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世界文明的瑰寶。長城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建筑,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中國萬里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意大利羅馬斗獸場、印度泰姬陵)之一。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以城墻為主體,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相結合的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連綿不斷的長垣。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直至大漠邊緣玉門關,橫貫我國北部和西部。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城長度為2000多公里,陜西省境內長城長度為1838公里。據國家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長度超過10000公里,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長城,因此被稱為萬里長城。
長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修筑了2000多年。公元前7世紀左右,戰國時期的楚國率先將西北、北、東北方向的烽火臺和城堡,用防御的城墻串聯起來,形成總長度約500公里的城墻,稱之為“方城”。公元前5、6世紀,齊國又修筑了一座東西走向的城墻。公元前4世紀,秦、燕、韓、魏諸國也各自在領土上修筑了城墻,總長度達數百公里,作為相互防御的工事。為防御北方東胡、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秦、燕、韓、魏諸國又在北方建筑城墻,形成了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的基礎。《史記.蒙恬傳》載:“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南袤萬余里”。秦長城的西段沿秦昭王的舊城墻修繕而成,北段、東段連接趙燕的舊城墻;再東建自高闕、造陽至遼東的城墻。從秦始皇三十年伐匈奴開始,秦始皇用了八年時間修筑成了長達5000余公里的長城,從此有了“萬里長城”之說。
秦始皇時期的長城已達萬里規模,漢朝時期的長城更加宏偉。漢武帝時期,修繕舊城墻,大建新城墻,西起大宛貳師城、赤谷城,經龜玆、東師、居延,沿燕然山、臚眗河,一直延伸到黑龍江北岸。漢武帝時期長城工程浩大,遠超秦始皇時期,總長度已達10000多公里。漢武帝時期的長城,大多建筑在地勢險要的山嶺,城墻上又建筑了城堡、關隘和烽火臺,長城不僅是一座城墻,而且還是堅固的防御工事陣地。早期修筑的長城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即夯磚壘墻的方法。所有城墻的共同的重要特點,就是每層都要用力夯實,然后再夯上另一層。明長城采用了新的修筑方法,明長城的西段仍延用傳統方法,東段用石頭和城磚砌成,地基是夯實的土或碎石。明長城的北段沿燕山山脈翻轉起伏,關隘密布,各種防御工事相當完備。明長城自居庸關分兩線斜縱修筑,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向北走向的外長城越過太行山的北端,沿陰山山麓延伸,橫跨內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向南走向的內長城,則經太行山脈,伸入山西北部腹地,在老營地區與外長城會合,再橫越陜西北部,繼續沿祁連山縱行河西走廊,直抵嘉峪關。這段長城橫跨五省,三越黃河,途經黃土高原、河西走廊、戈壁灘,黃沙滾滾,景色蒼茫。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及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余處(座/段)。長城防御體系中設計、結構、修筑,最為復雜的是關城和敵樓、敵臺、烽燧體系。
關城,是長城的重要的防御據點,關城修筑得像一座座城堡,有掩體、吊橋、演兵場、戰備倉庫、草料場等。能夠駐扎和部署較多兵力,儲備足夠的兵器、糧食等軍用物資。關城均建筑在有利防御的險要地形地勢之處。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點,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近千處。著名的有明代的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頭關、娘子關、殺虎口關、嘉峪關,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非常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山海關、嘉峪關都是大關配小關,附近都有十幾處小關城。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長城的關隘之一,素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在碣石道筑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城墻周長4公里,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和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多種防御建筑。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是東北、華北的咽喉要塞。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天津津門、八卦城。黃崖關位于天津薊縣的崇山峻嶺之中,東西兩側崖壁如削,山勢陡峭,雄關險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山崖在夕陽西照時,發出萬道金光,故稱之為“黃崖關”。黃崖關長城東達遵化馬蘭峪長城,西接北京平谷將軍關長城,全長42公里;修筑有敵樓52座,烽火臺14 座。雄踞關北孤峰上的鳳凰樓,磚砌圓形,底徑16.1米,高18.3米,上下兩層,頂建磚構樓櫓鋪房,為長城中罕見的建筑。關城內設有一座迷魂陣——八卦城,黃崖關又稱八卦城。雄鎮京東半壁山,峭崖兀立黃崖關。
居庸關,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境內,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為天下之險。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關山嶺雄奇,形勢險要,有南北上三個關口,上為“八達嶺”,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居庸關層巒疊嶂,溝壑臨淵,清流縈繞,翠峰連綿,草木郁茂,飛禽走獸,風光旖旎,有燕京美景“居庸疊翠”之美譽。朝暉開眾山,遙見居庸關。
紫荊關 ,位于易縣城北的紫荊嶺上。紫荊關,東為萬仞高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西有犀牛山蜿蜒連綿,與盤石口相接;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水急浪高;南是黃土嶺,千溝萬壑,溝谷縱橫。紫荊關依山傍水,建在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南阻盤道之峻,北控拒馬之淵。一關雄踞,群險疵外,規模雄壯,屹立為幾輔保障。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戰爭140多次。漢家鎖鑰惟玄塞,隘地旌旗見紫荊。
倒馬關,位于河北省唐縣,“山路險峻,馬為之倒”,故名。又稱為鴻上關、鴻山磁、鐵關或唐關。關山險峻,絕壁祟崗,石徑逶迤,山路九曲,是捍衛京師的重要門戶。建于明洪武初年,與紫荊關、居庸關合稱為“內三關”。整座關城依山就勢而建,唐河由西北東繞城而流,有上下兩城。城垣建敵樓7座,有東西北三座城門,東西門外設有甕城,西甕城外設水關戰樓一座。單于痛哭倒馬關,羯奴半死飛狐道。

平型關,位于山西省靈丘縣,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名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后改今名。平型關,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臺山巍然聳立,兩山之間一條古道穿城而過,踞險設關,為明代內長城的重要關口。平型關,東連紫荊關,西接雁門關,扼守惟一通道,形成一條嚴固的防線,為北京西面重要的藩屏障壁,京幾恃以為安。平型關,因著名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于世。九月長城秋風盡,平型關下獲大捷。
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西流入晉轉彎處,地處內外長城匯聚之處。因地勢東仰西俯,故名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人贊譽偏頭關:“雄關鼎寧燕,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偏頭關城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座城門都建有甕城。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崇山峻嶺中的長城及重要通道上建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等城堡22座,高聳黃河岸畔,甚為壯觀。三關鼎峙,互為犄角,為北疆門戶,京師之屏障。
雁門關,位于山西代縣代州古城勾注山脊,兩山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于其間,故稱雁門關。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古代關隘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上古稱北陵,戰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雁門關,以“關山雄固,北塞門戶”著稱,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之瑰寶。雁門關東西兩翼,分別延伸至繁峙、原平,設隘口18處,嶺西為西陘關,嶺東為東陘關,“兩關四口十八隘”,互為倚防。雁門關以險著稱,天下九塞,雁門為首,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娘子關,位于山西平定縣綿山山麓,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守于此,而得名。娘子關,為戰國時期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現存關城建筑于明代,是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素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古城堡建有關門兩座,東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唐家娘子軍令頒,峨眉當關壁壘嚴。
殺虎口關,位于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殺虎口關,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名“殺胡口”,俗稱“殺虎口”。1926年,正式改名為“殺虎口”。兩千年來,殺虎口戰火綿延不斷,清朝以后成為“走西口”的必經之路。殺虎口!殺虎口!雪滿蒼山詩滿樓。
嘉峪關,位于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山西麓,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要塞。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墻全長約60余公里,自古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嘉峪關,明代長城建筑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歷經168年修筑,嘉峪關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內城為關城的中心,面積約2.5萬平方米。城墻高9米,上建1.7米的垛墻,“柔遠”、“光化”兩座城門上均建有三層三檐歇山頂式城樓。城墻四角建有角樓,南北墻正中建有敵樓。城門外修筑甕城,內城西建有羅城,羅城中間突出部開券門,為關城正門,門額上刻“嘉峪關”大字,門頂部上建關樓。內城南北東側外圍建筑外城,與羅城相連。外城高3.8米,周長1100米,東北角處建閘門,閘門上建閘樓。嘉峪關,河西咽喉,交通要塞,地勢險峻,建筑雄偉,為萬里長城之雄關。封鎖河西走廊的嘉峪關長城防線,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嘉峪關集中了所有長城種類和形態,是露天長城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長城文化標志地。天下雄關雪漸深,烽臺曾見雁來頻。
陽關,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南湖鄉“古董灘”,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于漢元封四年,一直是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之地、必經關隘。陽關古塞建在荒漠之中,憑水為隘,據川當險,地勢險要,與玉門關南北呼應,是絲綢之路中原通往西域、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是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離開陽關,就進入茫茫戈壁大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玉門關,位于河西走廊最南端的疏勒河南岸。始建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門關又稱小方城,關城呈四方形,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筑,開西北兩門。玉門關,北與北山相望,南與祁連山呼應,東距敦煌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邊緣約150公里,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重要門戶,險要關隘。自古以來,就是東西通道上的咽喉要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敵樓,又稱譙樓,是建筑在城墻敵臺上的城樓。敵樓,戰時用于守城防御,供守城部隊指揮、瞭望、傳令,放置器械物資等;平時供守城軍士休息之用,為增強城墻防御功能的設施。西安城墻每座敵臺上都建筑敵樓,共98座,均為歇山重檐二層樓式建筑。底層樓門向內,外壁開三窗,圍設回廊,二層外面樓壁開箭窗三孔,左右無窗,樓體通高9.22米。金山嶺長城短短10.5公里的沿線,就建筑了67座敵樓。
敵臺,又稱墩臺、墻臺、馬面,是城墻上用于防御敵人的樓臺。敵臺為城墻向外凸出墻體部分,用以三面防御的建筑,是在城墻全線防御的基礎上構筑的重點防御設施。敵臺,按照結構分為“實心敵臺”和“空心敵臺”。實心敵臺不是騎墻而建,無箭窗,僅有登臺頂的踏道;空心敵臺是跨墻而建的中空、四面開窗的樓臺,守城軍士可居住,并能儲存武器彈藥。河北遷安、遷西、遵化長城共存有敵臺662座,實心敵臺僅3座,其余都是空心敵臺。《明史.戚繼光傳》載:“跨墻為臺,睥睨四達,臺高五丈,虛中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東起山海關,西到鎮邊的1000公里長城沿線矗立著1017座敵臺,隨地勢而建,高低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
烽火臺,以夯土構筑,看似土堆,實際上是一套先進實用的情報傳遞系統。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日間以煙報警叫“烽”,夜間以火為號叫“燧”。烽相距20公里左右,燧則更為密布,相距只有5公里左右,烽燧臺臺相連,傳遞訊息。此外,烽燧還為往來的使節提供安全保護、食宿糧草馬匹等服務。長城沿線總計有7000余座烽火臺。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墻,大都建筑在崇山峻嶺之上,延著山脊把蜿蜒曲折的山勢勾畫成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萬里長城分布著百余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樓、敵臺、烽火臺,雄奇險峻,充滿了深奧的軍事思想和巨大的藝術魅力。長城的每一處景區,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一次游覽,都是一堂堂一次次激動人心的傳統歷史教育課。“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以強勁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中外八方游客,成為游客如織的著名的景區。游覽長城的最佳景區有八達嶺長城景區、慕田峪長城景區、居庸關長城景區、山海關長城景區、金山嶺長城景區、角山長城景區、嘉峪關長城景區、雁門關長城景區、玉門關長城景區等。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長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已被世界人民所熟知和向往,長城成為世界人類歷史文明的寶藏。長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長城是珍貴的歷史遺產,長城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城,靜如巍峨高山,古如東流大江,映射出中華民族濃郁的戀土故鄉情,代表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特質。長城,每一座關隘都隱藏著神奇的往昔,每一道營壘高墻都蘊涵著動人心魄的故事。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巍巍長城,萬里雄關,安如磐石,壯哉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