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切除后容易復發膀胱腫瘤切除后容易復發,而復發的仍有可能治愈。凡保留膀胱的各種手術治療,兩年以內超過半數腫瘤要復發;復發常不在原來部位,實屬新生腫瘤,而且約10~15%有惡性程度增加趨勢。因此,任何保留膀胱的手術后病人都應有嚴密的隨診,每3月作膀胱鏡檢查一次,一年無復發者酌情延長復查時間。這種復查應看作為治療的一部分。 (一)表淺膀胱腫瘤(Tis、Ta、T1) 原位癌Tis:位于膀胱粘膜層內,無浸潤,可單獨存在或在膀胱癌旁。其中一部分可發展為浸潤性癌,一部分長期無發展。原位癌細胞分化不良、癌旁原位癌或已有浸潤時早行膀胱全切除術;細胞分化良好的原位癌,可在藥物灌注后嚴密隨診。 T1期:占膀胱腫瘤大多數,可經尿道行電烙或切除。腫瘤大或不能作經尿道手術時,可切開膀胱行電烙或切除。T1及原位癌亦可直接向膀胱內注入BCG、噻替派、絲裂霉素C、阿霉素、乙環氧甘醚(epodyl)等。噻替哌應用較廣,方法是向膀胱內灌注經蒸餾水或等滲鹽水稀釋的噻替哌30~60mg(每mg加1ml),保留2小時,每15分仰、俯、左右側臥更換體位,每周一次,5次為一療程。灌注后部分腫瘤消退或明顯縮小。多發的T1期腫瘤,治療后復發且有惡性程度增高時,應行膀胱全切除術。 (二)浸潤性膀胱腫瘤(T2、T3、T4) T2、T3期:浸潤肌層的腫瘤,除個別分化良好、局限的T2期腫瘤可經尿道切除外,一般根據浸潤范圍選擇膀胱部分切除術或膀胱全切除術。膀胱部分切除的范圍,應包括距離腫瘤2cm以內的全層膀胱壁,輸尿管口在切除范圍內時,需在膀胱其它部位行輸尿管膀胱吻合術。腫瘤多發或侵犯三角區,宜行膀胱全切除術,包括前列腺和精囊在內。膀胱全切除術后須行尿流改道,常用回腸膀胱術即隔離一段回腸作膀胱,輸尿管吻合在這段回腸上,并自腹壁開口排出尿液。近年應用多種可近代性尿流改道手術,正在不斷總結經驗。如病人全身情況不好,可作輸尿管皮膚造口術。T2、T3期肌層有浸潤的膀胱腫瘤術前配合放射治療,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以外照射為主;腔內和組織間照射已極少應用。化學治療可選用順氯氨鉑(DDP)、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長春花鹼、阿霉素等,有一定療效,但藥物毒性反應較多。綜上所述,浸潤性腫瘤的治療方法雖多,但決定預后的仍是腫瘤的浸潤深度和細胞分化程度,而不在于治療方法本身。 T4期:平均生存10個月,用姑息性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可減輕病狀,延長生存時間。 膀胱癌治療中尚可配合中藥治療和免疫治療,免疫治療日益受到重視。 |
|
來自: zd山笑 > 《膀胱癌.睪丸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