耳疼、耳鳴、眩暈 ![]() 眼眶外側、顳區、頸部、下頜:頸痛、頭痛 ![]() 頭頂、頸部: ![]() 眉毛外側區、顳區、頸后側:叢集性頭痛和頸夾肌牽涉痛 ![]() 前額、枕后、頭蓋骨、眼睛周圈:耳疼、耳鳴 ![]() 胸前區上方、肩胛骨內側緣、肩外側、上臂后側/外側、前臂后側/外側、大拇指/食指:是激痛點疼痛唯一放射至上肢的頸部肌肉(同胸廓出口綜合征) ![]() 肩胛骨區、上臂外側、腕部:肩部內旋誘發疼痛 ![]() 肩部外側、上臂外側:肩外展時疼痛明顯 ![]() 上臂外側、前臂外側、手前側/后側:肩部外旋誘發的疼痛 ![]() 肩胛骨內緣、胸外側、上臂內側?前臂內側?第4,第5指:深呼吸時疼痛 ![]() 肩胛下角下方區域、上臂后側/內側?前臂后側/內側?第4,第5指:肩背痛、手臂上肢痛 ![]() 乳頭區域、肩前側、上臂內側?前臂內側:胸口痛、肩背痛 ![]() 下腹部、中后背、髂嵴后側:腰痛、常伴痛經 ![]() 髖關節后側/外側:腰痛 ![]() ![]() ![]() 下腰部(PSIS)、臀部:腰痛 臀部后外側、骶骨后側面、髂嵴后側:臀區痛 ![]() 臀外側、大腿的外側和后側、小腿的外側和后側:類坐骨神經痛 ![]() ![]() ![]() 髖外側、大腿外側:髖外側痛 ![]() 腹股溝或大腿前側:腰痛 ![]() 腹股溝和大腿前側 ![]() 膝部、大腿前側遠端:膝痛、大腿緊 ![]() 小腿前側、腳背部、大腳指 ![]() 小腿后側、足后跟、骶骨后側:小腿痛、足跟痛 ![]() 手掌側、前臂前側:手臂痛 ![]() 臀部后側/外側、大腿外側 ![]() 肩胛骨后側、肩后側、上臂后側/內側、前臂后側、內側、第5指:深呼吸時伴隨疼痛、胸廓出口綜合征 ![]() 肌筋膜觸發點(trigger point)是骨骼肌肌肉能夠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這個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個疼痛結節和繃緊肌纖維痙攣帶,觸壓時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顫搐以及可能引起的遠處牽涉痛。觸發點則是指來自肌筋膜痛的敏感點,壓之可誘發整塊肌肉痛,并擴散到周圍或遠處部位的放散痛。激痛點的形成起初是肌肉功能失調,繼之生理組織營養不良,局部代謝增加而血流相對減少,結果在肌肉中產生不能控制的代謝區,代謝物中的神經激活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等類物質使血管嚴重收縮,這些局部反應通過中樞或交感神經的反射作用使肌肉束緊張,并出現感覺痛區。按壓或針刺激痛點可引起不同形式的感應痛點,激痛點可誘發植物神經癥狀,如血管收縮、局部腫脹、頭痛、頭暈、耳嗚等。觸發點除了引發疼痛及放散痛外,并會增加肌肉的緊張度,使肌肉縮短,縮短了的肌肉又會拉緊不同結構組織,所以肌肉縮短是引起肌筋膜痛的關鍵,亦是引致其它軟組織及關節痛癥的主要原因。肌肉縮短使附著肌肉的其它結構受到機械性的張力,增加肌腱的損傷,如肌腱炎、腱鞘炎,如果腱內有籽骨,則會引致軟骨磨損和疼痛,若脊椎旁之肌肉縮短,則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最終導致椎間盤退變或椎間盤脫出,肌肉縮短可引起肌肉排列的改變和關節話動異常,從而又可引起關節疼痛及退行性變化,肌肉對神經的壓迫可引起神經壓迫癥狀。所以有學者認為,肌筋膜疼痛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人們習慣上根據痛處位置來定名,例如“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等等,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肌肉縮短所致。 圖中×字處為觸發點的位置,紅色區域是它關聯痛的區域 根據《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中文即《肌筋膜疼痛與功能障礙:激痛點手冊》,它描述了147塊肌肉中的255個激痛點。不過,這一數字還在增加當中。不同的學者,在臨床中發現了許多新的激痛點,就象傳統針灸中的新穴、 奇穴一樣。激痛點與傳統穴位在解剖位置、針刺感傳、功能主治等方面均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頭部 二、頸部 三、肩部 四、背部 五、胸部 ![]() ![]() 六、上肢部 七、腰部 八、下肢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