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為古鄞之地。大約在夏朝建立的初期,古越人在此今奉化白杜建立堇子國,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的解釋,“堇,粘土也,從土,從黃省”。因此“堇”字的本義可直譯作“黃土地”(學術上稱黃紅壤——即丘陵山地富鋁化土壤中紅壤土類的一個亞類)。 ![]() 奉化博物館古鄞城沙盤 按照古人地名命名原理,堇地建造都城邑后需在“堇”字旁加“邑”字,即“鄞”。以白杜古鄞為原點,成為寧波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 奉化白杜古鄞縣故城考古 周元王四年(前742年),越王句踐聽從謀士計然之謀,起兵滅堇子國,之后將計然封地設在今奉化方橋一帶。越亡屬楚,秦統一天下后設鄞縣,縣治設白杜里古鄞城。 ![]() 古鄞考古發(fā)掘的五銖錢(樣式上看似乎為東漢末董卓發(fā)行的小五) 漢隨秦制,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以鄞縣回浦鄉(xiāng)置回浦縣。成帝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會稽郡東部都尉徙治于鄞縣,不久又徙治于句章縣。漢光武帝時改回浦為章安。晉孝武太元三年,分鄞之八百戶及安化鄉(xiāng)二百戶置寧海縣。 ![]() 明嘉靖年間奉化縣治圖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定南陳,廢鄞、鄮、余姚三縣并入句章。此后廢并無常,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縣為鄮、慈溪、奉化、翁山四縣。奉化屬明州(寧波),縣治所在與疆域至今基本未變。 ![]() 奉化縣治圖 縣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得名奉化(另說縣東五里有奉化山,因山而名)。建縣之初未有城墻,最早關于城池的記錄始于宋代寶慶志:“城周環(huán)六百四十八丈”。 ![]() 奉化縣城圖 元元貞元年,以縣人口及格升為奉化州。奉化宋城在這一期間被廢。明洪武二年廢州為縣。 ![]() 松岙南山山頂明代烽火臺,其作用為替湖頭渡城預警。 嘉靖中倭亂,縣令蕭萬斛先將松岙村塔山巡檢司遷到湖頭渡口,建置山海公署一所,駐弓兵百名;建石城一座,南面設門,上置更樓,以警晨昏之節(jié);造十槳哨船7艘,用以巡邏邊海,預報敵情,防御倭寇。 ![]() 1932年松岙南山及其北的湖頭渡 ![]() 湖頭渡古城遺跡 后蕭萬斛又請筑奉化縣城,縣城后據錦屏,前依玉幾,左臨大澤,右旁鳳山。周長一千一十八丈,延袤七里。設四門:東門迎恩、西門順成、南門貞明、北門起鳳,城西設上水門,城東設下水門。城墻西北跨山,雉堞連云,崇墉刺日,屹若金湯之固。倭寇此后三過城下而不得入。 ![]() 1932年國民政府陸軍部測繪奉化縣城 萬歷時因城中多火災,便將西北城墻移筑山下。南門原位于縣衙正南,清順治四年塞舊南門移東四十余丈重開南門。十五年縣令增筑雉堞,改四門匾為東門太乙、西門金嶂、南門薰時、北門拱極。康熙十二年又恢復為舊名。 ![]() 奉化明清城池大致范圍示意 民國中后期,縣城被逐漸拆除,磚石被取走用于城市建設,城基成為道路。 ![]() 50年代美國測繪奉化,縣城已經被拆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