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舊客)九馬 第三,陰陽合歷和農歷。 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是一種綜合陽歷,陰歷兩個方面制定的歷法。故稱為陰陽合歷。其特征是:既重視月球圓盈虧的變化,又兼顧二十四節氣,使年、月,日長度都依據天象而定。典型的陰陽歷有中國的農歷。 ![]() 農歷是中國傳統的歷法,影響深遠,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 午節等節日。 農歷屬于陰陽歷,民間稱它為“陰歷”是不確切的。 因農歷源自中國最早的夏朝正月建寅之法,故農歷又名叫“夏歷”。 中國農歷的特點:民間習慣將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計作一年,如果按此計算,農歷每一年所包含的天數相差比較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范農歷年的天數,農歷天干地支紀年的新年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即農歷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農歷存在閏月閏年,農歷平年為12個月,而閏年為13個月。3年1閏、5年2閏、19年7閏,以調節陰歷和陽歷的周期。我國先賢經過反復觀測天象和檢驗時間,終于發現了置閏規律,規定:19年7閏,即19年期間設置7個閏月。公歷的19年為6939.6018天,農歷的19年(含7個月)是6939.691天,因此兩種歷在19年只差2小時,這已是比較精確了。 這里有個置閏問題,閏月究競放在哪一年的哪一個月呢?安置聞月的方法就是:規定逢冬至后第一個不含有“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的月份作為月,并用上月月序確定間幾月,稱為“某月”。這個置潤規則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 當然還有用二十四節氣歷的,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中氣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業生產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也是比較重要的。 還有干支紀年,這個對于擇吉、卜卦等比較重要,等下節詳細論述。 |
|
來自: 易玄91wavgkr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