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將天下按照山川河道分為九州,修筑道路、運河連接九州,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物資調動能力獲巨大提升。每州設置專管水利的官員,調動軍隊的能力大為提升,羽翼漸豐。 上古時,水中可居曰“州”。水火無情,每當大洪水來臨之際,人們幾乎無所遁形,便拖家帶口,逃上高處的丘陵山地。人們站在高丘之上,感慨生活之不易,將腳下之地命名為“州”。 后來為了區別行政區劃的州,加三點水為洲,今世界有七大洲,也是古“州”演化而來。歷史上郡、縣、道、路、省、市等區劃名稱陸續出現,州的稱呼也依然保留,與城市融為一體,如廣州、揚州、福州、杭州、鄭州等。 夏朝太史所著《尚書·禹貢》中九州為: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大禹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后來“定鼎天下”之意即為統一天下。 我們的海上鄰國日本,也有一個九州島?古代的日本人仰慕中華文化,九州這個詞,是何時成為日本一個島的呢? 九州島位于日本四島西南部,北隔關門海峽與本州島相望,東隔豐后水道與四國島相望,面積約3.68萬平方千米,是日本的第三大島,世界第37大島。 九州島緯度約在北緯30°至34°之間,是日本四島最南的一個,也是最靠近朝鮮半島的一個。 九州島山地廣布,多火山,最高峰為九重山,海拔約1791米。 西漢時期,朝鮮半島東南方向的九州、四國、本州南部,有一百多個部落,稱為倭或倭奴。漢武帝平衛氏朝鮮,設四郡后,派翻譯渡海,與三十幾個部落建立了聯系,漢使稱這些部落為國,稱部落的首領為國王。三十幾個國當中,實力最強的是邪[yé]馬臺國。 唐朝時期,無論軍事、文化、經濟、建筑等各方面,都對當時的日本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面對繁花似錦的大唐帝國,日本怦然心動,生出覬覦中原的野心。在唐朝平定百濟的戰爭中,與百濟王室世代聯姻的日本派軍協助百濟頑抗,試探唐軍虛實。日本水軍聯合百濟,和唐朝、新羅的聯軍,爆發白江口之戰(白村江之戰)。唐軍主帥劉仁愿指揮有方,大破日本水軍。 日本低頭服輸,然后虛心學習。不僅派大批遣唐使到長安,還派無數留學生和留學僧到大唐學習。日本有這樣的文化傳統,誰把他打服了,它就對誰俯首帖耳。二戰末期,美國往廣島、長崎扔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此后唯美國馬首是瞻。 長安的繁華和富饒讓日本天皇垂涎三尺,于是模仿唐朝都城建設一座都城平安京(京都)。 平安京南北長約5.2千米,東西長約4.5千米。天皇居住的大內里位于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分為右京(又稱長安)和左京(又稱洛陽)兩個對稱的部分。日本幾乎把中國的建筑風格完全照搬了過去,走在平安京,與走在唐朝長安幾無二致。有人稱平安京是長安的微縮版,并非沒有道理。 唐朝的三級行政區分別為道、州、縣,日本效仿唐朝,三級行政區分別為道、州(國)、郡。 唐朝有十道,日本有七道,分別是: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 南海道的大致范圍是伊予島(四國島)及本州島南部,有六個州(國):阿波、贊岐、伊予、土佐、紀伊、淡路國,其中前四個在伊予島,因此伊予島改稱四國島。 西海道大致范圍即筑紫島(九州島),有九個州(國):豐前、豐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薩摩。筑紫島上的西海道及九個州(國),可稱九州島或九國島,而九州與中國古代九州這樣偉大的稱呼同名,日本就舍棄九國島稱九州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