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都江堰水,問青城山道文/邊智 都江堰.青城山山水相依,翠林環繞,一幅神奇而壯麗的流動畫卷,是享有古今中外的宏偉水利工程和道教文化圣地。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在上小學時課本上就選錄并學過都江堰.青城山的篇目,對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治水、幽靜神秘如畫的青城山天然屏障有了初步認識。2002年我購買了余秋雨著的暢銷叢書《文化苦旅》,覺得才思泉涌,才情飛揚。認真拜讀了其中的《都江堰》篇目寫得跌宕回環,大氣澎湃。后來又讀了夏磊的《千年一堰》,更是寫得唯美典雅,韻味悠長。讀青城山人文風情,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敬畏自然、感悟人生,感嘆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厚重。特別是2008年四川汶川“5.12”8級大地震損失慘重,而距離汶川較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山巒疊翠的青城山,都經受住了強震考驗,屹立不倒,更加證明了都江堰工程的偉大堅固和青城山山峰聳立、風光優美的景致。所有這些,無時無刻地觸動著我的心,總盼著有朝之日,一定去這個不僅鐘靈毓秀、而且文化源遠的夢幻之地看看,了卻心間這樁心愿。 機會來了,這次我作為喀什地區基層干部”守初心、看發展、學先進“能力提升專題研修班的帶隊,在參觀學習完深圳、廣州的“四史”教育基地后,因年齡已近退休便向組織申請,去了一趟重慶、成都,專門安排一天時間加入旅游團體組織,去了都江堰、青城山。 按照與旅游團體的預約,11月6日清晨四點二十分就要在酒店門口等候坐車,把零星散客拉到統一集中的地方,再坐旅游大客車前往都江堰、青城山。住在成都市錦江區櫻花路全季酒店的我,三點五十分就起床,準備好要帶的東西在路邊乘車。說實話,在新疆這時候二點睡覺剛入夢,若有時加班到四點才睡覺。這一夜晚似睡非睡,根本沒有睡夠,但也得起床行路呀!打上約定的出租車一路拉客足足走了近一個小時,到了指定乘車地點,直到早上六點大客車才出發。一路上還要觀賞一些景點,看川劇變臉,快到八點半才進入都江堰大門。車上導游拿個小喇叭,不停地講解都江堰、青城山的靜美、山水、人土風情和豐饒物產,使我更進一步對都江堰、青城山有了比較深入透徹的了解。 都江堰位于成都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及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40個縣(市區)1130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游、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十分宏偉壯觀。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耗時20年,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飛沙堰。建國后,又修建了供水渠、外江閘、飛沙堰工業引水臨時擋水閘,保證了都江堰安全運行。它的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這天,天氣格外晴朗,風和日麗,氣溫也在十多度以上,用四川話說,安逸得很。進入都江堰景區大門,看到許多郁郁蔥蔥的林木籠罩著整個景區。徑直沿著導游指引的方向向前走著,眼前看見一塊大大的綠地上點綴著“都江堰歡迎您!”的紅色大方塊字,耀人眼目,我趕緊拍下這幅巨照。又見噴泉像一把舉傘撐在水池上面,向四周的綠地噴灑著水花。再往前走,看到許多名人的石像,因導游走的太快來不及一一看他們的名字,而急匆匆趕路。 瞧,看著山巒和河水,只見初升的太陽將覆蓋的川野和江面上輕紗般的薄霧慢慢驅散,岷江頓時漾出道道綠色的波瀾,大地呈現出一片金黃的世界,就連那些鄉間的竹籬茅舍也戴上了金色的光環。滾滾東去的岷江水奔流而下,頃刻間奇妙的化作汩汩細流,在廣袤的川野里漾青泛綠,蜿蜒交錯,波交激讖,使這鋪青疊翠豐腴之地,顯得更加蓬蓬勃勃,生機盎然。難怪古人有此佳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這神奇的都江堰,不就是“活水源頭”么! 不一會,我們來到“離堆”。這里是李冰父子當年為疏導灌水而鑿開的石山,因離開對面的母山——玉龍山而得名。在這晴朗的天氣里,我們在導游的引導下,瀏覽了伏龍觀、寶瓶口、沙飛堰、魚嘴、安瀾索橋、二王廟、秦堰樓,各類迥異的工程建筑物、風趣傳奇的故事、多姿多彩的景色,成隊如織的游客,攜伴一路風光,風姿綽約,映襯趣雅,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如伏龍觀是都江堰北堰離堆北端古典建筑群,在建筑設施中體現人文景觀,成為綜合類的紀念、宗教、祭祀活動場所,也是紀念李冰父子的廟宇,蔚為壯觀;寶瓶口是起“節制閘”作用的河口,為岷江內江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到寶瓶口觀景點,從高處看形如瓶口,故而得名;飛沙堰集排沙、泄洪為一體,發揮水的分流和排沙作用,利用河流彎道的離心力將泥沙排泄出去,保證內江的通暢;魚嘴分水堤,形狀像一張鱷魚的嘴巴而得名,昂首于岷江江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內江和外江,東邊的內江用于引水灌溉,西邊的外江則用于排洪,這是都江堰的杰作;走上安瀾索橋,橋上人多搖搖晃晃,讓人心驚膽戰,不敢走動。我卻沒有被嚇倒,還開心地蹦來蹦去,想讓索橋晃得更厲害些;過橋后,沿著岷江右岸的山坡爬去,山高坡陡,一層一層的臺階往上竄升,走了一會,便上氣不接下氣,渾身冒汗,休息片刻,順臺階繼續爬行,好不容易爬到了半山腰的頂端。這就是“二王廟”,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寺,齊建武(公元494至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后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建筑群依山建造,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來到秦堰樓,它是一座現代仿古建筑,建筑風格與附近的二王廟很相似,是都江堰的制高點,站在秦陽樓上眺望,可將都江堰、青城山全景一覽無遺。 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稱“生態工程”,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和統一,至今還發揮著生態作用。創造這項工程的代表人是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李二郎。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他們的功績。直到如今,仍確如萬里長城一樣千年不倒,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因此,這里有句名言叫“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我就用“拜水”、“問道”的方式,讀懂這山水,感悟天地、感嘆自然,感謝古人!好在眼睛看的遠,耳朵聽得清,內心藏得深。似乎都江堰的水聲浸潤著我的每一根神經,能獨自盡享這流淌了數千年的大音,已是幾世修來的福份了。步入南橋橋廊,靜立遠眺,清涼的空氣泅潤著鼻翼,閉上眼睛,便感到了一種直抵心間的安寧。水聲來自腳下橋廊的橋墩之間,水流至此處,好像蓄足了力氣,如跳水運動員一樣,四肢一縮,身子一縱,一個猛子扎了下去,橋墩之間便留下了一個神秘莫測的旋渦。從南橋,到寶瓶口、到飛沙堰、到魚嘴分水堤,水聲始終不絕于耳,時大時小,時急時緩,一會似萬馬奔騰,震魂撼魄,子規夜啼,如泣如訴,一會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嘈嘈切切錯雜彈。我喜歡看水,更喜歡聽水,常想水是有生命、思想和靈魂的,那滔滔不絕、變化萬千的水聲,不就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嗎?我這兒看看,那兒聽聽,隨水聲而動,腳步顯得沉穩放慢了點,時不時掉隊,疾步緊趕,還是跟進了團隊。在這水波蕩漾的浸潤中,我聽懂了水聲在講述著自己日夜不息流動的過去和現在,同時也暢想著未來,我的靈魂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禮。 水是都江堰之魂,圍繞著水而產生的典故和傳說,形成了極富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因為有了水,這座千年古城便有了歷史不衰、蓬勃旺盛的生命穿越時空、古今交融的恒久記憶,有了兼收并蓄、多元合一的開放思維,以及純清自然、恬淡從容的無窮魅力。 正是都江堰這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離堆鎖峽、金堤夕陽、雄關古道、玉壘仙都、寒潭伏龍、笮橋飛虹、玉女仙姿、岷山曉雪、寶瓶春曉等自然景觀,與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城隍廟等古代建筑交相輝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成為自然與文化、人類與環境、水利工程與山水風光和諧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觀。這才是吸引大批游客的奧妙所在。 離開都江堰西南行十公里,就是所稱“問道”是青城山,它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山上林木青翠,諸峰環峙,曲徑通幽,自古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據說,青城山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多了三點水,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所居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字。道家借助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為青城山了。 由于青城山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個吉祥數字,表示景點很多,人們更向往山嶺的古木森林和山路上的清涼幽靜,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筑藝術。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精神。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來青城山的。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 走近青城山綠意盎然,順著林間小道往上走,兩邊盡是俊俏的巖石,四周生長著枝芽繁茂的松柏樹,粗壯的樹枝伸向四周,遮蔽天日,格外幽深。再往前走,瀑布飛濺,撞擊巖石,碰出萬朵珍珠向我們飛來,讓我們神清氣爽。不一會,耳邊傳來陣陣戲水聲,只見一只只小船載著游客緩緩駛過,如癡如醉,欣賞著湖光山色。一看便是“翠英湖”,湖依山而居,清澈見底,似明鏡,若碧玉,微波粼粼,似害羞少女依偎在群山懷抱中傾訴美麗情懷。 漸漸看到山體高傲聳立,林間小路已到盡頭,變成了起伏的攀山石階,越來越陡峭,一邊是懸崖,一邊是長滿青苔的峭壁。隨著陣陣微風吹過,“嘩、嘩、嘩”的流水傳入耳朵,遠遠望去,山頂瀑布一瀉而下,猶如一匹白綢懸掛在峭壁的山石之間,清紗般的水霧籠罩著眼前的一切,顯得朦朦朧朧。我吃力登著臺階,向頂峰白云寺攀登,石階懸空,高大挺拔的樹木伴著歡快嘰喳的小鳥聲,讓我加快了速度,再走近一看,無數撙佛像鑲嵌在一面巨大的石壁上。哦,這就是“萬佛洞”,走進萬佛洞便到了一線天,只容得一人過去,用木板搭成的樓梯直通上面,一面扶手,一面陡壁,小心翼翼爬上樓梯,終于到了白云寺。神奇的自然風光,深厚的道教文化,讓我心生敬畏,感懷天地。登上最高處,極目眺望,云霧繚繞,景色秀美,我大聲喊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勝利屬于勇攀高峰的人!” 都江堰,蜀之水,天上來,奔騰萬里不可擋,是廣袤成都平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青城山,玉峰險,碧浪翠,萬里西來第一山,是地球東方一顆耀眼的寶石! 圖片作者提供。 ![]() 作者簡介 邊智:筆名知之,現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北京華夏詩聯書畫研究會副研究員,中華散文精粹編委,中國北方詩人學會會員,新疆喀什地區作協會員,喀什詩詞學會副會長,喀什詩歌報副主編。曾在《解放軍報》《亞洲中心時報》《新疆都市報》《雪國詩報》《散文選刊》《中華散文精粹》《博聞》《現代作家文學》等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雜文、小品等作品近百件,散文《笑傲盤橐城》《梔子花開了》分別獲2014年、2015年《中華散文精粹·世紀經典美文》一等獎,散文《冰山映襯林海翠》獲2014年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雜文《曬一曬》獲2014年《當代經典文學薈萃》優秀獎,詩歌《暖》《岸》》獲第四屆“清風世界杯”全國文學大賽二等獎。本人入選《中國詩人大辭典》。 往期精選 原創作品授權發布 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投 稿 須 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