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前語:本文慈溪指的是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前的慈溪古縣,即現在的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現代慈溪縣(現為市)疆域為古時慈溪、余姚、鎮海三縣北部沿海區域(俗稱“三北”),縣城為原三(滸)山所城,后面會做專篇記述。 ![]() 唐代始置慈溪縣,慈溪古縣與今慈溪市位置示意。 正文開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在今慈城鎮城山渡一帶筑城建港。城山是一座東西向約為1.5千米的孤山,東起大隱溪邊董家灣,南臨寧紹通衢,西至傅家川,北頻姚江,為古代明州(寧波)通向會稽郡(紹興)的古驛道。 ![]()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慈溪縣詳圖 越王勾踐沿此山筑城,故稱城山,取名句余城,后周元王賜勾踐胙(胙即祭肉),并命勾踐以“伯”(諸侯之長),勾踐為向子孫表彰滅吳封伯之功,將句余改為句章。 ![]() 清道光六年(1826年)慈溪縣輿圖 秦統一天下后置句章縣,縣境大致包含今寧波海曙區、江北區、鎮海區、舟山市、慈溪市東部、余姚市東部。 句章港是甬江流域最早出現的港口,漢武帝滅東越國,橫海將軍韓說即由此出海路前往東越(溫州)。 ![]() 句章故城大致范圍 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孫恩農民起義軍近二十萬人自浹口(今鎮海口)登陸。劉牢之屯上虞,劉裕戍句章城。義軍圍攻句章,城破被毀,句章縣遷治小溪。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採訪使齊瀚奏以舊句章城境設慈溪縣,縣以大隱溪的董黯慈孝故事得名。首任縣令為房琯(安史之亂玄宗逃至成都時一度任宰相)將縣治設闞湖之南,三面圍山一面臨江。 ![]() 句章故城考古發掘木結構碼頭 闞湖得名原三國東吳名士闞澤(三國演義中替黃蓋去曹營獻詐降書之人)。因闞澤字德潤,故闞湖又叫德潤湖。南宋慈溪大儒楊簡筑屋德潤湖,因崇尚董黯慈孝,號為慈湖先生,自從慈湖始名。 ![]() 明代嘉靖年間慈溪縣城圖 根據寶慶志載慈溪“舊城周長五百六十丈”,可知最早宋代時就已有城,但具體建造年代不詳。元初廢毀天下城池,于是無存。 ![]() 清代光緒年間慈溪縣城圖 明洪武初年,因慈溪縣北建觀海衛和龍山所,是故縣治反而未建筑城池。永樂十六年,慈溪縣因災失落官印,恐為歹徒拾得偽造公文,朝廷改慈“溪”為慈“谿”,以示區別。 ![]() 1932年國民政府陸軍部測繪慈溪縣城 嘉靖年間倭寇肆虐內陸,三十一年,朝廷以右僉都御史王忬巡視浙閩防御,遂提議增建慈谿、奉化、象山等縣城。 ![]() 民國慈溪縣城市圖 三十五年夏,倭寇攻入慈谿縣治焚掠殆盡方才起筑。城周一千六百四十三丈,延袤十里。設門六座:大東門瞻岳(后改鎮海)、南門拱壽(后改景明)、大西門萃寶(后改望京)、北門拱辰(后改環山),小西門、小東水門。大東門與大西門旁設有水門洞以通潮汐。天啟四年又增開小北門輔極。 ![]() 1947年慈溪縣全圖 清順治十五年修葺增高城垣,雍正、乾隆年間多有修葺。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英國進犯定海,寧波各屬縣為之震動,又大修城防。 ![]() 本圖為上圖之附圖 咸豐末年城為太平軍占據,但同治元年即告克復,不過城垣毀壞嚴重,再度大修。 ![]() 明清慈溪古城 1954年10月,為便于管理發展農業生產,以慈谿、余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產棉區為主要區域,成立新慈谿縣。慈谿縣治從慈城鎮遷至原屬余姚縣滸山鎮。原慈谿縣余地分劃寧波、鎮海、余姚三地。 ![]() 50年代美國所繪慈溪縣城圖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恢復“慈豀”為“慈溪”。1988年,慈溪撤縣建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