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jīng)百年風雨的中國“一號界碑”和今天的1373號界碑有著相同的一號界碑的意義。
從東興到憑祥,這兩個邊境口岸之間是有一條公路的,這條公路的名字叫沿邊公路,也有人叫它“中越邊境公路”,道路一直沿著中越邊境直抵廣西最西的那坡。雖然沿途青山秀水、云霧蒼茫,十足一幅安寧靜美的南國畫卷。沿邊公路的零公里標志也設立在清朝一號碑和現(xiàn)在的一號碑1373號之間。
順著沿邊公路前進,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國界碑。沒見到國界碑之前,會有一種神秘感。
只有看到國界碑時,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國家的立體存在,這邊就是中國。一塊塊國界碑守望著中國領土的完整,無聲地宣示著國家主權的神圣。
2001年11月,兩國政府成立中越陸地邊界聯(lián)合勘界委員會,同年12月,雙方在廣西東興和越南芒街口岸豎立第一塊新界碑。 2008年12月31日,中越雙方就陸地邊界勘界剩余問題達成一致,如期實現(xiàn)2008年內(nèi)完成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的目標。
至此,中越邊界線上共立了1971塊界碑,中方為單號界碑,越方為雙號界碑。每塊界碑上,面向中國一面上用中文標注著“中國”,在面向越南一面用越文標注“越南”。
陸路交界的地方只需要立一塊界碑就能明確邊界走向,這叫單立界碑。有的地方地形比較復雜,主碑之后,還需要立一塊附碑來標明邊界走向,這就有了界碑的一號二號之分。而為了確定河流主航道中心線,兩國在河的兩岸各立一塊界碑,這就是同號雙立界碑。由于很難深入大山之中,最常見的就是雙立界碑了。
一號界碑北侖河的入海處竹山港,歷經(jīng)百余年風雨的中國“一號界碑”就矗立在這里。“一號界碑”的東面是海、西面是山。中國的海岸線的終點與陸防線的起點,在這里交匯。古老的界碑上寫著:“大清國欽州界·知州李受彤書·光緒十六年二月立。”界碑邊上是一棵大榕樹,碑石是用堅硬的海石鑿成。
據(jù)史料記載: 1890年4月14日(光緒十六年二月廿六日),由當時的欽州知府與外國官員共同簽署了“界約”,于此立石約界,按順序編號,這一緊扼水陸交通的咽喉部,便成為第一號界碑的矗立之地。“一號界碑”的邊上就是廣西邊防某團的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