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界碑,位于廣西東興市竹山村,這里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起點和陸地邊界的起點。一號界碑,于2015年被評為第六批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9月被列為自治區級國防教育聯系點,是邊境地區黨組織開展黨性教育及國防教育的重要活動陣地。
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界碑立于光緒十六年二月,即1890年。碑文由清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界碑高1.7米,寬0.7米,厚0.4米,以沿海所產的海蝕巖所鑿成。十九世紀中葉,越南是清朝的藩屬國,法國占領越南南部后,不斷向北進犯,覬覦中國,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扎在越北清軍和黑旗軍,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在取得鎮南關大捷等一系列勝利的情況下,仍然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政策,于1885年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條約承認法國對越的殖民占領,結束了自宋朝以后的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與越南的"藩屬關系"。條約還規定六個月內中法雙方必須派員勘界。
光緒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清政府派欽差勘界大臣、鴻臚寺卿鄧承修等與法國勘界使臣狄隆會勘中越邊界。幾經談判,歷時七個月達成協議,其間中國軍民與法國殖民者進行堅決斗爭,挫敗了其侵占中國領土白龍尾、江平等地的圖謀。1887年3月,清政府欽差勘界大臣、鴻臚寺卿鄧承修與法國勘界使臣狄隆在越南芒街簽署了粵(欽)越、桂越兩段的勘界文約。委派李受彤與法國代表會辦粵(欽)段的立界事宜1890年4月,李受彤與法國代表拉巴第簽訂《廣東越南第一圖界約》,定以沿江沿海為界,由竹山沿北侖河直上至峒中,河之東北方為中國國界,河之西南方系越南國界,兩方各立界碑。是年,1-10號界碑立好。三年后,11號至33號界碑也全部立完。東興市內共有大清國欽州界界碑8塊。
因當時竹山至桐中一帶屬廣東欽州管轄,竹山又是中國西南端陸地邊境線的起點,故粵(欽)越段第一號界碑立于竹山。根據當時兩國立界的有關協定,以山嶺為界的界碑則為雙方共立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一面書"大越"(即越南);以河流為界時是以河道的主航道為界線,因界碑不能立在河里,只能立在雙方靠近航道的陸地上。位在岸上的界碑,單面刻字,預示著外面的水城還有一部分是我們的國土。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界碑,是以河為界的界碑,碑正面書"大清國欽州界",單面刻字。此時的界碑只起到國界線走向的引示作用,這里的中越國界在北侖河的水深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越兩國約定以中法劃界為基礎,重新核定邊界,于1999年12月30日簽署《中越陸地邊界條約》,隨后歷經近10年的勘界,實地確認邊界線并樹立界碑。
東興口岸有一塊1369(1)號界碑,于2001年12月27日豎立,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王毅親臨揭幕,是中越勘界立碑工作豎立的第一塊界碑,也標志著中越兩國勘界立碑工作正式啟動。
2020年8月23日,時任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在廣西東興市,出席中越陸地邊界劃界二十周年和勘界立碑十周年紀念活動。并且彎身再次為1369界碑描紅。中越新界碑從西到東排列,從中國、越南、老撾三國交界的十層大山起,由西北向東南,一直到北侖河流入北部灣處止。
中越東興段的邊界線自彭祖嶺1356號界碑起至北部灣海界1號界點止,總長39.064公里。東興段新立的界碑從1357號到1378號共有22個碑位44塊界碑(東興境內20塊、越南芒街境內19塊,雙方邊界單立碑5塊)。東興市范圍新立的界碑有同號雙立碑14個碑位14塊、同號三立碑3個碑位6塊.同號單立碑5個碑位5塊,共25塊界碑。其中,北侖河口地區豎立有海上界碑5塊,碑號分別是1374、1375、1376、1377、1378(其中1375、1377為我方豎立,1374、1376、1378為越方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