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文壇姐妹花”傳統似乎一直在延續:19世紀有勃朗特姐妹,20世紀則有AS拜雅特與妹妹瑪格麗特·德賴布爾。 2010年,74歲的英國女作家A.S.拜雅特(A.S.Byatt)獲得了不列顛最古老的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但老太太在英國文壇的地位,早已不需獎項去證明。拜雅特的代表作,也是最為國內外讀者熟悉的小說,是出版于1990年的近50萬字的長篇作品《隱之書》。當年該作獲得了英國布克小說獎。2008年,拜雅特躋身《泰晤士報》評選的“1945年以來英國最重要的50位作家”之列。
左手寫小說:小說不自我 拜雅特的筆,左手寫小說,右手寫批評。 她的小說從不寫自我感情,包括《隱之書》——書中平行地描述兩位當代學者與19世紀兩位詩人的相遇與情感糾葛。但是在采訪中拜雅特卻提到,這本成名作成書以前,沒有出版社愿意接受,又或是大多數出版商都希望她把書里大段大段的維多利亞風格的詩歌、散文刪掉。“那時我丈夫夜里總是要給我煮熱咖啡,因為我每天在床上哭啊哭。”這本書不光拿了布克獎,還在2002年時由華裔編劇黃哲倫改編成了電影《迷夢情緣》。 2009年拜雅特拿出了新作《童書》(Children’s Book),背景設在19世紀末到一戰結束之間,但作家卻從不承認自己的作品是“歷史小說”。《童書》一出來就獲得了去年布克獎的提名,但基本上這書與孩子氣沒什么關系。小說延續了拜雅特所擅長的龐大結構與對時空的跨越,而作家也花了很多案頭工夫,比如她本想給書中一個角色“戴上腕表”,上網一查才發現那個時代腕表還沒出現。作家說,下一本小說就打算寫兩個心理學專業的女學生跟弗洛伊德學師的故事,“但愿我還有時間”。 右手寫批評:批評辛辣率性 拜雅特的批評不光指向文壇,也指向各種文化及社會現象。 2003年,當《哈利·波特》系列正當炙手可熱時,拜雅特在紐約時報周刊的專欄上寫道:J.K.羅琳描寫的世界沒有深度也不神秘,“只對想像力被禁錮在電視機前的成人有效”。這一評論曾引起英國評論界與媒體的軒然大波。另外,拜雅特對于“性別主義”的批判在英國文壇也是人盡皆知。她不止一次將矛頭指向英國橘子小說獎:“出版商請求我別亂說了——可有人問我,我就會直說——橘子獎就是個宣揚性別主義的獎項,你在里面連一個男性作家都找不到——好比之前有人在倫敦創辦了一項'黑人文學獎’,很快就關門了,因為那是種族主義”。 對于信息媒體時代,拜雅特自然也有話說:“電視很可怕,就是在利用人類,可是人們自己愿意被利用,有什么辦法呢?”她引用了上世紀70年代自己看過的一套叫《家庭》的劇,講的是一家子的生活、一舉一動都被鏡頭注視著,但后來鏡頭移開了,這家人就突然束手無措了:“他們習慣了被注視,已經不知道怎么在無人注視時生活”。拜雅特轉而指向Facebook網站:“現在每個人都在電影里面,可惜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那么老(看得通透)”。 投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