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涼州(今甘肅武威)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或云其“閭閻相望,桑麻翳野”“牛羊被野,路不拾遺”。涼州城市井繁華,胡漢雜居。當時的涼州,延續著前涼時的格局,由大小七個城組成,“東西三里,南北七里”。岑參的詩句“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反映了這座絲路名城的恢宏與繁盛。 ▼ 大云寺唐鐘是武威為數不多的唐代珍貴文物 ![]() 由于唐朝北方長期面臨突厥、回紇的壓力,西方的吐蕃勢力也逐漸強大,若西、北兩大民族勢力發生接觸,將對唐朝的邊疆安全產生難以估量的沖擊。涼州是西北邊境的通都大邑,東西有絲路橫貫,東北通靈、夏、河套,西南障河、湟、祁連,是唐朝西北一線之中權,不僅是西方的門戶,也是唐朝關中腹地的后方奧援。 ▼ 遠眺祁連山 ![]() 為了“隔斷羌胡”(此處“羌”指代西方吐蕃,“胡”指代北方突厥、回紇等),景云二年(711年),唐朝在涼州設立河西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是當時的十大節度使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同時面對西、北兩個戰略方向的節度使,統轄涼(今武威)、甘(今張掖)、肅(今酒泉)、瓜(今瓜州)、沙(今敦煌)、伊(今哈密)、西(今吐魯番)等7州。尤其重要的是,河西節度使是唐朝設立的第一個節度使,是在中原、漠北、青藏三個文明區域的長期碰撞擠壓之下出現的歷史產物。可以說,正是涼州獨特的地理區位,催生了這一唐代重要的軍事、政治制度——節度使制度,開啟了歷史劇變的端口,對唐朝中后期、五代乃至兩宋以降的政治制度發展和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唐河西節度使轄地示意圖 ![]() 隨著河西節度使的設立,唐朝如臂使指地施展著自己的西北邊疆戰略。曾從軍涼州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光弼、王思禮、安思順等,則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成長為唐朝著名的軍事家,涼州成為唐代軍人建功立業的理想去處。而唐朝無數的文人學士則將一生的豪情寄寓在涼州,在涼州留下了壯麗詩篇,涼州成為唐代邊塞文學創作中心。 ▼ 長城之下的戍邊生活、功業抱負是邊塞詩的重要題材 ![]() 邊塞詩發軔于漢魏,于隋唐時進入黃金時代。邊塞詩題材開闊,包括邊塞風光、戍邊生活、功業抱負、思鄉之情等,格調高亢。武威邊塞詩的精華是詠涼詩,而詠涼詩的代表則是涼州詞,冠有“涼州詞”或以涼州為背景的邊塞詩成為千古絕唱,名揚天下,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涼州詞又稱《涼州曲》,是涼州歌的唱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唐代,“涼州”作為一種文學意象走進文學作品和藝術活動中,涼州詞(曲)成為唐代邊塞詩的標志,唐朝詩人以“涼州詞”命名詩篇成為一種時尚。一大批詩人都創作過邊塞詩,包括岑參、高適、王維、王之渙、王翰、王昌齡、李益等,在眾多的邊塞詩中,以王之渙和王翰的《涼州詞》最為著名。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表達出戍邊士兵的思鄉懷土之情。首句寫極目遠眺之景,描繪出黃河的蜿蜒雄壯;次句寫塞上孤城,意境蕭索悲涼,以襯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是《折楊柳》曲調,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玉門關內或許春風和煦,關外卻是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一個“怨”字,用詞精妙,語調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這首詩寫出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雖寫得悲壯蒼涼,但沒有衰萎頹唐的情調,表現出詩人廣闊的胸襟。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才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相傳這是“旗亭畫壁”故事中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互較高下的得意之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全詩意蘊深遠,寫的是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二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 酒是涼州盛產的葡萄美酒,杯則附會為祁連山下烏孫王獻給周穆王的“夜光杯”,指代唐代邊疆民族對中央王朝的款服,樂器則是涼州胡人常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全詩展現出的是一種激越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 武威之外的大漠承載了歷代文人的邊塞情節 ![]() 涼州本土詩人李益詩名早著,尤以邊塞詩流傳最廣,其詩多展示久戍怨望的軍旅之思,風格明快豪放、慷慨悲涼,其中七絕冠絕當世,可與王昌齡、李白相媲美。 《從軍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 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 這首《從軍北征》通過對艱難環境和征人回首望月行動的描寫,勾畫出雪夜行軍的立體圖畫,層層渲染,不著一字思鄉,但蒼涼悲壯的意境將將士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景在詩內而情在詩外。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以生動的比喻,色彩鮮明地描寫了邊地寥廓凄清、寂寞苦寒的景色,由景見情,再寫由聞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鄉之情,感慨至深。邊地遼闊苦寒,連明月也肅殺清冷,蘆管之聲哀怨凄涼,征人們夜不能寐、翹首望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后人評價唐詩,認為李益的這兩首七絕和王昌齡的《出塞》、王之渙的《涼州詞》“皆邊塞名作,意態絕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也”,是唐人七絕中的珍品。 英雄主義是《涼州詞》的最高精神境界,與戰爭題材密切相關,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李益的“今日聞君使,雄心逐鼓鼙。行當收漢壘,直可取蒲泥”(《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題西川》)。愛國主義是《涼州詞》的不朽主題,漢唐經略河西千年,涼州詞中總是回蕩著一種慷慨悲壯的民族情懷。人道主義與感傷情調則是《涼州詞》的情感內蘊。因戰爭本身的殘酷性和多發性,老于軍中或馬革裹尸已成為一種常態,或觸目驚心,或凄清哀怨,或無可奈何,或直抒胸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人道主義與感傷情調融為一體,成為武威邊塞詩歌的魅力所在。 ▼ 涼州古鐘樓的修建可追溯至邊塞詩盛行的唐代 ![]() 唐代的西涼樂是來自武威的音樂,一直被奉為經典。“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西涼樂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天下樂舞中的精品,并深刻影響著后世的樂舞藝術。 西涼樂吸收了中西樂舞、民間樂舞和宮廷樂舞的精華,所用的樂器有鐘、磬、鼓、笙、簫、彈箏、琵琶、五弦、橫笛等十幾種,后來成為隋唐宴樂中的大曲。《涼州》大曲是在西涼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開元年間由涼州都督郭知運進獻給朝廷,受到酷愛音樂的唐玄宗的贊 賞,玄宗讓教坊配上新的歌詞《涼州詞》,使其成為當時影響很大的一部套曲。許多詩人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都曾為《涼州》填寫新詞,豐富了西涼樂的內容。名曲《霓裳羽衣曲》經西域流入武威,與當地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套曲,由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朝廷,經過再創作,成為當時重大政治、外交活動中的主要節目。 西涼樂融辭賦、歌曲、舞蹈、器樂為一體,對唐以后中國戲曲舞蹈藝術產生的影響至深至大。除了樂舞之外,至今風靡于華人世界的舞獅等民藝,也脫胎于武威的西涼伎……可以說,孕育于唐代涼州的邊塞文化,對今日中華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 武威獅子舞 武威獅子舞可追溯至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和古印度,唐代獅子舞在涼州武威經過再創作,流傳于長安、洛陽等地,成為宮廷樂舞中的主要節目。可以說,武威的獅子舞,是今日華人節慶中常見的舞獅表演的源頭,也是舞獅藝術原型的活化石。“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白居易的《西涼伎》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的武威獅子舞。 ![]() |
|
來自: 梁科收藏 > 《錦繡中華-甘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