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5年,唐憲宗李純繼位,改元永貞,轟動一時的“永貞革新”運動失敗了,做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在那里度過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 永州雖地處荒僻,遠離朝廷,但這里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新、美好而又神秘。她深深地吸引住了詩人,使詩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了溫暖和慰藉。 詩人在永州尋幽訪勝,登山臨水,于游覽當中創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記和詩歌,借以排遣胸中的憤懣,寄寓自己的理想,抒發個人的情懷。 下面這首《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漁翁》 柳宗元〔唐代〕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這首詩的大意是: 傍晚時分,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歇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地的竹子。 煙消云散旭日初升的時候已經不見他的人影;聽得欸乃一聲櫓響,只看見山青水綠。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邊去了;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云相互追逐。 這是一首非律非絕的古詩,此詩猶如一幅小品畫,攝取漁翁生活的幾個鏡頭,表現一種對閑適意趣的向往。 第一二句寫漁翁的生活。即夜晚住在湘水之濱的西山之上; 拂曉時,打水燒火煮飯。 這里,作者不說汲 “水” 燃“薪”,而以 “汲清湘”、“燃楚竹” 取代,出語不凡,造語新奇,增添了詩意的廣闊度和縱深感,仿佛詩中人物有一種古樸孤高的品格。 第三四句寫景,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極為后人稱道,蘇東坡贊為“奇趣”。 煙消日出了,應該見到漁翁了,可是 “不見人”,人到哪里去了呢? 突然 “欸乃”一聲,響徹在青山綠水之間。 這里,仍然是“不見人” 而只聞其聲。這種 “聞其聲而不見人” 的寫法,實屬高妙奇趣,展示了一幅山高水遠、幽深寥寂的神秘境界。 最后兩句寫順流而下的漁翁,回首天際,只見那西巖之上,幾朵繚繞舒展的白云似要追逐而來。詩寫到這里便結束了。但詩中所包蘊的內涵卻還遠遠未曾道盡,令人浮想聯翩,玩味無窮。 “無心云”化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的“云無心以出岫”,這閑適流動的云彩,不僅使畫面變得生動,也表明了詩人順乎自然,忘懷機心,與世無爭的處世的思想。 此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詩人通過漁翁在山水間獲得內心寧靜的描寫,透露出其深沉悠遠的內心世界,表達了詩人在政治革新失敗、自身遭受打擊后尋求超脫的心境。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