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閥產生于兩千年前,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是能聽到關于它的聲音,門閥不獨中國有,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只是中國的門閥在唐朝之后就已被大肆削弱,直至消失,以至到現在有“中華無貴族”的說法。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第”指直接面向大街開的院門,然后在大門兩側豎立兩根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叫“閱”。 象征著這家的家族背景,以及在社會上的身份與地位,因此也常被稱為“閥閱世家”。 門閥起源于西漢,在東晉達到頂峰,而隋唐致力于對世家大族的打壓削弱,直至黃巢起義最終對門閥世家致命一擊,最后門閥消失于歷史長河。 門閥的產生有很多因素引起的,西漢初期因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成型,產生大地主階級,他們往往擁有大量的土地,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因此這些大地主階級往往更加容易接觸到上層的知識,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朝廷選拔制度中無論是朝廷的“征辟”還是郡國的“察舉”,大多以贍富經學者為上選,但是由于經學教授不易,經學大師常將其獨特見解傳與子弟,經由歷代傳授,累世經學往往造成累世公卿,門閥士族的雛形已逐漸浮現。直至東漢末年,這種情況更加普遍,例如弘農楊震一家,以習歐陽《尚書》四世皆為三公;汝南袁氏一家,以習孟氏《易》四世有五公。 這些世家通過掌握先進的知識,往往能做到家族子弟世代為官,相互輔佐最終形成高門大戶,但是在兩漢時期他們往往還需要依附于皇權,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連年戰亂,人才稀缺。 因為曹操是宦官之后,他曾試圖削弱世家的影響,并不以出身背景作為選官的標準,往往能做到唯才是舉。但是當曹丕繼位后,由于人才流徙,察舉制度已名存實亡,因此他接收了陳群關于“九品中正制”來作為選官的依據,這反而大大加強了世家大族的在政治上的權利。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他是通過設置中正官,對士人的家世、道德、才能等進行品評,將其分為九等,作為吏部選官的依據。 往往這些中正官被世家大族的子弟所擔任,他們大多會選擇自家子弟入朝為官,因此也造成了世家大族對官員選用的壟斷,最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而晉朝司馬家本就屬于世家篡奪皇權的得利者,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其他世家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司馬家不僅全盤接收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更以維護世家的利益為準則。 經過“五胡亂華”,司馬家“衣冠南渡”之后,在世家的幫助下建立東晉,這讓司馬家更加離不開世家大族的支持,從而使得東晉時候的世家大族的權利達到了頂峰,甚至可以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地步。例如東晉權臣桓溫已經可以做到隨意廢立皇帝了。 從兩晉經歷南北朝之后形成了比較有影響力的門閥世家主要分為三方,以關隴集團為代表的北方世家,主要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 、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等,其中的隴西李氏為唐朝的開創者;以華北南遷的僑姓世家,主要有瑯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江南本地的吳姓世家,主要代表是吳縣的“吳四姓”為朱姓、張姓、顧姓、陸姓。 門閥勢力衰落在于隋唐對于世家大族的持續打壓,因為世家大族的權利過大,往往威脅到皇帝的權利,因此隋朝開始就有意無意的對世家進行打壓,為了打壓世族,隋文帝取消“九品中正制”并開創了科舉取士的方法,而他的繼任者隋煬帝更是冒著滅國的風險征召世家子弟三征高麗,不斷的削弱世家的實力。 后隋朝被隴西李氏取而代之,但是唐太宗也通過重修《氏族志》的方法調整世家的地位,離間他們的關系,瓦解他們的同盟,不斷的削弱世家的力量。 武后登基后更是通過加強完善科舉制度,重用寒門子弟,對包括李氏在內的其他世家大族進行打壓削弱。 但是門閥氏族仍舊存在并貫穿整個唐王朝,那些名門望族有時候甚至瞧不上皇族,不愿與皇族通婚,據《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對門閥打擊最大的莫過于唐末的黃巢了,因為世家大族長期霸占著朝廷內的政治資源,他們關閉了平民的上升通道,寒門子弟想要通過科舉取士愈加困難,因此黃巢在屢試不中后對世家大族深惡痛絕,當他起義之后,轉戰各地的途中對世家大族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搶奪他們的財產及土地分給平民,焚燒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貫冊祖譜,讓世家大族與平民無異。 經此之后世家大族逐漸被地主紳士階層取代,此后的王朝,科舉制度愈加健全,加上皇權對世家大族的打壓,因此想要再形成世家大族往往千難萬難,這也是“中國無百年貴族”的原因。 新時代的門閥概念已有了很大改變,現在的門閥往往指那些通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家族或階層,他們往往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和決策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