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入軌質量(以成功和部分成功的載荷質量統計)的排序與發射次數基本一致。美國入軌總質量達到1244.46噸,占比約為84%;中國123.38噸,占比約為8%。 下圖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在2016~2023年間的航天發射次數的變化趨勢。從中可以明顯看到:
二、各型火箭發射情況及趨勢 2023年,共33個系列運載器執行航天發射。其中發射最多的為美國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共執行96次發射任務;其次是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47次;俄羅斯的聯盟號2系列運載火箭以17次發射位列第三;同時,上述三個火箭系列發射均獲得全部成功。此外,發射頻率較高的火箭還包括美國的電子號、宇宙神5、中國的快舟系列。 2023年,全球共計8個火箭型號進行首飛,包括:美國的超重-星艦、RS1和人族-1,中國的天龍二號,日本的H3,朝鮮的千里馬-1,韓國的ADD TV2(固體),伊朗的Qaem-100(固體)。 2023年,全球航天發射共遭遇11次失敗,涉及的型號包括:美國的超重-星艦(2次失敗)、電子號、人族-1(首飛)、RS1(首飛)和運載器一號,中國的谷神星一號,日本的H3(首飛),伊朗的Qaem-100(首飛),朝鮮的千里馬-1。另外,美國螢火蟲阿爾法遭遇部分失利,未能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 2023年,3型火箭進行最后一次發射后退役,包括美國運載器一號小型空射運載火箭(公司破產)和人族-1小型火箭(首飛即退役,公司放棄小型轉向大中型復用火箭),以及歐洲的阿里安5。 在發射質量方面,10個型號系列發射質量在4噸以上,見下圖,獵鷹系列發射入軌質量達到1225.43噸,遠超其他型號。 通過對2016~2023年間主要火箭型號的發射數據進行統計(圖6和圖7),反映出的趨勢如下:
三、世界各發射場的發射情況及趨勢 2023年航天發射活動共涉及13個國家的25個發射場,發射居前的包括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范登堡,以及中國的酒泉、西昌等。另外,2023年共進行4次海上平臺發射,包括中國3次、韓國1次。 此外,從2016~2023年間主要航天發射場的航天發射數據變化趨勢可以看到:
四、2023年入軌載荷數據 (1)入軌載荷類型 2023年全球發射入軌的有效載荷涵蓋通信衛星、遙感衛星、技術試驗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科學試驗衛星、氣象衛星、深空探測衛星、載人和貨運飛船等10類衛星。通過對全年發射有效載荷統計,通信衛星發射數量最多,為2337顆(包括1984顆星鏈衛星和132顆一網星座衛星),占所有入軌載荷的79.6%,具體見下表。
(2)入軌載荷質量和軌道分布 從入軌有效載荷發射質量分布情況看,1噸以下的微小型衛星數量最多,為2855顆,占所有入軌載荷總數的97.3%;1~10噸的衛星有71顆,涵蓋導航、通信、科學試驗、深空探測等不同領域;10噸以上的航天器共8顆,包括技術試驗衛星、遙感衛星和載人或貨運飛船。 從入軌有效載荷發射軌道分布情況看,低軌載荷的數量最多,共計2881顆,占所有入軌載荷的98.2%;其它高軌有效載荷占剩余入軌載荷的1.8%。具體分布情況見下表。 ![]() 五、小結 近兩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持續快速增長,發射次數和發射入軌質量屢次突破記錄。以獵鷹系列為代表的典型型號的高頻次發射是主要貢獻因素,以星鏈為代表的低軌巨型星座是推動航天發射活動的主要動因。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關注航天領域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新型號,建設了更多的發射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航天發射活動持續走高。 |
|
來自: Sevenv55biecss > 《js13》