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洛陽 ![]() 洛水,古之名盛。 有《河洛書》,標天下中原,這里的“洛”,就是洛水。 依水而來,水北有城。 《易經》有“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 蓋因陽光而來,溫涼先后,故古人由此定論。 洛陽,名源于此。 都說它是十三朝古都,起自于夏,后繼1500多年的都城史,不下200余位帝王居此號令天下,“千年帝都”叫的山響。 可夏商周遺址一直尋而不現,還有安陽等諸城與之爭名,歷史的去如浮云縹緲,恍恍惚惚的似是而非。 我們寧可相信其有,因為了那“鼎立中原”。 現存可以看到的遺址,是605年隋朝時期的修城筑墻,唐、五代、北宋,實打實的做為了都城或者陪都,成了中國古代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并且和武瞾搭上了密切關系(就是那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登基于此,那一年是690年,武則天66歲,這陪都東都洛陽就被改成了“神都”。 神都,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只在了這里。 《新唐書》有: “宮城在皇城北……以象北辰籓衛,曰紫微城。” 紫薇城的應天門,承辦了武則天登基大典,后多次遭到破壞,現在的應天門是在遺址上的后來復建,但不失盛唐風韻。 ![]() 我的一孔之觀點,凡是以洛陽做為都城的朝代政治上都是相對薄弱的。 比如周朝,西周為鎬京時,勢力大張,待到周平王遷都洛邑,春秋紛亂局面接踵而來,周朝王室有名無實。 西漢都城為長安時,有了大漢北擊匈奴,東征高麗,西開絲路,休養生息等一系列壯舉。不但開疆拓土,而且經濟文化上的高度的繁盛,至今我們還叫“漢人”,說的話叫“漢語”,寫的字叫“漢文”。可定都洛陽的東漢,則積貧積弱,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就紛亂成了三國。 隋時為東都,隋煬帝從洛陽水路東去又南行江陵(揚州),竟再也沒有回來,可為“客死他鄉”。 公元618年至907年間的大唐王朝時期,首都最初設在長安(今天的西安),武則天稱帝后都城仍是長安,只不過它的地位逐漸提高,是為了陪都,就是我前面說的神都。后來在唐玄宗(李隆基)在744年,將首都遷至洛陽,十一年后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由盛轉衰。 后面的朝代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只是覺得奇怪,洛陽不“陽”,竟有些柔弱之氣。 這柔,包含了宗教、女子、鮮花和文人的筆下的平平仄仄…… 白馬寺、龍門石窟…… 王灣、劉禹錫、元稹…… 武則天、太平公主…… ![]() 當然還有牡丹。 洛陽牡丹作為觀賞植物進行栽培,可考于隋: “隋帝辟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 唐,武則天把東都改為神都后,洛陽牡丹隨之興盛。 詩人劉禹錫《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國色天香”,由詩證的響當當的,洛陽牡丹從此高貴了起來。 這時的牡丹已有紅、白、黃、紫等多種顏色,還出現了一些半重瓣和重瓣現象。 北宋,洛陽園林名冠全國,牡丹作為園林中必備的觀賞植物,尤為出色。 周師厚《洛陽花木記》曾經詳細描述了當時在洛陽所見到的花木,其中記錄的牡丹品種已有109個。 現在洛陽牡丹已形成9大色系、10種花型、品種總數突破1400個,其中“姚黃”“魏紫”“豆綠”“趙粉”為牡丹四大名品。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我到洛陽,入神州牡丹園,是4月24日。 園內室外600畝大地上的牡丹花期已過,繁花是以假混真的芍藥花。盆栽的牡丹擺放在展臺、展館和游廊兩側,花色品種齊全,只是已過“中年“,花匠們正用推車推來新的人工培植待要開花的牡丹予以替換,可能的可能是為“五一”假期游客賞花做著準備吧。 ![]()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平生自是愛花人,到處尋芳不遇真。只道人間無正色,今朝初見洛陽春。” 還不到假期,洛陽的人流如織,人間煙火正濃。 附身,一股香來入腹,古風氤氳,歷史的煙云散去,只留下這牡丹在人間的花開花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